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77|回复: 3

哥德巴赫 (Goldbach) 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哥德巴赫 (Goldbach) 猜想

原创 贾朝华 数学往事 2024-05-16 15:51 江西

哥德巴赫猜想是解析数论中最重要的猜想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42 年 哥德巴赫致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在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他的猜想,用后人整理过的语言,可以这样表述:

I. 每一个不小于 9 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

II. 每一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如果猜想 II 成立,则一个奇数减去 3 之后可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因而猜想 I 成立。由此可见,猜想 II 更为基本。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唯一地分解为素数之积,素数是乘法运算中的基本元素。在上面的猜想中,将素数放到加法的环境里,表现了正整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某种关系,而这两种运算在数学中是最基本和常见的。

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非常简单,人们通过大量的验算也未找出反例,数据结果反而是倾向于支持猜想成立的。对于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猜想,欧拉没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其后一百多年间数学家们也都束手无策。

1900 年,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展望 20 世纪数学发展前景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 23 个问题。他以全局性的观点来看待数学的整体发展,并将哥德巴赫猜想作为第 8 问题的一部分,从此哥德巴赫猜想不再是孤立的数学难题,而是近代数学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后来的发展证明,希尔伯特的眼光是非常正确的。

1920 年前后,英国数学家 Hardy 和 Littlewood 发表了系列文章来研究猜想 I ,所用的工具是他们与印度数学家 Ramanujan 共同创造的圆法。通过围道积分,猜想 I 中奇数表为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可写成关于某个 Fourier 级数的积分,而积分路径是半径接近于 1 的圆周,这就是圆法名称的由来。Hardy 和 Littlewood 在一个很强的假设下证明了猜想 I ,这个假设至今仍无法证明,因而他们的结果是条件性的。虽然如此,他们将离散的数论问题转化为连续的数学问题,使得一些深刻的数学工具得以应用,这无疑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圆法也已成为数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937 年,苏联数学家 Vinogradov 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他建立了一套处理以素数为变量的 Fourier 级数的方法,运用这种新方法可以避开上述困难的假设,从而证明了无条件的结果。虽然充分大奇数的下界远远超出目前计算机所能够达到的界限,但在数学上可以认为猜想 I 已经基本上解决了。Vinogradov 定理又称为三素数定理,它是解析数论也是数学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后人有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对于三个素数加各种限制条件,以及降低充分大素数的下界等.

现在我们来看猜想 II ,将它与猜想 I 比较,从方程上看仅差一个素数变量,然而在转化为连续问题之后,这个变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使得相关的估计得以进行。对于猜想 II 人们无法沿用猜想 I 中的方法,只得寻找另外的途径。

目前研究猜想 II 的主要工具是筛法,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0 多年古希腊的 Eratosthenes 筛法,今天我们在作素数表时还会用到这种方法。筛法是一种初等的组合方法,要将它应用于猜想 II 并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则还需作进一步的改造。另 一方面,由于筛法的一些局限性,人们不可能一步达到猜想 II ,而是采取逐步逼近的方式。1920 年,挪威数学家 Brun 对筛法作了重大的改进,由此证明了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为两个正整数之和,其中每个正整数的素因子个数均不超过 9,这个结果通常称为 (9+9) 。Brun 为用筛法研究猜想 II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筛法技术的发展,上述的素因子个数会不断地减少。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王元、 潘承洞对于猜想 II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国际数学界广泛的赞誉。陈景润以其灵活的思路和深入的计算证明了 (1+2) ,他的方法对于筛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陈景润的 (1+2) 和 Vinogradov 的三素数定理可以称得上是哥德巴赫问题中的双璧。意大利数学家 Bombieri 证明了比陈景润弱的结 果 (1+3) ,这是他获得菲尔兹奖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数学界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关注。

从表面上看,(1+2) 离猜想 II 只有一步之遥,但数学家们认为,这一步可能比以往走过的路的总和还要长。因此,人们也在寻找另外接近猜想 II 的途径。例如,华罗庚等人利用 Vinogradov 方法证明了对于除去一个例外集合的所有偶数,猜想 II 总成立。不断放松对于偶数集合的相应限制直至取消,也是逐步接近猜想 II 的 一条途径。华罗庚更进一步考虑了素数变量方幂的情形,这拓宽了研究的范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也促进了其他一些经典问题的研究。例如,人们要问:是否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p ,使得 p+2 仍然是一个素数?这是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从方程上看,这个猜想与猜想 II 有相似之处,用证明 (1+2) 的方法可以得到:存在着无穷多个素数 p ,使得 p+2 的素因子个数不超过 2 。另一个例子是问:是否有无穷多个正整数 x ,使得 x^2+1 总是素数?这个问题比孪生素数猜想更困难,这是因为在正整数中,形如 x^2+1 的数比 p+2 稀少,所以,x^2+1 为素数的概率更小。运用筛法可以证明,存在着无穷多个正整数 x ,使得 x^2+1 的素因子个数不超过 2 。

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中的一颗明珠,正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简洁明了的表述、与数学基本问题的联系,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数学方法等,它的迷人光彩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

参考文献

[1] 潘承洞,潘承彪. 哥德巴赫猜想.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2] 潘承洞,潘承彪. 解析数论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撰稿人:贾朝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原文刊载于《10000 个科学难题·数学卷》
发表于 2024-8-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3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巴赫猜想并不难,有多种初等证明方法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远远成立的。我的证明不再赘述,参见相关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德巴赫猜想并不难,有多种初等证明方法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远远成立的。
1,由差定理(更容易证明)证明和定理(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2,设偶数2A的方根为M则其方根M内的素数的个数的下限是m=M/lnM,则偶数2A的哥德巴赫猜想解的个数的绝对下限就是m-1,这是对无穷大的偶数都成立的,随着偶数的增大实际解的个数远远大于m-1 ,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远远成立。
3,据构成哥德巴赫猜想解的素数与偶数的方根的大小,把解分为两类:小根拆和大根拆,大于4的偶数,仅仅有73个偶数只有大根拆而不含有小根拆,其他的都是既有小根拆也有大根拆,而4=2+2.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远远成立,容易证明,仅仅初等数学就可以证明,中学以上的学历都i可以完全解决。

至今不能和解决的原因仅仅有两个:一是数学家喜欢本末倒置从解析数论下手解决问题,二是中国数学界到处是汉奸破环了中国数学界的学术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25 19:59 , Processed in 0.0833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