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79|回复: 21

回答同学1+1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答同学1+1的几个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uikun-186 于 2022-6-18 12:23 编辑

应这位同学之约:
第一个:众所周知陈氏定理的伟大和陈氏的德高望重,我想“数学大师陈景润对后来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警语”至今其意义依然存在。
但是作为42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记得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彻底否决了哈代大师的预言?
第二:“您认为研究这些世界数学题起码要首先达到什么水平”,数学问题当然需要起码的数学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数学方法问题”才是最关键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
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今天的人们不能离开原创的根本,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第三:1+2已经是殆素数这个概念下的终结,数学家们早已给出1+1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方法。
实际上:在数学家们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殆素数。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 + 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探索之路都是C+C的轨迹:
“[2](奇合数,奇合数),简称:C+C,令有C(N)个 ”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稍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我们还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探索之路都是1+C的轨迹:
“[3](奇素数,奇合数),简称:1+C,令有M(N)个”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显然数学家们没有真正走到:
“[1](奇素数,奇素数),简称:1+1,令有r2(N)个”
以至于数学家们无不感叹到要攻克1+1问题需要新的方法。


我重点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历史上:数学家们没有真正走到:
“[1](奇素数,奇素数),简称:1+1,令有r2(N)个”
以至于数学家们无不感叹到要攻克1+1问题需要新的方法。

第二:三素数定理:2013年已有贺欧夫各特教授彻底解决,即:
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奇素数都可以重复使用。
它用下列公式表示:Q是每个≥9的奇数,奇素数:q1≥3,q2≥3,q3≥3,
则Q=q1+q2+q3
三素数定理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坐标系来理解:

我们把上面等式理解为三维的,
设Pz轴为与(Px,Py)垂直的坐标轴,显见,这是立体三维坐标系。
这样,我们规定,原点为(3,3,3),
我们在Pz轴上任取一点P,则P点的坐标为(P,3,3)点
此时:Q-P=3+3,
设(Px,Py)平面为奇素数P对应的平面P,
在P上任取一点W,根据三素数定理则其坐标为:(Pxw,Pyw)
故,W点的空间坐标为(P,Pxw,Pyw)
Q-P=Pxw+Pyw≥6
显见,
当P=3时,Q-3=Pxw+Pyw就表示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当我们给定奇素数q3,则:Q-q3=q1+q2中,
对于每个连续递进的奇数Q,Q-q3都是每个连续的偶数;
而q1+q2则是大于等于6的两个奇素数之和。
故:Q-q3=q1+q2表示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楼万丈平地起,雄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就是大师,学生就是学生。得学生者得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责任是实力的担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uikun-186 于 2022-6-18 14:42 编辑
波斯猫猫 发表于 2022-6-18 10:19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责任是实力的担当。


先生所言极是,
没有1984年的青春萌动,
没有青岛二中特级数学老师安文山老师的指导,
没有潘成洞教授的学生展涛教授的指导,
没有北京大学数学系聂灵沼教授的指导,
没有福州大学谭宜家教授的指导,
没有中科院智慧火花栏目专家们的认可与鼓励,
是不会有这38年的动力的。
既然敢于为之奋斗,那么沉沉的责任自然就会随之而来!
胸怀若谷,放眼世界,人生不是赛场,理想不能退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uikun-186 于 2022-6-18 16:02 编辑

笛卡尔早于哥德巴赫先生提出1+1猜想100多年,这说明笛卡尔才是哥猜问题的鼻祖,这就为我们发现哥猜问题找到了原创的发源地。
事实上,在平面坐标系内的对称点的坐标这也是双记法的发源地,即两个对称点的坐标,就是双记法的本质。
崔坤把三素数定理看做是三维空间的描述,
纵轴上的素数P所对应的素平面因为素数有无穷多而无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笛卡尔早于哥德巴赫先生提出1+1猜想100多年,这说明笛卡尔才是是哥猜问题的鼻祖,这就为我们发现哥猜问题找到了原创的发源地。
事实上,平面坐标系内这也是双记法的发源地,即两个对称点的坐标,就是双记法的本质。
崔坤把三素数定理看做是三维空间的描述,
纵轴上的素数P所对应的素平面因为素数有无穷多而无穷多。
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A,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
并且这个坐标是唯一的,这就说,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对和它对应;
反过来,给出任意一对有序实数对,
例如(7,11),我们都可以在坐标平面内描出一个点,这个点也是唯一的,
这又说明,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对,在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点与它对应.
它的对称点:(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uikun-186 于 2022-6-19 15:00 编辑

r2(N^2)≥N体现了科学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谋局,愚者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4 16:28 , Processed in 0.0817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