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08|回复: 5

[转帖]徐迟与陈景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迟与陈景润         
   社会历史发生重大逆转,政治生活发生巨变,这巨变将作家的一切理想甚至人生轨道全部改变。从徐迟的著述年表上我们可以看出,从1959到1977年,创作激情如火的徐迟却没有写出任何作品。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作家年富力强的时期,按人生规律是应该出大作品的时期,可是作家只能和当时的许多中国作家一样选择沉默。
    历史几乎扼杀了一个旷代的天才——如果不是一个偶然因素,也许这位作家就此会永远销声匿迹。如同没有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就不会有珠峰的高度一样,如果不是历史给了徐迟这个偶然机遇,中国的报告文学也必将没有今天的高度,也许至今仍会以一种边缘夹缝之地位尴尬存在着。然而历史终究还是给了徐迟最后的机会。
   文革结束时,1914年出生的徐迟已到了退休年龄,在从干校回机关时,文联机关已在为他办理离休手续了。当时的安排是给一笔钱让他在老家浙江省南浔镇买房子回乡养老。正当作家心灰意冷地作着回乡准备时,历史性的机遇来临了。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一上任就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着手抓科学和教育,并和方毅商量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人民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顶尖级文学期刊的编辑到底比别人敏感,周明等几位青年编辑在讨论选题。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很振奋人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肯定需要知识,需要知识分子。周明就想,能不能找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来写一写?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的故事。一个传言是,美国有一个代表团来,见到我国领导人就问陈景润,领导人就让人找,结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找到了,说这个人是个“怪人”,是走“白专”道路的。但是,周明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在国际数学界是一个大难题,他在国内没有刊物发表论文的情况下,把论文偷偷寄到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重视。大家就提出,写写这样的科学家多好啊。当时,叶剑英还题写过一首《攻关》的诗,陈景润能把这个难题攻下来,是很了不起的。
    把陈景润这个选题确定下来以后,编辑部又开始考虑请哪个作家来写比较好。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迟。因为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和翻译家,并且是作家中写知识分子的第一人。1964年,他就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名为《祁连山下》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他刚写出李四光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也即将在《人民文学》发表(后来刊发于当年10月号)。因为那时的作家写工农兵的比较多,写知识分子的比较少,所以大家就想到了他,周明刚好认识徐迟,就开始和徐迟联系。
     周明说明了人民文学的意思,徐迟一听十分兴奋,说单位正在动员他退休,他准备回浙江湖州南浔镇看房子,如果要他做这个事,就必须跟单位打招呼。周明说可以借调他出来,这使徐迟喜出望外——10年被夺去创作权利,现在终于能写东西了。周明要安排徐迟住招待所,徐迟说不用破费,他有亲戚在北京就住亲戚家(徐迟这里说的亲戚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顾委常委伍修权将军,伍修权是徐迟的三姐夫)。两天后,63岁的徐迟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很快投入工作,在周明陪同下到科学院数学所去找陈景润。
    当时文革遗风尚存,科学院一位女同志对前来采访的徐迟和周明说:我们科学院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你们干嘛不写他们呢?她说陈景润在我们这儿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你们写出来以后,不怕社会上来指责你们吗?有好几位熟人也劝他们放弃写这个是非之人,何必找这个麻烦呢!
   周明找了当时在科学院当家的领导方毅,并得到了方毅的支持,他正在邓小平指示下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写陈景润的事终于确定了。
   于是,当天晚上,徐迟住进中关村科学院招待所,周明返回城里,直奔东总布胡同《人民文学》主编张光年的家,讲述了他们与陈景润接触的所见所闻所感。张光年听了说:“好哇,就写陈景润!不要动摇。……这样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以进入文学画廊?你转告徐迟同志,我相信这个人物,他会写出一篇精彩的报告文学,明年1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就这么定了。”
    徐迟见到陈景润后十分投缘,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被称为“怪人”的中年数学家。这个一心钻研业务的数学家在徐迟眼里是个科学奇人。陈景润的经历和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面对陈景润,徐迟动情地悄声对周明说:“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
   徐迟投入了紧张的采访。他先后采访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其中有陈景润的老师、同学和同事。有说他好的,也有对他有看法的,还有对他嗤之以鼻的。在数学研究所,徐迟什么意见都听什么意见都记。包括那些不学无术靠斗争吃饭极力贬低陈景润的人的污蔑言论。这些后来都成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反讽意味的精彩篇章。随着对陈景润生存状态的了解,徐迟心中波澜起伏,彻夜难眠。他没有想到陈景润的贡献在令世界震惊的情况下,自身的处境却是那样艰难。陈景润一生都想远离政治运动,可是政治运动却从来不肯放过他,他一生唯一愿望是能安安静静地搞数学研究,可身边的环境却一刻也不肯让他宁静。这样热心为祖国科学献身的优秀知识分子、这个到达世界数学成就巅峰的科学家在现实中是那样凄惨无助,他蜷缩在六平方米的锅炉房,以几麻袋的数学演算手稿为伴。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的发明者却被当成“白专典型”、“白痴”, 挨打、跳楼、被专政,每天遭受冷嘲热讽和白眼,惊弓之鸟般活在人们歧视的目光里,时间久了连陈景润都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徐迟去了陈景润经常出入的图书馆,去了他的办公室,跟他一起进食堂,一块儿聊天,还去看了“文革”中陈景润被毒打而滚下楼的那个楼梯,并设法同数学所领导一起到陈景润解析“哥德巴赫猜想”的那间6平方米的锅炉房去体验感受。终于,作家的真诚取得了陈景润的信任,徐迟和陈景润成了好朋友。
   他从陈景润对政治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和紧张联想到自己在“五七”干校的生活,不同的年龄、共同的磨难使徐迟心头升腾起一种以解救天下知识分子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来,一种蛰伏已久的冲动在心中开始萌动。
徐迟是个学者型作家,对于数学、地质学、植物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光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都有浓厚的兴趣。但为了写好陈景润,他不得不重新钻研数学。徐迟买了一本马克思的《数学手稿》,还先后阅读了《中国古代数学史》,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书学论》、《数论导引》等。读不懂,他就向数学家请教。为了全面了解陈景润的情况,徐迟还特意访问了数学家吴文俊、王元、杨乐、张广厚和《数学学报》的负责人等,并阅读了他们的一些学术论文。
    压抑了十多年的激情如江河决堤般迸发了!60多岁的徐迟走进了陈景润的心灵、也走进了数学的神奇世界。扭曲人格的强烈反差,现实环境本身的残酷,使徐迟的才华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激情在胸中奔涌,怒火在心中燃烧,对陈景润的同情、敬慕、不平、为中国科学家的骄傲,知识份子的自怜、愤慨、感叹、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这些都化为奇妙的文字,从作家的笔端奔涌而出、汇成一泻千里之势。
    枯燥的数学,被作家点化为繁星璀璨的天空、万木葱茏的大地;说的是数学家的故事,揭示的却是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荒唐现实环境中却开放出奇异的科学之花!徐迟把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描绘成“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山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整部作品辞采华丽典雅,恣肆放达,而对于文革的正面否定与讥讽则辛辣得入木三分让人拍手称快。在1977年的背景下,在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中,正面触及“文革”的当首推《哥德巴赫猜想》了。作家勇敢地发出全国人民否定“文革”的第一声呐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胆魄。
   徐迟终于完成了他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1978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奇文。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这篇报告文学会在中国社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响:
巨石击水——激起滔天波浪;
石破天惊——举世为之瞩目;
惊世骇俗——全国为之震撼!
   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了这篇报告文学。紧接着《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各省、市主要大报争相转载、中央和各省地方电台争相转播《哥德巴赫猜想》……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特殊作品写出来的特殊人物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效应。
    数学家陈景润和作家徐迟一时都成为举国上下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广泛久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他影响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激发了以后几代人为科学事业献身的民族精神,而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迟,这部报告文学成为他的文学生涯的标志性作品,将他一生的作品全部照亮,使他毫无愧色地站上了“鲁郭茅、巴老曹”之后的中国文学制高点上。在艺术上为中国报告文学创造了不朽经典,并催生了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热潮的到来。而报告文学特殊的功能还赋予了他更深远的社会意义,那就是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预示中国科学春天来临的第一束报春花,作家徐迟也成为迎接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第一位鼓手。
   《哥德巴赫猜想》的诞生,陈景润的出现,使人们犹如在沙漠中看见了一片绿洲,在干旱龟裂的土地上发现了一泓清泉,他们在陈景润身上找到了失落了太久的理想。人们犹如在黑暗里发现了一只燃烧的火把,陈景润激发了他们潜伏多年的对科学的热烈渴盼和追求。这篇报告文学在经过10年动乱的中国,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
, , , , , , , , , ,
   《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一阵飓风,愈刮愈烈,不仅席卷中国大地,而且飘洋过海,在西半球引起关注。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 , , 文章:有一名中国数学家,在, 中国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报纸上对陈景润的报道,将使西方电影明星和政治家感到妒忌……关于陈景润的报告,不仅可以使人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情味是什么,而且展示了中国的科学在文化革命时代以后的大转变。
,   《哥德巴赫猜想》也将陈景润卷入旋风之中。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转载《哥德巴赫猜想》的这天,陈景润在天津。他是应天津市科协的邀请前来做报告的,作完报告准备中午回北京,走到一家邮局前,见里面人头攒动,许多人在争相购买当天的报纸。他们想挤过去看个究竟,这才知道大家争相一睹为快的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赶快从人群里退出来,一边走一边连声说:“这样不好,这样不好……”
    信件像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每天都有几百封、近千封写着“陈景润同志亲收”的信件送到陈景润手里。他们向他表达着心中的崇拜和敬仰,诉说着学习科学的渴望。
    也有人拿着登有《哥德巴赫猜想》的报纸,千里迢迢来北京找陈景润,要做他的学生。
邀请陈景润作报告的单位排成了长队。他去山东、去安徽、去河南、去湖北、去贵州……还有全国各地寄给陈景润的堆积如山的信件等着他拆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文帝一千多年前对文章的评价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上得到了最形象的印证。这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作家的骄傲!与其他兄妹文种相比稍逊风骚的中国报告文学终于因势崛起,并承担了推助时代进步的重任,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发表于 2009-7-1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徐迟与陈景润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山草在 2009/07/16 09:1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就是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7-1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徐迟与陈景润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表的错误的言论,进行了错误的误导!
     给数学爱好者们带来了方方面面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谁之过?
     时以过!
     不必追!
     从头做!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必是数学强国!
发表于 2009-7-1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徐迟与陈景润

能把政治和数学搅和到一起,这是中国数学的悲哀!
发表于 2020-3-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笑话)继鲁思顺——定理:鲁思顺是个二百五!——之后,陕西雷明举重若轻,轻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笑话)继鲁思顺——定理:鲁思顺是个二百五!——之后,陕西雷明举重若轻,轻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25 21:56 , Processed in 0.1118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