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2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的美
我们的数学教材,希望能让学生喜欢数学,从数学中享受快乐。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了, 甚至被数学的魅力迷住了, 他就会自觉地努力去学习数学。学习过程中当然会经历艰苦, 甚至经历痛苦, 但他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并且在痛苦中享受快乐。这样学习, 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 真正学好数学, 学到真正的数学。
靠什么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是靠数学以外的东西,而是靠数学自身的美,自身的魅力。
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全面论述数学的美。就本套教材而言,我们着力从以下两方面去展示数学的美。
1. 数学的自然美
我们提倡真善美。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本身无所谓善恶,善的人可以用它为善,恶的人可以用它作恶。但作为一门科学,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真。如果不真, 就不称其为科学。同时,数学也是美,并且真本身就包含着美。
数学来源于现实。学生学习的所有的数学内容,包括概念、思想、方法,都来源于现实,它的美是从现实世界与生俱来的。但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数学教材将这些数学内容与现实割裂开来,只剩下一堆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条文,那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
比如,你去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几何,学生怎么回答?也许他的回答就是:“书上有这些内容, 你要考这些内容,所以我只好学。”
我们的教材,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是怎样从现实世界中来的——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建立的数学模型。为此,我们在引入这些知识的时候不是从定义出发,尽量从现实世界出发,从问题出发。不是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模型,包括引入适当的概念和定义,“发明”适当的方法。因此,在很多章的开始,都设立了数学建模栏目,这不是贴标签走形式,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从现实出发走向数学的起点。在学会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学习之后,还要不断地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这又是每章设置的问题探索、数学实验等栏目的目的。
当学生亲眼看见数学知识怎样从他们身边生动活泼的现实中诞生并大显神通,他们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美,引起对数学的兴趣和以至于热爱,愿意终生与数学交朋友。
2. 数学的内在统一美
数学有很多分支,很多方向,很多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互不相干的堆积起来的,而是互相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好比一个人是由很多器官组成的,有头有身体有手有脚,但如果将头、身体、手、脚砍下来,人就死了,失去了灵魂,这些器官也就都是一堆肉和骨头而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了。数学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数学的灵魂之所在,数学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固然需要分别学习各部分知识,但是如果将它们割裂成互不联系的众多的“知识点”去分别死记硬背,而且以“知识点”越多越光荣,那不但大大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丢掉了数学的灵魂,学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
我们的教材努力体现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数学的统一美。而且,通过这种联系和统一,使得整个数学内容显得线条清晰,结构简洁,体现了一种简洁的美,让学生有可能体会到华罗庚所提倡的学习数学“由厚而薄”的绝妙境界。
数学研究的两大主要对象是形与数,两大主要部分是几何与代数。我们努力将形与数的统一与联系贯穿于所有的章节。函数与图象是数与形的统一,解析几何中的方程与图象当然也是数与形的统一。而且,我们还用向量这个工具作为形与数的桥梁,将数与形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但在讲了向量之后尽量发挥向量的威力来处理三角恒等变换、解析几何的问题,而且在向量这部分内容之前引入三角函数的时候,通过解决现实世界中方向和距离与直角坐标的相互转化来引入三角函数,也已经暗中包含了向量的思想,埋下了伏笔。
以下我们分别就各具体章节简要介绍我们怎样从上述两方面展示数学的美。
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美,我们在教材的语言方面也尽量做了努力,努力不板着面孔讲数学。恰如其分地应用生动活泼、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口语讲数学,并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将生动而不太严格的口语转化为严谨的数学语言。并且还在每章前面用一首诗来概述本章的主要精神,为本章内容的展开营造一种气氛,也让学生在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人文气氛中享受快乐。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自然语言、文学语言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既然我们的数学是讲给人听的,特别是讲给年轻人的,为什么不能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而非要用他们讨厌的语言来讲呢?我们讲数学的老师也是人,写教材的作者也是人,我们自己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都喜欢听生动的话而不喜欢听枯燥的官腔,那我们为什么又要将我们讨厌的语言强加给学生,强加给这些最富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呢?
因此,我们在下面展示数学的美的时候,也从每章开始的诗讲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