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0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著名华裔数学家的几何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6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著名华裔数学家的几何人生

原创  云笺闲笔  云笺闲笔  2025 年 04 月 09 日 09:12  上海

今年二月份刚开学的时候,需要购买老师指定的书籍,同时买了这一本《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



原本的用意是买给哥哥阅读的。

但却吸引了我,虽然我对数学不感兴趣。

“他出生于 1949 年,祖籍广东蕉岭。

14 岁,他痛失慈父,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

20 岁,他远渡重洋,两年后即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27 岁,他一举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震动世界。

30 岁,他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

33 岁,他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

38 岁,他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这已是他第三次收到哈佛的邀请。

……

他攀登上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弗兰克尔猜想、史密斯猜想、镜像对称猜想……

他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奖杯,菲尔茨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他,就是丘成桐。”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江湖上总有“丘班”或“丘成桐少年班”的传说。甚至有些超强牛娃已经参加过相关的丘成桐数学竞赛。

一位世界顶级的卓尔不群的华裔数学家,是如何成长的?

丘成桐的童年颠沛艰辛程度是现在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1949 年,丘成桐父亲带领全家从广东蕉岭到香港时,他才 6 个月大。

在香港的 20 年生活异常艰辛,但也是在香港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贵人”,发现他的数学天赋,并为其争取到去美国伯克利大学学习的机会。

以下是部分书摘:

童年时期:

“父亲在九龙和港岛找到一些教书的差事。那儿离家甚远,他每天很早便起来,先坐别人的脚踏车后座到巴士站,然后乘巴士再转渡轮,行程超过两小时。工作和通勤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父亲难以抽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有时甚至整天都看不见他。

……

母亲还靠替人缝补、刺绣或做其他针线活来帮补家计。她编织毛衣及其他东西,在枕头或床单上绣上花朵,然后拿到市场去兜售。她也制作塑料花,穿上珠子,再拿去卖。生活如此艰辛,可她从不叫苦,有尊严地熬过来了。然而,她的收入和父亲的加起来,钱还是不够用,全家依然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

……

因此,我们常往屋外跑,往往是在附近的田地中寻寻觅觅。我家四周都是农地,收割后能吃的东西,如番薯之类会遗留下,我们便把它们捡起来。我们也翻找附近的稻田,有时会看见蒿荠,那是美味的零食。我们也捉田鸡,那很好玩,煮得好时还很美味,尤其是大只的……

在他十四岁,父亲不幸生病去世后:

“这时大舅提出一个办法:他在新界建一个农场,我们不要上学了,索性跟他打工,投身养鸭的光荣传统。或者有人会认为这是个大方的提议,对我来说却是个噩梦。幸好母亲站在我们一边,拒绝了他。虽然身处逆境,她也知道接受了这建议,我们的前途也就完了。她期望我们依照父亲的遗愿,好好读书,成就学问,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便走多远。她和父亲的想法一致,相信求知和修身比赚钱重要。父亲曾告诉我们,生命中除物质欲望外,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

在香港崇基书院表现出优异的数学才华后:

“……萨拉夫也给他在数学系的朋友唐纳德·萨拉森(Donald Sarason)写信,把我的数学潜质吹捧了一番。萨拉森还替我弄来最丰厚的奖学金。IBM 捐出的一年三千美元,对我家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十分有用的了。很幸运能得到这前所未有的优待,就我所知,之前从来没有大三的中国学生能被伯克利的研究院录取,并且获得如此优厚的奖学金……我很感谢萨拉夫、萨拉森、小林、陈省身,其中尤以萨拉夫为最,没有他的帮忙,我根本无法到伯克利去,甚至连离开香港也没可能。”

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求学阶段:

“往往午饭的时间也省了,教授在前面讲解,我拿着三明治坐在后排吃,免惹其他人分心。到了五点课完了便回家,途中会在大学的大书店翻翻新到的数学书。离公寓不远处有间超市,我会顺道买些东西回去。你可以说那些日子的生活十分简朴,以数学始,以数学终,中间还是数学。”

“回到1969年秋。当时,反越战示威在美国正闹得沸沸扬扬。伯克利是示威学生的重镇,很多学生和教员都在罢课罢工……而莫里的微分方程课......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莫里坚持授课,他如常披上外套,系好领带,对着我一人讲课,犹如对着全班一样。事实上,他比平时还多了准备。他没有跟随原定的课程大纲,而是根据我的兴趣和水平,特意设定了内容。在拥有三万学生的大学里,很难想象有这样一对一的讲授。这确实是真正难得的机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得到大师的亲身传授。”

在伯克利博士毕业后求职阶段:

“我申请了六间学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石溪和耶鲁。运气不错,六间大学都愿意聘我,其中以哈佛的年薪最为慷慨。年薪 1.45 万美元的助理教授,当时算是很不错了。其他的在 1.4 万美元左右,只有高研院只给我 6400 美元一年的奖学金。

我向陈省身先生请教何去何从。他说:“每个人在事业生涯中总要去一次高研院,你也不例外。“我听从他的意见,也不再问下去。我没有告诉他高研院的薪酬比其他学校的一半还少。虽然金钱需要考虑,但正如五柳先生说的,它并不是一切,做人要看远些。我会在高研院的一年尽力工作和学习,然后再找更理想的位置。”

这本自传与我之前读过的大部分人物传记都很不一样。

丘老的自传中不乏提到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佬间的各种矛盾和纠葛,坦言学术圈人际关系复杂。他直言不讳国人的人情世故有时候难以处理。


1996 年,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左)和丁肇中(右)合影于清华大学

丘老取得的卓越成就,根据他的自述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庭教育

丘老的童年即便颠沛流离,有时候甚至饥不果腹。他的父母对他们兄弟姊妹的教育依旧没落下。教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了解到人生的主要目的不在追逐名利,从而使他十四岁时就立下数学学术研究的志向。

艰难困苦的生活塑造了他的坚毅,这种特质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会展示出来。他说是部分继承自母亲。就算在他父亲去世后最艰难的岁月里,她仍然激励他努力读书。坚持让八个孩子继续上学,可见其母亲的伟大。


丘家全家福,1955 年摄于香港沙田。前排左起:成桐、成煜、母亲梁若琳(抱着成珂)、父亲丘镇英(抱着成栋)、成琪、成瑶。后排左起:成珊、成瑚。

二、个人的兴趣天赋加运气

丘老之所以一辈子醉心于数学学术研究。他是真心喜欢数学,能发现数学的美和浪漫。这可能是他和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而运气也是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的,他在香港崇基书院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年轻学者斯蒂芬·萨拉夫(Stephen Salaff)。

可以说没有他,或许就没有现在的丘成桐。

在当时,除了萨拉夫,其他教授包括校长都并不认为他是个数学天才。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淡泊名利的心态

作者在崇基书院求学时,数学系系主任给他们致辞:“你们来这里,目的是研究数学,但现实很残酷,你们未必能成为数学殿堂的柱石。虽则如此,至少你们可以为它涂上点油漆。”

这些话未免令人有些气馁,但丘老却备受激励。他指出每个人,都能对数学的发展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

他从来不为拿奖而工作,坚信做好数学本身就是回报。

四、跨学科思维

丘老说他的研究工作,深受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影响,这些科学给数学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甚至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学都对他的数学研究有启发和帮助。

因为受其父亲的影响,丘老从小积累了深厚的古汉语文学诗词功底,将抽象的数学和《红楼梦》《论语》作比较。

喜欢看《史记》《汉书》,可谓学贯中西,兼收并蓄。

“单一的思维难免有阻碍有不足,当你把学科与学科链接,它们会形成一张网,那张网能编织无限的可能。”

正如先生自己用跨学科思维奏出了华彩的人生乐章。

五、勤奋与团队合作精神

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能实现 1+1>2 的效果。

丘老在谈到做学术研究时说;“有些数学家喜孤军作战,我则在团队中发挥尤佳。”他喜欢与其他杰出的科学家,学者合作。并不固步自封,而是怀着感恩的心,勤奋地继续在数学这个王国探索新的领域。

这本自传,刷新了我们对学术界的认知,由衷地佩服丘老对学术的追求和说实话做实事的精神。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数学家居然还用古文写下了万言长赋《中华赋》。

他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引用的宋词来形容他证明卡拉比猜想时的心路历程。

开始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到了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对数学研究的深情可以用元稹的诗句来表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陶公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感谢他矢志兴中,为中国数学界培养人才而深耕细作。

以数学始,以数学终,中间还是数学,这是一位数学家的浪漫。

按丘老自己的话说:所有的心路与柳暗花明凝结在两句诗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几何人生,人生几何。”

云笺闲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4-30 17:04 , Processed in 0.0724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