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3|回复: 1

新中国曾经三次批判数学中的唯心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50年代初、50年代末以及70年代初,中国数学界曾经出现三次批判数学唯心论的小高潮,其代表人物有罗嗣蕃、翁贤滨、关肇直、吴光磊、邵品琮、麦卓文、群力、张中英等,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广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辽宁大学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东北工学院、金华师专、安徽师范大学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章有:
建国初期,受苏联数学界的影响,主要翻译苏联数学家的有关文章:
  (1)德桑蒂,达西尔,范赛依:资产阶级科学与无产阶级科学。《科学通报》,1951年第2期;
  (2)图戛利诺夫,迈斯特洛夫:反对数理逻辑中的唯心主义。《科学通报》,1951年第3期;
  (3)康士坦丁诺夫:论科学的特点。《科学通报》,1951年第9期;
  (4)亚力山大诺夫:关于数学中的唯心论。《中国数学杂志》,1952年第3期;
  从1953年开始,中国数学家开始独立发表文章,批判数学中的唯心论。
  (5)罗嗣蕃:澄清我国数学中的唯心论。《数学通报》,1953年1-2月号合刊;
  (6)翁贤滨:在几何教学的实践中,必须与唯心论、形式主义展开持久的和不调和的斗争!《数学通报》,1953年8月号;
  (7)关肇直:论目前对数学这门科学的几种错误看法。《科学通报》,1955年10月号;
  (8)胡世华:数理逻辑的基本特征与科学意义。《哲学研究》,1957年第1期;
  (9)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基础组:拔掉数学界的一面白旗。《数学通报》,1958年11月号;
  (10)金华师专数学连:实践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彻底批判数学領域中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1年第3期;
  (11)辽宁大学数学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批判“一张纸、一支笔可以发展数学”的谬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1第3期;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批判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明确地指出了唯心主义在数学中的表现和理论根源,掌握了批判的主动权,让唯心主义数学家们难于招架。
  但是,由于唯心主义数学根深蒂固,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保守势力过于强大,加之批判方也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唯心主义数学并没有造成致命的打击,每轮批判之后不久,数学教育又不可避免地回归到唯心主义体系之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数学教育全面与国际“接轨”,以西方价值观为学术标准,重新评价建国以来的数学探索。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数学唯心论的三次批判运动,被指对我国数学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最后被定性为“给自然科学理论贴政治标签”、“无原则地上纲上线”、“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而彻底否定。
  应当说,中国数学界曾经离真理很近。
发表于 2022-7-6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人有多大胆地产多少粮。打着唯物批唯物。中国数学的确有过几次大倒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7 04:52 , Processed in 0.0949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