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4|回复: 0

课堂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行动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堂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行动研究

作者 | 仓万林(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

原文载于《上海中学数学》2014 年第九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受到空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达成共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理念到实践往往要走较长的路。许多教师还在困惑:既然高考不考,那我为什么还要教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从 2009 年到 2013 年,湖北高考中连续出现了数学文化的相关试题,江苏高考也在 2005 年、2008 年、2009 年和 2013 年四度考查了数学历史上著名的阿波罗尼圆,其他省份的高考中也时常出现数学文化的相关试题。为了打消部分教师的顾虑,笔者在案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高考评价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在常态课堂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实际教学功能,有意识、系统地渗透数学文化,应立足独特的数学文化背景。

一、创设情境

文化是一个整体。从时间上看,文化具有习得性;从空间上看,文化与人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联系。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广泛的外部联系,同时更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教师可以挖掘数学课程中许多模块的独特文化背景,利用问题、方法的背景或者产生的曲折历程,创设充满浓郁数学文化的问题情境,或展示,或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开阔数学视野,深化对数学学科本质和历史渊源的认识。

案例 1 复数的引入

复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系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生对复数中的i特别感兴趣,因此,课堂伊始,笔者就和学生“穿越”到几百年前,一起回味复数的“身世”。

复数产生于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中,这更增加了复数神秘而虚无飘渺的色彩。1545 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在其所著的《重要的艺术》一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把 10 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为 40 ,列方程为 x(10-x)=40 ,可求得根为 5-√(-15) 和 5+√(-15) 。后来,卡尔丹在解三次方程时,又一次运用了负数的平方根。可见卡尔丹肯定了负数平方根的用处。“实数”、“虚数”这两个词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 1637 年率先提出来的,而用 i=√(-1) 表示虚数的单位则是欧拉的功绩。再后来,把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记成 a+bi 的形式。在虚数刚进入数的领域时,人们对它的用处一无所知,实际生活中也没有用复数来表示的量。直到高斯建立复平面的概念,才使复数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从此,复数开始表示向量,在水力学、地图学、航空学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1843 年,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就是一种形如 a+bi+cj+dk 的数。四元数都是由实数加上三个元素 i,j,k 组成,它们有如下的关系 i^2=j^2=k^2=ijk=-1 ,就像复数一样。但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而课本上是这样讲的:在求一元二次方程 x^2+1=0 的解的过程中,实数集不够用了需要进行扩张,扩张后的数集,使得一元二次方程有解,从而得到复数。课本上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和前面学习数系的扩充过程一致起来,而且学生容易接受。至此,学生脑海中的那个抽象枯燥的已经变得栩栩如生,理解更加深刻了。从数学发展史来看,数学成果的流传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流传,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数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前人工作的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有益的启示,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并真正学会“像数学家那样思考”。

数学课程通常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论述,好像从这一结论到那一个定理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案例 1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从点滴积累开始的,有的甚至需要几百年时间。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严谨创新以及为了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例子也成为很好的教育素材,学生从中能获得勇气,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类似的案例在新课程中有很多,如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七桥问题、数列学习中遇到的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等。无论是从培养兴趣还是从理解教材的角度看,数学文化在教学情境中的应用均是很好的范例。

二、突破难点

考虑到中学生认知的基本特征,从数学教育的视野来看,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单纯讲解定义、定理和公式,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进行教学的,如在高中函数概念教学中,如果采取先给出定义,再举例、练习强化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尤其是学生常常将初中函数概念与高中函数概念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学生学习函数性质时,向其介绍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

案例 2 狄利克雷函数



此时再来品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狄利克雷函数为何可以帮助理解函数的本质?从数学文化视角来看,函数的演变是因为一些“怪”的函数的出现。比如常见的高斯函数,使人们对函数的性质认识不断深入,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合理应用这些素材,将使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取得本质的提升。

三、微型探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只涉及到数学的两个层面:数学的概念、命题,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要求,是其第三个层面。在新课程中,数学文化与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一起,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当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脱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式实际的低效率和伪探究,在许多公开课中成为一种探究秀。微型探究学习作为探究学习的一种,可以为数学课堂探究学习找到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结合目前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根据“再创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应选择难度适宜的微型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微型探究可以以自然课时为单位,一到两个课时系统分析一个核心问题,解决原本探究中几分钟时间没有效果、无有效引导和调控的一味讨论而浪费时间的弊病。一般来说,可以每个月安排一次,或者每学期系统开展三到五次。

数学名题给数学微型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思路来源。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数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反例,通常的教科书中很少会涉及它们。结合历史介绍一些数学中的反例,可以从反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加深他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名题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自主探索,使学生有机会去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理解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开发适合中学数学教学的与数学名题有关的微型探究案例,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笔者围绕阿波罗尼圆开展了微型探究的尝试。

案例 3 阿波罗尼圆



课本上的例题和高考的试题都源于历史上有名的阿波罗尼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常数(大于 0 且不为 1 )的点的轨迹是圆,这个圆称为阿波罗尼圆。问题的设计以数学历史上的名题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重要基本理念,也显示出数学文化在选拔性考试中独特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据统计,阿波罗尼圆在近十年高考中,出现在 12 道考题中,其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2009 年的江苏高考中的解析几何问题,本质上也是阿波罗尼圆问题。热考十年,是否山穷水尽呢?答案是否定的。2013 年江苏高考中,考生和阿波罗尼圆又不期而遇。



仔细回味一下,在解析几何中的定点或者比值问题中,是否均有阿波罗尼圆的影子?许多学生对解析几何的认识往往就是感觉运算很复杂。学生之所以想不到解析法,是因为他们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还不理解,比如他们过分淡化了运动观点,淡化了平面几何问题的解析法证明。然而,在似乎没有解析几何方法的地方,看出运用解析几何,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析几何中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该模块的核心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文化的内在范畴。

在新课程中,利用著名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或者梳理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等,在目前的高考中已经多次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四色原理”,高考中已经反复出现过其简化的版本。

数学文化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数学文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作用巨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教学文化相关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仓万林.江苏省数学高考第 13 题的探究[J].数学教学,2009,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7 21:12 , Processed in 0.0884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