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2|回复: 0

数学院“人和事”系列——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院“人和事”系列——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原创 魏蕾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在2019年6月8日的全国高考中,文科综合Ⅰ卷的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概括出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及其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分值为15分。

  这道题目的主人公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刘源张。

  刘源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质量管理创始人、中国第一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全面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1956年,应钱学森之邀,刘源张回国工作,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新建立的运筹学研究室工作,从此与中国质量管理事业结下了终生缘分。

  从17岁离开故乡赴日留学,到31岁学成归国,番邦求学十五载,将近15年的盼望和等待,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能够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刘源张万分激动。他去听喜爱的京剧《四郎探母》,台上一句“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高堂老母难得见,怎不叫人泪涟……”他一边静静地听,一边泪流满面。

  从1957年1月开始到1960年,刘源张直接在钱学森领导下工作。上班的第一天,所长钱学森找他谈话。

  “回来后想干些什么工作?”钱学森问。

  “quality control.”刘源张脱口而出的是英文,这是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的主修专业。海外求学15载,他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把在美国和日本学习到的运筹学带回祖国。

  钱学森马上翻译说:“质量控制。”从此,QC在中文里有了一个正式的译名。

  沉默了一会,钱学森又说:“这不行,给你一个月的假,你出去跑一跑,顺便了解一下国情。你中国的工厂没有去过,搞什么质量管理,你先去跑一趟再说。”

  接下来的这一个月,机械工业部的工程师陪着刘源张到上海、济南,长春都跑了一趟。每次刘源张下工厂回来后,钱学森总要在力学所阶梯教室里搞一个报告会,要求全所人都来听。

  最终,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刘源张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质量控制研究组,致力于介绍、研究、应用和推广这一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957年9月,在钱学森和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汪道涵先生的推动下,刘源张组织的质量控制讲习班在北京红庙第一机械工业部的一所学校里开讲。钱学森亲自给4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员做了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话。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控制讲习班,为中国企业撒下了第一把质量管理的种子。

  1961年年底,刘源张转到中科院数学所,在华罗庚指导下工作,继续探索运筹学和中国质量管理的未来。

  他深入生产一线的脚步一刻没停下。刘源张跑遍了大江南北的大小工厂,在纺织、机械、冶金等行业里介绍推广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最初,生产一线的厂长和工程师们以为刘源张带来的质量控制是自动化控制或者数理统计,刘源张就在工厂蹲点,仔细观察,用工厂的实例来解答大家的疑惑,生动阐释质量控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数理统计的原理,发掘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从而尽可能的将产品质量的每个环节中的波动降到最小。

  有一次,为了解释“随机”这个概念,刘源张特地买了400个打麻将用的筹码,再给筹码写上0-9的数字,放到盒子里,让学员们自己从中摸出5个,计算出需要的数字,再到黑板上画出波动图和控制图,以此让学员们来了解质量特征的随机性和可控性。

  就这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渐渐在国内打开局面。刘源张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工厂大夫”。“理论联系实际”的信条在他的血液里不竭流淌,成为他坚守一生的质量管理准则。

  不惑之年理应是一个人最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阶段,然而刘源张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文革”时他被冠以“莫须有”的日美特务罪名在秦城监狱关押八年零八个月,家族中受株连者达100人之多,成为“文革”著名冤案。在秦城监狱的日日夜夜,刘源张反复阅读了马恩列斯毛的全集,回忆和总结之前的工作。他深深认识到,质量这门技术科学必须走群众路线,这不只是研究员和工程师的事情,更应该是工人们的事情。如果能让他们都对质量有个正确的观念,对质量管理有个科学的认识,质量科学才能发挥作用。他暗下决心,如果能够活着出去,他就这样去做!

  刘源张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1975年,在经过漫长的审查,查无实据获释后,他立即以更大的科学激情投入到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弥补损失的时间。刘源张先后到清河毛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湖北十堰二汽等十多个大型企业推广质量管理并开展培训。他穿上工装和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跟技术员一起探讨质量的技术工作,有时一住就是几个月不回家。最终,刘源张以过人的质量管理才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些工厂长期存在的生产痼疾,受到工人们的由衷尊敬和爱戴。

  刘源张非常喜欢歌德关于独创性的名言。他常说,搞全面质量管理,正需要这样的独创性。

  他不照搬国外的理论,结合中国工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提倡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群众性质量科学活动。他在清河毛纺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全面质量管理(TQC)小组,使这个厂在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上生产出获国优金奖的产品;北京内燃机总长的磨床加工出来的汽油机关键部件,有四分之一的产品报废,且长期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刘源张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规定,逐一分析核查,找到了废品率居高不下的症结,使得几个月内连续加工的40万件产品全部合格。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现场会,推广刘源张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做法,《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1979年,这些经验和做法被国务院采纳,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在全国企业中推行。后来,刘源张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了著名的“三全”“三保”理论。为此,刘源张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刘源张一生国内外获奖无数,但是,在他的心中,最为看重的是从邓颖超手中接过的这枚“全国劳动模范”的勋章。刘源张说:“这是国家承认了质量管理作用,是对所有质量工作者的肯定。”他将这个荣誉印在了名片上,为的是提醒自己,要时刻担负起质量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质量管理工作也开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年近花甲的刘源张开始致力于质量管理标准的制订、鉴定和推行。

  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1989年版,1994年版,2000年版),GJB/Z9000-9004-96《质量管理和质量理论的军用标准》和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出台,这些标准至今被我国的企业广泛使用。“实现质量强国是我的梦”,这是刘源张经常说的一句话。

  1985年,党组织批准了刘源张的入党申请,这时他已经60岁了。他欣喜万分,继续积极奋战在质量管理的第一线。深入企业和工厂了解质量管理情况是他最乐意的事情。他到厂里有个习惯,就是看看摸摸。先看天花板,后摸地板,再看人,看人的眼睛。刘源张会向工厂领导建议在车间里安装暖气,提高车间温度,让工人们摆脱棉衣棉靴的束缚,穿衬衣单衫干活,手脚更灵活,效率更高;在东风电视机厂考察时,他向厂领导指出在车间内拆包产生的灰尘会严重影响电子器件的质量……他说,只有先保证人的质量,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

  他的同事汪寿阳说:“刘先生一辈子没有多少论文,他把最好的论文都写在了企业里。”

  “我不写那些大部头的著作,我就带我编写的这些小册子下工厂,给工人们看。”刘源张这样说。

  2014年,刘源张先生因病在京去世。

  “这是全球质量进步的一大损失。”国际质量科学院理事长玛丽·简·瑞恩嗟叹不已。亚太质量组织(APQO)决定,建立以刘源张名字命名的亚太质量奖——“刘源张蓝领质量贡献奖”,专门用于奖励一线卓越员工。

  中国质量协会于2015年以刘源张冠名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个人奖,这是我国质量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已经揭晓的“刘源张质量技术贡献奖”获奖名单是:

  2017年度,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2018年度,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

  2020年度,中铝集团分析检测首席工程师张树朝

  刘源张,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永远与企业和工厂联系在了一起、与企业家和工人联系在了一起、与“中国制造”联系在了一起!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5 10:05 , Processed in 0.0777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