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4-2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数学与诗歌之美
笔者第一次听到Carathéodory的名字,是40多年前在复旦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在实变函数论的课堂上,学到判别勒贝格可测集的卡拉西奥多里准则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个定理中,外测度就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对点集E进行任意切割,而E可测的充要条件就是切割后两部分的外测度之和等于E自身的外测度。一方面,这一准则及其证明实在漂亮,是笔者大学时代最喜欢的定理之一;另一方面,卡拉西奥多里的名字极富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时的课本上译为"卡拉泰屋独利"。然而对于卡拉西奥多里的生平,笔者竟一无所知,更没有听说过他的中国学生李达和徐瑞云——这两位距离我们不远的前辈数学家。虽然笔者几乎做完了那汤松所著《实变函数论》书上的全部习题,却从未注意过译者的名字,真是十分惭愧。
与卡拉西奥多里齐名的另一位20世纪的希腊人,是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乔治·塞菲里斯 (英文:Giorgos Seferis,希腊文:Γιωργοσ σεφερησ,1900-1971),因其“对古希腊文化遗产充满深挚感情的卓越抒情诗作”,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希腊人。塞菲里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城,在第二次希土战争中,诗人的故乡与士麦那一起并入土耳其,使他大受震动。数学研究与诗歌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共同的追求是简洁与和谐。不知道卡拉西奥多里与塞菲里斯是否有过交往,然而他们对于祖国的爱却是一样的,故乡希腊是他们精神激流的源泉和归宿。他们在数学中、在诗歌中寻找故园,那是在“异国天空下育成的种种情思和想念”。
雅典和柏林,是与卡拉西奥多里的一生有着不解之缘的两个城市。现以笔者拍摄的雅典帕特农神庙和柏林勃兰登堡门结束本文,后者是德国第一座新希腊建筑,其门顶的中央雕塑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尼刻。两座建筑均采用粗大雄壮的多立克柱式,特农神庙享有"史上最完美的多立克式神庙"的美誉。
雅典帕特农神庙(左)和柏林勃兰登堡门(右)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丁玖教授阅读了本文初稿并纠错,特此致谢!文中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M. Georgiadou,Constantin Carathéodory: Mathematics and Politics in Turbulent Times, Springer-Verlag, 2004.
2. H. J. Pesch, Constantin Carathéodory, a Greek-Germ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unich in the Years 1924-1945 —— A Personal Statement, 2017.
3. G. P. Stevens, A Curve of the North Stylobate of the Parthnon,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 1937.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