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15
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
钱学森存放论文最后一稿的纸袋
+++++++++++++++++++++++++++++++++
评论、补充说明一下第15个故事。
(1)“Final”与“Nothing is final”,若从笔迹上来看,不象是出自于同一个人的手笔。纸袋外面除了“Cylindrical Shell”和“Final”象是钱学森的笔迹之外,其它的都不象。
(2)“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并不是1941年的论文《柱壳轴压屈曲》(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而是1939年的论文《球壳外压屈曲》(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1941年的论文只是在1939年论文同一创新思想下的另一个应用。这两篇论文的作者都是两位,第一作者是冯.卡门,第二作者才是钱学森。此外,在1940年,同一主题下还发表了由三位作者署名的另一篇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仍是冯.卡门,钱学森是第三作者。
(3)在1942年,钱学森以单独作者发表了一篇不同于前述论文的一个新理论。说它是改进也罢,否定也罢,反正这一新理论不同于原先“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的那个理论。
(4)在1947年,钱学森又以单独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否定了他1942年论文,认为还是应该回到原先的那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