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4|回复: 7

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

[ 作者:江苏连云港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首席科学家 发明家 刘功勤]

关于数和数论的解析是数学上不断地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数论的研究范畴都是在零和正整数的范围之内。关于这个课题的命题和研究,早在1742年德国的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就提出了这样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后来人们把这个猜想命名为关于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用这样的公式表示:n=X1+X2;n表示≥2的整数,X1和X2表示>0的整数。

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可以分析出,X1和X2的取值范围可以是无穷尽的正整数,要求证X1+X2=1+1,就象在茫茫的数字海洋中捞取细小的两根针,解析起来十分复杂和艰难。1966年5月,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数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证明出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均可表示为1个奇数与两个偶数之和。本人通过研究发现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不成立的。而我今天可以高兴地宣布:我用自己所发明的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了成功,即证明1+1=2的成功。
如图1,将两把刻有1-10cm刻度的直尺沿数字刻度上下对齐合并在一起,这样就组合成了一把加法计算尺。这就形成了两个上下对称的数轴,我们把数轴上的1确定为0-1线段的距离。

图1 加法计算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尺)
从图1中我们重新确立零的定义:零是数字原点的数,它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是一个特殊的数,即任何数的原点|0|=0;a/c(c≠0),任何数都必须从0开始。
因此,计算1+1时,将加法计算尺的上尺向右移动,使上尺的“0”与下尺的“1”对准,如图2,则上尺的“1”就自然对准了下尺的“2”,读作“1+1=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尺)
图2 1+1=2
水有源,树(数)有根,研究数论必须从0和1开始解析,由于本人发明的加法计算尺的上尺和下尺的数字距离相等,能够将0-10的距离准确地表示出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尺解析哥德巴赫猜想,即解析n=X1+X2,便可以将这片浩翰无际的数字海洋准确地缩小到了X1在(0,1]区间,X2在(1,2]区间。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n=X1+X2的求证运算的过程,把复杂繁多的数字运算变成了简单的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也是数论运算方式上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n=X1+X2的命题如下:
已知:如图2所示,X1在(0,1]区间,X2在(1,2]区间,X1和X2>0是整数。
求证:n=X1+X2=1+1=2
证明:∵X1在(0,1]区间(图2所示)
∴0<X1≤1
∵X1>0是整数(已知条件)
∴X1=1(在0<X1≤1中,1是唯一的整数)
又∵X2在(1,2]区间(图2所示)
∴1<X2≤2
将以上不等式的两边各减去1得
0<X2≤1
∵X2>0是整数(已知条件)
∴X2=1(在0<X2≤1中,1是唯一的整数)
∴n=X1+X2=1+1=2
所以1742年哥德巴赫所提出的每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奇数之和的猜想是正确的。即n=X1+X2=1+1=2。
现在我们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全部过程用图4表示:在坐标系中以0点为原点,作坐标YOX的平分线L。
L=Y=X1+X2=1+1=2
图4略)
因此,本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成功,是数学范围内数论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为数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论基础。本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确立了刘功勤定理:

刘功勤定理1.在数轴和坐标系中我们把表示数字原点的数用0来表示。因此,0是一个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0的区间为0。我们把离开原点的一段距离用1表示,因此,1是一个基本数,奇数和素数。1的区间在(0  ,1范围]。

刘功勤定理2.数是由以0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以1为基本数而形成的。

刘功勤定理3.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区间在(0  ,1]范围。

这正是: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作者: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刘功勤
地址:江苏连云港中山路147号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电话:0518—82310217 手机:18000175090  邮政编码:222042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功勤定理1.在数轴和坐标系中我们把表示数字原点的数用0来表示。因此,0是一个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0的区间为0。我们把离开原点的一段距离用1表示,因此,1是一个基本数,奇数和素数。1的区间在(0  ,1范围]。

刘功勤定理2.数是由以0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以1为基本数而形成的。

刘功勤定理3.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区间在(0  ,1]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要用坐标和数轴的方法命题解析。运用其他的方法是证明不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0是一个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0的区间为0。我们把离开原点的一段距离用1表示,因此,1是一个基本数,奇数和素数。1的区间在(0  ,1]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刘功勤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创立了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这一世界上唯一的科学智慧库。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我刘功勤作为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当之无愧。请看: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数学中坐标和数轴的方法进行解析和命题。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即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

我刘功勤运用数学中坐标的方法命题解析证明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0点为原点,作Y轴与X轴的角YOX的平分线L。L=Y=X1+X2=1+1=2

这正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坐标和数轴的方法命题和解析,才能证明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刘功勤教你怎样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我刘功勤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创立了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这一世界上唯一的科学智慧库。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我刘功勤作为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当之无愧。请看我教你们怎样证明成功哥德巴赫猜想: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数学中坐标和数轴的方法进行解析和命题。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即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

我刘功勤运用数学中坐标的方法命题解析证明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0点为原点,作Y轴与X轴的角YOX的平分线L。L=Y=X1+X2=1+1=2

通过运用数学中的坐标和数轴法命题解析和证明: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的猜想是正确的。

这正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坐标和数轴的方法命题和解析,才能证明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数学中坐标和数轴的方法进行解析命题证明。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即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

我刘功勤运用数学中坐标的方法命题解析证明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0点为原点,作Y轴与X轴的角YOX的平分线L。L=Y=X1+X2=1+1=2

通过运用数学中的坐标和数轴法命题解析和证明: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的猜想是正确的。

这正是:首席科学家发明家高级研究员刘功勤教你怎样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用数学中的坐标和数轴的方法命题和解析证明,才能证明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数论即数的分类如下:

1.表示数字原点的特殊数为0,0的区间为0

2.基本数1,1是一个基本数奇数和素数;1的区间在(0,1]

3.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1, 3, 5, 7, 9, 11.....N。

4.素数只能够被自身和1整除的数;1,2  ,3 ,5, 7,  11.......N。

5.偶数是能够被2整除的数;2,4,6,8,10,12.......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5 23:56 , Processed in 0.1023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