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指出,数学对于理论物理学有着不可思议的奇妙作用。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观念,以为所有物理现象都需要依托数学法则而存在。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在物理学理论被发现之前,数学家们早就准备好了该理论所需的数学知识。黎曼空间对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作用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数学对物理学的作用如此之大?当然,只要解释说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了。比如,广义相对论中黎曼空间的作用的确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但是数学对于量子力学的作用却堪称是一种神秘的魔法,无法单纯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打开量子力学的教材,首先是关于光干涉、电子散射等实验的说明,接着是用波函数(即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来描述光子、电子等粒子的状态,最后推出态叠加原理。态叠加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它表达了如果状态 A 是状态 B 与状态 C 的叠加,那么 A 的波函数是 B 的波函数与 C 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
什么是粒子的状态?例如,粒子加速器中电子的状态由粒子加速器决定,所以粒子的状态可以理解成粒子所在的环境。在量子力学中,极复杂的环境也只由一个波函数(矢量)来描述,因此首先需对环境进行简化和数学化。如何理解状态 A 是状态 B 与状态 C 的叠加?如果是教材中的光干涉等情况,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说环境 A 是环境 B 与环境 C 的叠加,这就不容易理解了。不确定性原理,例如不可能同时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是通过测量实验对粒子的干扰来加以说明的,最终表明一个粒子无法同时存在于测量位置的装置和测量速度的装置中。换言之,即粒子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环境。那么如何理解这两种环境的叠加呢?只能说实在是难以理解。
另外,波函数的线性组合运算如同数学中的初级运算一样简单。而态叠加原理则主张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表示各种复杂奇怪状态的叠加。也就是说,数学运算支配了作为量子力学对象的物理现象。这种数学运算与物理现象的关系,并非是通过解析叠加的物理意义而将其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而是将“波函数的线性组合可以描述状态的叠加”视为公理,然后依据数学运算来确定叠加的意义。正如费曼(R. P. Feynman)所言,除了数学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能说明态叠加原理了。我们只能认为量子力学基于数学的无穷魔法,因此我认为物理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固有的数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