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6-17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演化和对称
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状态?从物理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带给我们很多疑问,但如上所述的对称理论可以给我们部分解释。
比如说,宇宙的早期,没有星球,没有原子、分子、电子,整个世界是混沌的一团,现有的四种相互作用力也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大爆炸后的极早期,宇宙是完全对称的,作用力是统一的,之后为什么会分裂成 4 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呢?
这是因为自发对称破缺在宇宙演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对称破缺是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和存在的原因。时间和空间、天体、物质、生命、大自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称破缺的产物。
图 10 :大爆炸后,由于不断的自发对称破缺而形成现在的宇宙
如图 10 所示,大爆炸发生之后,随着温度下降,对称破缺,引力作用首先分离出来,然后是强作用力的分化,剩下了弱电统一,当宇宙继续变冷,弱电统一也开始破缺,形成现在我们熟知的四种力。再后来,宇宙开始了大范围的变化,由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形成了各种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又由于各种力的相互作用而结合成更为复杂的原子、分子、星球、星系等,直到产生生命,最终完成了现在所观察到的宇宙图景。
可以举希格斯机制赋予粒子质量为例。场的真空态是能量最低的状态。但是一般来说,能量最低的状态对应于场强为 0 。如果场的势能曲线比较特别,比如通常经常使用的所谓“墨西哥帽子”的形状(图 11c)。这时,能量最低的状态是无限简并的,即墨西哥帽向下凹的一圈。这一圈的能量最低,但场强却不为 0 。希格斯场的真空态,便可以由这种势能曲线描述的系统,产生“自发对称破缺”而得到。因此,真空中存在着场强非零的、稳定的希格斯场。这种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质量为零的各种基本粒子身陷其中,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并且获得它应该具有的质量。
从现代场论的观点,场的激发态便表现为粒子。希格斯场的真空态有 4 种激发模式(图 11c 的左上图),其中沿着势能曲线对称轴绕圈的相位变化模式有 3 种,对应于 3 种质量为 0 的 Goldstone 粒子,这些粒子在与其它粒子反应时消失不见,叫做被“吃”掉了,只有一种沿着势能曲线“径向”振动的激发模式对应于有质量的场粒子,也就是被大家称之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
图 11 :质量来源于真空自发对称破缺
综上所述,希格斯粒子解决了质量的问题,物理学家们得以在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将除了引力之外的其它三种力,统一在同一个标准模型中。标准模型包括了 61 种基本粒子,而希格斯粒子是这些粒子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这是验证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宇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的数量比例是另一个使物理学家们困惑的问题。
狄拉克将正电子的假设带进了物理学,安德森 1932 年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1955 年,赛格雷和张伯伦发现了反质子;第二年, 美国物理学家考克发现了反中子。反粒子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思考多了一个方向:反世界。狄拉克曾经猜测,宇宙中完全有可能存在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球。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在实验室及天文观测中发现反世界的迹象。
如果说创世之初,当宇宙开始的时刻,一切都是对称的、中性的话,后来也应该产生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是,我们放眼望去,一直望到我们能够看到的整个宇宙,也只是看见与我们的世界相类似的“正物质”组成的天体。为什么大爆炸后形成的世界中只有这些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呢?成对产生的另一种反粒子到哪儿去了?我们当然并不欢迎它们回来,因为那样会与我们的世界“湮灭”而毁灭一切。但是,好奇心使科学家们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物理学家认为这也是由自发对称破缺造成的,最后,2008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的两位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
1973 年,29 岁的小林诚和 33 岁的益川敏英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解释宇宙演化过程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4】。他们研究了弱相互作用中 CP 对称性的破坏,认为粒子和反粒子之间除了电荷符号不同之外,还有一些微小的差异,这个微小差异引起 CP 自发对称破缺,从而使得正粒子和反粒子衰变反应的速率不同,之后造成正粒子数目大大多于反粒子。根据他们的理论,应该存在 6 种夸克,这种对称破缺机制才能起作用,而当时只发现了 3 种夸克,被预言的另外 3 种夸克分别在 1974、1977、1995 年被发现。
图 12 :2008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此外,在 2001 年和 2004 年,美国斯坦福实验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分别独立地实现了小林-益川理论所描述的自发对称破缺机制,这些极为引人注目的实验证据让他们和南部阳一郎一起,获得了 200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对称和对称破缺的概念,像一剂又一剂的灵丹妙药,物理研究中的很多疑问都可用它们来解释。欲了解更多物理中的统一理论与对称的关系,请参考其它参考文献【5,6】。
参考文献:
【1】B. G. Wybourn , “Classical Groups for Physicists”, Wiley ,NewYork, (1974)
【2】Kosmann-Schwarzbach, Yvette (2010). The Noether theorems:Invariance and conservation law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urces and Studies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 Springer-Verlag.
【3】Nambu Y, Jona-Lasinio G. Dynamical Model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Based on an Analogy with Superconductivity. I [J]. Physical Review, 1961, 122: 345–358.
【4】Kobayashi M, Maskawa T. CP-Violation in the Renormalizable Theory of Weak Interaction[J].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1973, 49 (2): 652–657.
【5】文小刚,我们生活在一碗汤面里吗?——光和电子的统一与起源.[J/OL]. Physics, 41(06): 359-366. http://www.wuli.ac.cn/CN/Y2012/V41/I06/359, 2012.
【6】张天蓉,走向统一:粒子物理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