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回复: 0

IMO 中国队重返第一!上中学神满分金!美国中小学数学却历史新低了,华裔妈气吐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O 中国队重返第一!上中学神满分金!美国中小学数学却历史新低了,华裔妈气吐血…

原创  静思  爸爸真棒  2025 年 07 月 19 日 11:26  上海

就在刚刚,2025 年第 66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MO 传来好消息,中国队重返世界第一!中国队全员摘金!

其中来自上海中学的邓乐言和来自巴蜀中学的张恒烨获得满分金!





今年国家队 6 位成员分别是邓哲文(武昌实验中学,高二),徐祺铭(武汉经开外国语,高二)、谈弘毅(武汉经开外国语,高二)、张恒烨(巴蜀中学,高二)、董镇宇(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和邓乐言(上海中学,高一)。

除了我们上海的邓神,开幕式里最感人的还有徐祺铭同学,出生左脑缺氧严重,在开幕式中,徐同学歪歪扭扭走上台,他的 IMO 中国国家队小伙伴们一起等他,台下世界各国选手和工作人员爆发出热烈掌声。

如今却 IMO 奥赛拿金,太励志了!!!

这是中国队自 1989 年首次获得团体第一以来,第 25 次登顶(去年屈居第二,今年重返第一)!

中国队团体总分 231 分,排名第一;美国队 216 分排名第二,韩国队 203 分排名第三,日本队和波兰队均获 196 分并列第四。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网友扒出,今年 IMO 各国国家队遍地是华人学霸。看姓名,加拿大国家队全员华人,美国国家队 4 个华人。



一边是中国队全员 IMO 夺金,另一边美国哈佛大学却准备给新生开课补数学。



我打开哈佛官网认真研究了一下,发现这门名叫 Math MA5 的课程,并不是美国大学里那种人人必修的标准课,而是专为中学阶段在代数、几何等基础概念上吃力的学生量身定制的补习班。

内容包括基础代数(像方程、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性质、坐标几何、空间推理),以及定量推理(比如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目的就是帮学生打牢数学底子,别一进大学就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或者经济学里的公式打趴下了。这课每周上五天,强度不小,看样子哈佛是要亲自下场“整顿”学生的数学了。

联想到前不久特朗普说,许多哈佛学生“不会做二加二的算术题”,难道美国学生的数学真如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差?

众所周知,谈起美国的数学教育,一直有着两极的评价:

● 一方面说美国的数学教育太弱了,弱到几乎每个华人家长看到都忍不住撸袖子亲自下场辅导;

● 另一方面,又有人问为什么美国的数学教育这么弱却还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数学家、诺奖获得者?

双方各执一词、都能找出自己的理由。但从哈佛大学带头给新生补中学数学这通操作来看,他们是真的为美国学生数学着急了。

01  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创历史新低

哈佛为什么会突然推出这样一门补习课程呢?虽然官网上没有明说,但不少媒体认为这是哈佛在给之前的“烂摊子擦屁股”。这个“烂摊子”就是疫情期间美国招生政策的变动。

疫情打乱了 K-12 教育(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停课、网课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是那些最终考进哈佛的尖子生——在数学上出现了基础不牢的情况。

除此之外,疫情期间哈佛调整了招生政策,推出了“可选考试”模式,学生可以不提交 SAT 或 ACT 成绩。这虽然让更多背景多元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哈佛,但也带来了争议:有人觉得这可能会让数学准备不足的学生混进来。可以说 Math MA5 的设计就是在为这些政策的变化“擦屁股”。



但也并非全然如此。虽然哈佛开设 Math MA5 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部分新生打好数学基础,但这门课的出现,也无疑揭示了美国教育体系长期存在的一个顽疾:数学教育质量下滑,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

几个月前, 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发布了最新的结果:2023 年,美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双双创下历史新低。

数据显示:

2019 至 2023 年间,四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下降了 18 分,八年级更是下滑了 27 分,几乎回到了 1995 年这个国际测评项目刚启动时的水平。

从国际对比来看,美国学生的表现不容乐观,整体处于中游,被新加坡、日本、英国、波兰等亚洲和欧洲国家甩在后头。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结果归罪于疫情期间停课、网课质量不佳的影响,但负责人明确表态了:“疫情并不是导致学生知识和成绩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国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下降的趋势在 2015 年就存在。”

别的不说,反正美国的数学教育在华人家长眼里,真是堪忧。也难怪在 TIMSS 测试结果发布后,有华人家长吐槽:本以为是地板了,居然还有下降的空间!



02  不会乘法表、啥都指望计算机  理工科学生数学也差到无法上课……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老话,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祖训,也塑造了中国家长对数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这种重视已经深深刻进了基因里,即便人漂洋过海搬到国外,祖训也依旧没落下。更何况,很多移民海外的华人,本身就是靠着理工科专业打天下、扎下根的。

可是,当年靠“数理化”走出的华人家长,如今看到自己在国外出生长大的 ABC 娃学数学,真的会气笑——花样挺多,但内容简单得让人抓狂,基础薄得一戳就穿,课后作业还少得可怜。

我儿子现在上三年级,还在苦练乘法口诀表。学校每周测验一百道题,要求五分钟之内做完。他每次拿着满分卷子乐呵呵地跑来让我签字,那小脸写满了自豪。看着他那副得意劲儿,我只能在心里叹一口气: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为自己能算对 3×5 而感到骄傲……好吧,这也得接受。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长位数除法:



到了初一,学习的数学内容对标的是国内四、五年级的数学水平。



学得简单、没有教材也就算了,还鲜少复习和作业。

我儿子三级开始终于放学有作业了,每天的数学作业只有 15 分钟,一页纸上几道题,就这样老师还说了,如果孩子做作业超过 15 分钟请家长务必和学校沟通,他们会酌情减轻。

我问了一位五年级的家长,孩子的数学作业负担重么?也是我多虑,每天两页纸、不超过 20 道题,周五还没有。

华人家长们不理解:美国的学校,阅读、社科练习和作业真是不少,为什么一到数理化,就全面放弃了?



不仅是华人家长,美国人自己的数学老师们也吐槽数学教育。



在 Reddit 上有好多关于老师们吐槽本土学生数学有多差的帖子:

一位教 11 年级的数学老师曾无奈吐槽,说自己班上的学生计算能力简直一言难尽:

● 不会背乘法表,连最基本的心算都做不了;

● 遇到分数就懵,连怎么通分都不清楚;

● 啥都指望计算器,从加减乘除到开方求根,一按了之。

● 至于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只能说一塌糊涂。



一个学生讲述了自己运用了心算进行快速计算,震惊了全班,而这个班得大部分学生报考的是理工科专业。



一位教授在 Reddit 上发帖吐槽自己的航空工程学生数学特别差,尤其是微积分基础严重不足,已经影响道他难以按计划授课。教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学符号 xi (在数学、物理和工程等领域常被用作变量或符号),竟然有学生不认识这个符号,以为他在“测试马克笔”。



我认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所全美排名六十左右的大学读理工科,平时还兼任助教。他的工作之一是帮学生答疑课后作业。按说这些都是大二的学生了,结果一上来就问他除法怎么算、还有人求个圆的面积都要他手把手讲公式。

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数学灾难现场”:有次去逛书店,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攥着一把面额不等的纸币,算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钱,让我帮他“结算资产”。

总之,在数学教育这事儿上,不论是本土学生、老师,还是华人家长,个个都忍不住“仰天长啸”——学生喊难、老师喊弱、华人家长则“长啸”与美国数学教育有关的整套教育体系。



03  为数学和 STEM 投入几十亿美元“打水漂”?

为什么美国的数学教育常年饱受诟病?很多人会甩出一个大帽子——“美国反智”。



但我认为,即使曾经有这种氛围,也只是过去式了。如今,科技新贵的崛起、就业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青睐、AI 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对 STEM 人才的高溢价……都让“科技含量”成为了一个社会共识。即使在一度强调“快乐教育”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紧张起来,怕自己孩子未来吃不上一口“科技饭”。

而且,美国在数学和科学教育上的财政投入其实不低。奥巴马政府,2009 年发起的“教育引领创新”(Educate to Innovate)运动,通过 4.35  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和 2.6  亿美元的企业配套资助,决心要把 STEM 教育推上“领先”舞台。



拜登政府上台后,也持续在教育预算中加大对 STEM 领域的支持。2023 年,为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新设立的 STEM 教育局(Directorate for STEM Education)提供 13.8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比 2021 财年增加了 4.09 亿美元。



那为什么钱花了,结果却并不那么理想?我认为美国数学教育这些年“不支棱”的原因主要有三:

01. 教育“服务化”太彻底

中国或东亚体系的教育,大学课堂的默认逻辑是“选拔性”:老师讲老师的,你听懂是你的造化,听不懂也又不死磕你就注定被淘汰。

所以你不得不卷,不得不靠自己补,虽然数学学的好靠得是智商这个硬核指标,但这在无形中锻炼、拔高了普通学生的数理能力。

反观美国,小学推崇快乐教育,鼓励探索、体验和兴趣导向,结果就是数学基础打得七零八落。乘法表背得磕磕绊绊,分数概念模模糊糊,代数几乎没怎么碰,就到了初中。

进入大学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逻辑依然是“服务”——教授和助教们努力把课程内容讲得尽可能易懂,以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这本来没错,但也意味着课程往往“去难化”“去挑战化”,让不少学生即使上完了课,也未见得真正夯实了基础。



02.  美国本土文化骨子里的重商法

美国是典型的“商业社会”,长久以来就崇尚金钱与法律的力量。从哈佛、耶鲁这些藤校的热门专业看,本土学生选择的商科、法学才是最受追捧的方向,而数学、物理、工程类专业虽然起薪高,但热度远远不如。

根据 2022 年《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报告》显示:报考数学专业的占比只有约 1% 。

当整个社会氛围对“快速变现”的专业更感兴趣时,基础学科的“慢热”自然显得尴尬。

03.“政治正确”在基础教育中的牵制

从奥巴马时代提出“No Child Left Behind”起,美国 K-12 教育就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平权理念。各州教育部门、学区、学校纷纷响应 DEI 政策(多元化、多样性与包容性),试图缩小族群、性别、社会阶层间的教育差距。

本意是好的,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教材被“降标”,考试内容“去难化”,成绩评估越来越强调“平均分”,些有学区取消数学分级和荣誉班,只为避免打击部分学生的自信。这种“平衡思维”让优秀学生失去了向上挑战的空间,也让整个数学教育的上限被拉低了。

这种“政治正确”在华人圈、乃至其他种族,都是心知肚明的秘密。大家不能挑明,只能无奈接受。





所以,即使美国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名校比比皆是,是全球第一大留学载体。但对孩子的数理化教育有追求的家长,也得无奈亲自下场指挥。



爸爸真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1 22:48 , Processed in 0.0850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