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8|回复: 0

侯建国院士: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侯建国院士: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应该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高度重视产业突破的‘无中生有’。”3 月4 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成为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责任所在。

在侯建国看来,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拓展人类 的知识边界。很多研究
问题似乎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们往往容
易忽视它们的重要性。“然而,基础研究始终是 ‘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一链条中的首
要因素,人类在高科技上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从信息技术、核科学技术、激光技术到生物
科学技术等,无不植根于基础科学。”

美国经济学界对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过去25 年里美国经济增
长的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

“可见,基础研究的活跃程度与水平以及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
力和水平。”侯建国说,“原始创新看似百无一用,其实无用之用,实堪大用。”

正是在该理念指导下,中国科大近年来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理科优势,鼓励
自下而上的“拣贝壳式”自由探索研究,同时,推进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式”重大专项研
究,积极组织团队创新,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中开展了卓有
成效的研究。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大近十年来发表的SCI 论文总数在国内高校 中并不是最多,但篇均被
引用次数则超过世界平均值,居全国高校之首。2000 年以来,该校已有20 项成果40 次入
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 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其中,9
项成果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侯建国介绍说,多年来,从中国科大高水平基础研究中产生的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技术成果,培育了50 多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原始创新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或许市场较小、产业规模不大,但他们是突破性
创新甚至是革命性创新。”侯建国认为,经过精心培育,往往会带动和引领出新的产业领域,
甚至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敢于‘无中生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突
破。”

“通过原始创新产生变革性技术,再通过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改善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应该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管理
的重要理念。”侯建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8 00:11 , Processed in 0.0996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