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回复: 0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不完备定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5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不完备定理

原创  蔡驰南  蔡爸谈数学  2025 年 08 月 30 日 12:13  浙江

库尔特·哥德尔(Kurt Friedrich Godel)是一位天才逻辑学家,他 24 岁时(1930 年)就提出了不完备定理,将无冕之王希尔伯特的宏大纲领击得粉碎,然而在此后近五十年里他一直深居简出,几乎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论文。事实上他一直保持思考,笔耕不辍。那么他究竟是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秘而不发,还是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天才数学家哥德尔和他的妻子阿黛尔(Adele Nimbursky)的故事。


哥德尔与阿黛尔

哥德尔出生于 1906 年,属于奥地利的一个上流社会家庭,生活富足,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而他的妻子则是一位大他 6 岁的舞女,几乎没有念过书,而且在认识哥德尔之前还离过一次婚。

两人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生活圈子,都似乎不在同一个世界,他们的婚姻也遭到家庭的反对,但他们却厮守了五十年,而且阿黛尔一度成为哥德尔一生最信任的人。

哥德尔是一位数学天才,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细致与精确,作为服装厂老板的儿子,他的着装永远一丝不苟,但他同时又敏感脆弱,甚至有点软弱。这位逻辑学天才,一生都在追求自洽,非常不愿意面对矛盾,尤其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选择逃避,很多时候,是勇敢的阿黛尔助他渡过难关。



哥德尔生不逢时,在一战与二战的动荡年代,他亲历了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他的犹太人朋友被纳粹迫害,好友施里克(Moritz Schlick)被激进分子枪杀。

这让本就精神高度紧张的他,一度崩溃,并终生患有迫害妄想症和抑郁症。在家乡维也纳时,他就曾入院治疗,幸而有阿黛尔的照顾,才能踏上前往美国普林斯顿的旅程。

阿黛尔从小学芭蕾舞,但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舞女,一路摸爬滚打,顽强生长,在生活中积累人生智慧。她虽然没有念过什么书,但却很聪明,她可以从哥德尔通俗的逻辑学讲解中,获得启发,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在普林斯顿时,甚至还能与爱因斯坦成为朋友,相谈甚欢。



哥德尔的精神疾病,也许是天才的代价。

爱因斯坦说他晚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上班,“只是为了有幸与哥德尔一起散步回家”。爱因斯坦与哥德尔能成为忘年交,除了在哲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相互启发外,也许还与哥德尔的精神疾病有关。

爱因斯坦最聪明的儿子爱德华,在 19 岁时患精神疾病,并终生遭受折磨,所以爱因斯坦与哥德尔不仅仅是朋友,更像是父子,爱因斯坦多少会比其他人更同情与理解哥德尔。


哥德尔与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

因见识过家乡被独裁统治者给毁了,哥德尔到普林斯顿后,就决心加入美国籍,在爱因斯坦的陪同下参加了入籍听证会(1947 年 12 月 5 日)。

在听证会上哥德尔表示,美国的宪法有缺陷,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让它变成独裁国家。好在爱因斯坦与法官有旧交,及时打断了哥德尔已经开始的证明,哥德尔才有惊无险地获得了美国国籍。

当时爱因斯坦等人对哥德尔的洞见一笑置之,结果仅仅过去了 7 年(1954 年),就发生了哥德尔所预言的极端情况——奥本海默事件。

美国笼罩在麦卡锡主义的阴云之下,以向苏联泄密为由,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安全调查等一系列政治迫害。

爱因斯坦因此大发雷霆,不顾可能被监听的风险,表达了自己的极度不满,力挺奥本海默。

哥德尔也罕见地在好友聚会上表示:“奥本海默不是第一例,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一直遭权力阴谋迫害,伽利略、布鲁诺、莱布尼茨……”因为,莱布尼茨是哥德尔的偶像,所以他一直将莱布尼茨遭到牛顿的攻击视为政治迫害。

9 年后(1963 年)肯尼迪总统决定向奥本海默颁发费米奖,视为对他的平反,但同一年肯尼迪总统就遭刺杀。直到 2022 年,美国政府才正式撤销当年取缔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

随着爱因斯坦的去世(1955 年),冯·诺依曼的去世(1957 年),奥本海默遭到政治迫害(1954 年),哥德尔身边可以信任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他的妻子阿黛尔。


左四:哥德尔,右二:奥本海默,右四:爱因斯坦

一开始,有不少人认为是阿黛尔毁了哥德尔,一位舞女让一位天才从此变得默默无闻。但了解了哥德尔到达普林斯顿后的生活状态,就会意识到,阿黛尔才是那位让天才能活下去的伟大女性。

哥德尔一直有严重的强迫症,每天只吃很少一点东西,而且只吃阿黛尔做的食物,他一直怀疑有人要毒杀他。他认为所有的医生都是庸医,他吃自己配置的药,来对抗胃溃疡,而且完全不听劝。一些亲戚朋友发现,他们甚至无法忍受与哥德尔生活一天,但这样的生活阿黛尔在普林斯顿过了四十年,正是在她的耐心与关爱下,哥德尔没有因精神疾病再次住院和崩溃。


在普林斯顿的哥德尔与阿黛尔

事实上,哥德尔在证明了不完备定理后,并没有沉寂。不完备定理属于希尔伯特 23 个数学问题的第 2 个问题“算术公理的相容性问题”,之后哥德尔一直在试图解决第 1 个问题“连续统假设”。

这是由康托尔提出的关于无穷集合大小的一个猜想:不存在一个基数(集合的“大小”)严格大于可数集(如自然数集),且严格小于实数集(也称为连续统)的集合。



虽然这个问题后来被保罗·科恩(Paul Cohen)部分解决,但是当哥德尔看到这位后辈采用“力迫法”时,觉得并不简洁优雅,而哥德尔留下的手稿中也显示了他已经对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见解。这位一生追求完美的逻辑学家,在没有完全解决前,是不会发表论文的。

1940 年哥德尔就指出连续统假设不能在 ZFC 系统(是指加上选择公理的一种常见的公理化集合论)下证否,科恩在 1963 年证明了连续统假设同样不能在 ZFC 下被证明。因此,连续统假设独立于 ZFC ,它不能在 ZFC 内部被证明或证伪。

哥德尔的另一项成就则是关于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Argument)。哥德尔晚年时,兴趣已经由数学转向哲学,而他所谓的“本体论证明”也在普林斯顿流传了一阵,后在他的遗稿中找到,不过他从没有公开发表过。


哥德尔关于本体论证明的手稿

在阿黛尔中风住院后,哥德尔就很少进食,朋友给他带来食物,他都不吃,最后他几乎是活活饿死的。

哥德尔的一生就如同他的成名作不完备定理,在一个公理体系中,总会有一些问题无法被证明,哥德尔的精神状况就是依靠他自己的才华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公理才能解决,而这个新的公理就是学术圈之外的阿黛尔。

哥德尔与阿黛尔不同寻常的一生,让人惊叹,也令人唏嘘。

也许正如哥德尔的好友冯·诺依曼所说:“如果人们不相信数学很简单,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有多复杂。”



推荐阅读



《理解哥德尔:数学与爱》| 图灵新知

《理解哥德尔:数学与爱》是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小说,但从中可以看到哥德尔与阿黛尔令人惊叹的一生,作者从人生的角度诠释了哥德尔的成名作——不完备定理。该书如同《美丽心灵》,用独特的方式讲述了数学家的浪漫人生。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会像《阿甘正传》一样,具有层次丰富的画面感:前景是哥德尔一家与爱因斯坦等普林斯顿朋友的用餐与对话,背景则是宏大的历史变迁——二战胜利、奥本海默事件、肯尼迪遇刺等等。书中的对话很有启发意义,金句不断。有过一定的人生经历,可能会更有感触。

蔡爸谈数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9 09:26 , Processed in 0.0984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