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回复: 0

自“黄金一代”以来,北大数院出身的杰出代表性人物获奖履历与荣誉一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1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黄金一代”以来,北大数院出身的杰出代表性人物获奖履历与荣誉一览

原创  科技大满贯  科技大满贯  2025 年 09 月 09 日 09:05  四川

近日,看到某些公众号发表的关于个别北大数院毕业的(年轻)华人学者的一些简介和类似评论,感觉类似文章都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文章更像是“爽文”,经常用一些类似“犹如一颗明星……”、“震惊……”、“照亮……”等话语,既有一点 AI 味,又像是强行打“鸡血”,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对相关学者的介绍,或多或少都有张冠李戴的现象,有的部分经历(时间线或地点等)搞错或乱按“名头”,有的甚至“无中生有”,编造一些事迹或是第三方评价,这样挺不好的。读这些文章感觉跟自己从官方渠道获得的信息不一致;为此,本文总结了自北大"黄金一代"以来,北大数院出身的一些优秀数学学者代表的简单介绍及其所获奖励及荣誉!(本文重点介绍的是黄金一代的部分代表,以及之后年份的几位优秀代表,由于篇幅有限,并未将所有优秀学者列举出来)

(1)刘若川:IMO 金牌得主,1999-2004 年,5 年时间在北大数院完成了本硕阶段的学习,目前为北大数院副院长。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中国数学会陈省身奖、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和 2024 年(ICTP 与IMU)拉马努金奖,他还是今年中科院院士的有效候选人。



(2)许晨阳:1999-2004 年,5 年时间在北大数院完成了本硕阶段的学习,目前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曾获(ICTP 与 IMU)拉马努金奖、未来科学大奖(数学领域最年轻获奖人)、庞加莱讲座教席(首位北美以外得主)、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科尔代数奖(首位华人)和西蒙斯研究学者奖等七大荣誉。许晨阳是 2018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目前已发表了 10 多篇数学四大文章,为这一代华人数学家里面最多的,他与其师弟庄梓铨合作的又一篇大作目前正在审稿过程中。



(3)袁新意:IMO 金牌得主,在北大数院 3 年本科毕业,目前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他曾获克雷研究学者(首位获奖中国人,Clay Research Fellowship)和科学探索奖等,他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4)朱歆文:2004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斯坦福大学教授。他曾获美国数学会百年纪念研究奖学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斯隆研究奖、 ICCM 数学金奖和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他是 2022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5)张伟:2004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获 SASTRA 拉马努金奖(首位国内出身得主),斯隆研究奖、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ICCM 数学金奖、克雷研究奖(首位国内出身得主, Clay Research Award)和西蒙斯研究学者奖等六大荣誉;他是 2018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还当选为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伟目前也已发表了 10+ 的数学四大文章,他和许晨阳也是这一代华人数学家里面仅有的 2 位数学四大上双的。



(6)恽之玮:IMO 金牌得主,2004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获 SASTRA 拉马努金奖、帕卡德奖学金(Packard Fellowship)、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ICCM 数学金奖和西蒙斯研究学者奖等,他还是 2018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恽之玮和张伟曾多次合作,两人的获奖履历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



(7)丁剑:2006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他曾获斯隆研究奖、洛勒·戴维逊奖、ICCM 数学金奖和洛伊夫概率奖(概率界最高奖,首位获奖国人)等,他还是 2022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和 2024 年度国际数学物理大会(ICMP 2024)一小时大会报告人。



(8)刘一峰:2007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数院常务副院长。他曾获斯隆研究奖和 SASTRA 拉马努金奖,他还是今年中科院院士的有效候选人。



(9)林霖:2007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应用数学)。他曾获斯隆研究奖、NSF 职业奖、首届 SIAG/CSE Early Career Prize 和 ACM 戈登贝尔奖(Gordon Bell Prize ,团体奖,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和西蒙斯研究学者奖等荣誉,他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10)徐宙利:北大数院 04 级校友,目前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他曾获 K 理论奖、美国数学会百年纪念研究奖学金和 ICCM 最佳论文奖等荣誉,他还是 2022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11)唐云清:2011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她曾获 SASTRA 拉马努金奖、斯隆研究奖和美国女性数学会-微软研究奖,她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12)王虹:2011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IHES)双聘教授。她曾获科学突破奖的玛丽安·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和 ICCM 最佳论文奖等荣誉,她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13)张瑞祥:IMO 金牌得主,2012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他曾获 SASTRA 拉马努金奖和斯隆研究奖等,他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



(14)沈俊亮:2013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耶鲁大学副教授。他曾获 Swiss MAP 创新奖、亚瑟·格里尔纪念奖和斯隆研究奖等,他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目前他已实现了在数学四大顶刊均有发文的“大满贯”了。



(15)庄梓铨:2014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院,目前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他曾获克雷研究学者(Clay Research Fellows)和斯隆研究奖等,他还是 2026 年 ICM 45 分钟报告人,作为“92 后”的他目前已发表了 5 篇数学四大了。



以上 15 位,就是我简单介绍的北大数院自“黄金一代”以来的一些优秀学者的代表(并未完全统计),他们应该说都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有些已成为了同年龄段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了。另外,在数学领域,通常认为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为最顶尖的 T0 级奖项,含金量与认可度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像科学突破奖、克劳福德奖、邵逸夫奖和克雷研究奖等国际大奖,这类奖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处于 T0.5~T1 的水平;而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西蒙斯研究学者奖和科尔代数奖及洛伊夫概率奖等各领域的最高奖,我个人认为应该属于 T1 级别的奖项,个别甚至更高;再往下我觉得就是 ICCM 数学金奖(原晨兴数学金奖)和 SASTRA 拉马努金奖(和 ICTP 与 IMU 颁发那个不是同一个,这个更强一些)等奖项了,但这两个奖和与其他国际奖项比,上下限可能差距更大,强的以后有可能冲击 T0 级奖项。最后要提一下就是斯隆研究奖,其实该奖项数学领域的获奖人总体来说都还是挺强的,后面一些人也成为了大师,而今年获得该奖的北大的 3 位校友潘略、李超和梅松也都挺强的。

除了奖项,院士荣誉和国际数学家大会 ICM 报告人也是实力和认可度的一种体现,以上人员暂无 ICM 一小时报告人(丁剑是 ICMP 一小时报告人),多数都(将)是 45 分钟报告人。综合以上来看,许晨阳、张伟和丁剑三位应该是获得奖项和荣誉最强的三位,也希望他们中有人以后能获得最高层次的荣誉;而对于以上在 2026 年或是 2030 年仍未满 40 岁的更年轻一代,也希望他们中有人能实现国人“菲尔兹奖”零的突破!



科技大满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6 03:52 , Processed in 0.091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