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6|回复: 0

[原创]盐亭抗元名城“紫金”山城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盐亭抗元名城“紫金”山城考(修改稿)
玉龙证
一、玉龙人把紫金树叫修羞树之谜
有网友“我是玉龙人”先生,提到有历史文献说:“南宋末年,面对蒙古帝国的南下入侵,名将余玠主事川渝。他主持设计修建了大量的方山城堡,在四川兴起了筑城热潮。这些城堡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有效防御了蒙古军队的入侵,坚持时间长达四十余年,成为一个奇迹”。而这些城堡包括的“盐亭紫金山城”,其中的“紫金”,实际指的是紫薇。在盐亭玉龙地区,人们却俗称“紫薇”为修羞树、紫金树。何故?
修羞树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3~7米;树皮易脱落,树干光滑。玉龙地区人们之所以称“紫薇”为紫金树,也许与这里修羞树曾有的长得特别高大,与高达约15米,胸径50cm的豆科紫荆属的植物相似有些联系。紫薇,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又名入惊儿树、百日红、满堂红、痒痒树,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紫薇属的紫金树,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极长,由6月可开至9月,在四川常常被种植在公路边、公园和庭院、建筑物前及草坪边缘,作观赏。笔者得知紫金树,是1956年在盐亭玉龙区完小所在地的罐子沟读完小,学校里有几颗高达十多米的紫金树,老师和同学们却都叫它们为“修羞树”,感到很奇怪。有同学问老师,得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用手指刮下面树干,树枝、树叶会摇动,意志是“害羞”,连接起来为“修羞树”。一说是离罐子沟完小不远的大碑垭、大碑寨,古代遍山、遍野,遍岭。遍坡、遍坪,生长有大大小小的紫金树。在从宋朝过渡到元朝后,这里的紫金树就增加了一个名字“修羞树”,它联系着当地的民谣:“好个大碑寨,三天三夜打不败......”的抗元斗争。但元朝后来也是中国正统的政权,所以“修羞树”和“紫金树”是不同时代的印记。
二、盐亭紫金山城争论起于何时?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引发了盐亭的嫘祖研究文化。揭开盐亭嫘祖历史之谜的论据涉及到山寨城邦文明和盆塞海文明的讨论。据《山寨大围坪研究嫘祖系统工程的科学发展观》一文披露:“绵阳市的几届一些书记们,都关心盐亭的嫘祖研究。有一次,笔者坐一位市委书记的车,在车上书记问到盐亭嫘祖研究的情况,笔者谈到盐亭山寨大围坪研究嫘祖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书记说,盐亭山寨大围坪听说是闹白莲教修的。笔者回答书记:绵阳有社科领导著文,说那种兵荒马乱时代,四川有一个县城里只剩下12个市民,再加上跑进城的7只老虎,哪有那么多人不要钱,听白莲教的话,去修那么巨大的盐亭山寨大围坪工程?书记笑了。盐亭嫘祖研究第一次由科协的同志提出后,就引起盐亭县文化馆刘泰焰先生对山寨大围坪地貌起源说的质疑,笔者也曾如上述作回答。刘泰焰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找到笔者说,盐亭山寨大围坪地貌是宋末元初时代修的,理由是,他找到史书记载,元军灭亡宋朝过程中,四川军民抵抗最烈,例如在四川南面边境的一次战斗中,元军攻打了半年才拿下,原因是那里的宋朝军民,依托山寨作抵抗,所以元军打得很惨烈。盐亭山寨大围坪地貌的修建,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正当号召的理由,靠棒老二和白莲教是不能广泛动员民众的,而且政府也会镇压。但宋朝抵抗元军的侵略,修建山寨大围坪地貌就有了正当号召的理由,也能广泛动员民众投粮投工参与。
刘泰焰先生的研究似乎是有道理的。但笔者回答说,这需要具体的计量。笔者选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和平年代作对照,说明宋朝为抵抗元军的侵略,大规模动员民众投粮投工参与那么巨大的盐亭山寨大围坪工程,是不可能的,修一两处可以。例如新中国解放后,盐亭农村家乡就开始动员民众投粮投工修山湾大堰塘,群众热情之高,动员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盐亭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笔者甚至在八、九岁时,也跟大人去参与修村上的山湾大堰塘,如帮大人看管衣服、工具,背泥土。这种工程从解放初,到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没有停止过。把这类人工改造的土石方量加起来,再加上自然水土流失的这类土石方量,都难以等于巨大的盐亭山寨大围坪工程可估量的土石方量。刘泰焰先生以后不再谈这些事情了。可见解放后最早提出“盐亭紫金山城”文献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盐亭县文化馆的刘泰焰先生。
三、盐亭紫金山城研究情况寻踪
据《山寨大围坪研究嫘祖系统工程的科学发展观》一文讲,盐亭所谓的山寨大围坪地貌是指,其主要特征是,山寨半坡的大围坪一般在海拔约450米处,弯月形包围山寨,或背靠山寨。现在95%以上的农户,已从不当道的大围坪,搬家到沟坝或靠近沟底的不规则的台地居住。这些大围坪的山头与山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但大围坪大致水平线可延伸数十数百公里。这不是明清或更早年代乱世时抗土匪、元军、清军、农民起义等修建工事的人力所为;此外长期受雨水、洪水等自然外力侵蚀、切割、冲积,也难形成连同城墙腰带似的山崖,而是一种海啸遗迹。
这种当地俗称“印把子山”的地貌,在嫘祖故里随处可见。印把子山地形的海啸遗迹和山寨城邦遗迹结合的地貌,有数十数百处。这种海啸大围坪地貌是形成在第二个内海期。这种遗迹不是新构造运动和暴风雨,以及人力所能作为。联系大海和陆地的水平面、地平面、地平线等类概念,何拔儒等民间学者在半个世纪作田野考古过程中,已经把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终于结合了起来。以从盐亭境内盘古圣地的天垣盘垭村袖头山、五面山以及嫘祖故里的云毓山、烟鼎山、嫘村山出发,如目角寨、新寨山、大牛山、寨子山、仁和寨、保和寨、大碑寨、母猪寨、子母寨、四面山、罐子寨、猫儿寨、麒麟寨、凤凰寨、锣锅寨、毛达寨、金铧寨、点灯山、古龙山、炎台山、大佛寨、长生寨、摩天岭、烽龙寨、四方山、佛贡寨、金垭寨、蚕丝山、水丝山、马鞍山、太皇山、石马山、阳鸛山、白象山、丝源山、王崗咀、打鼓山、铜钟山、笼子寨、玉龙山、高梁观、仁广寨、江家寨、大寨山、伏龙山、刘家寨、白虎寨、青龙寨、登高寨、南瓜寨、水秦寨、二龙寨、太阳寨、七庙寨、空相寨、天生寨、狮子寨、金凤寨、金龙寨、观台山等。在上面已掌握的60多处古山寨地貌名目,就有大碑寨;它们一般相距3至4里,海拔约600米,上下相差约80米。
那么大碑寨、大碑垭的实际情况如何?1956年的盐亭玉龙区罐子沟完小,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但那一带的山川整体还大致没有改变。玉龙罐子沟完小后面的大山脉叫麒麟山,在罐子沟底,麒麟山与大碑寨相连,是一座类似约700米长。10米宽、600米高的天桥形的石壁岭坎,十分险要。壮观,人们称为大碑垭。向盐亭方向,大碑垭下是广善桥到石香炉的一条长沟,石香炉就靠着著名的衣落山和光禄山,金二伯射黄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广善桥与这条沟横交的黄溪沟水,下游流向梓江,连着苏家湾,可通麻秧、三台等地。上游可通黄溪乡、利和,黄甸等地。向玉龙方向,大碑垭下是王家山坪,通向举溪河、射洪、重庆等地。大碑垭连着大碑寨山,是一个有三里长的大围坪,这里旧时有数十户人家;大碑垭岭上有寺庙,大碑寨山上有壮观的寺庙。大碑寨山像卧着的大牛,它的另一面是杜家沟,通钟峰寺、天垣、高灯、五龙等地。天垣的五面山,是传说中的盘古出生地。远古历史以及海啸遗迹和山寨城邦遗迹结合的古山寨集群,造就了南宋末年的盐亭紫金山城。
四、盐亭紫金山城在雄关、富驿,大兴吗?
有人坚持盐亭紫金山城在雄关、富驿、大兴一带。例如网友“九龙闲人”先生描述的“紫金山之战”有三条。一是,1254年2月,蒙古军总帅汪德臣强攻安西堡,五个月未下后,突然撤围,转兵夜袭紫金山。甘润部。本有数万人,由于蒙古军攻其不备,仓卒应战而失败。二是,1254年春旱,嘉陵江枯涩,漕运困难,粮食不继,诸将提议放弃,德臣杀乘马分食将士,并出兵到邻近的宋嘉川(今旺苍)、阴平(今剑阁西北)、彰明(今江油南)等地抢粮,先后得七万余石。不久,后方(鱼关、金牛)水、陆粮运皆至,屯田麦亦有收成,军心始安。在建城的同时,他还以攻为守,侵掠宋境,使宋人不敢来犯。其年夏,遣所俘宋将招降苦竹隘山城(隆庆府治,今剑阁北),守臣南清献城降,附近山寨也相继归附,四川制置使余晦遣将率兵数万到紫金山(今盐亭东)建城,德臣乘其未就,选精骑夜袭,破其栅,宋军败走。三是,明史记:盐亭州东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东有盐亭水,自剑州南境流入。“九龙闲人”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史料引自何古籍?是自己编辑整理,还是原文?史料可信度如何?
从“我是玉龙人”提供的表述看,是站在南宋抗元立场上写的。从“九龙闲人”提供的表述看,是站在蒙军胜利者立场上写的。时过境迁,胜利者和失败者对我们都不会施加压力,唯有真相是还历史本来面目。1254年是一个血泪年,本来春旱,嘉陵江都枯涩,蒙军能抢七万余石粮,不知要杀多少老百姓?要分派多少士兵去抢粮?而明史并没有烘托“紫金山之战”,且方位不合。
据《嫘祖研究》一书中的《汉潺亭实考》披露,《蓬溪光绪志》就提出秦前有盐亭之说。旧社会盐亭县的版图,雄关、富驿不在盐亭之列,而三台县的秋林区则属盐亭管。大兴与紫金山沾边,是因与有“着紫垭”的地名同“紫”。而着紫垭得名,一说是与高山庙斩蛇,受皇帝紫袍封赏有关。二是,“着紫垭”也同“竹枝桠”音近,意为高山庙所属山脉支脉分叉多,如竹桠枝有关;反之,可知地形并不好建拒蒙军的山城。所谓攻破盐亭,就可以沿这条老路向蜀中浸透。玉龙这条道不及盐亭、三台,中江,金堂这条蜀道路线重要。其实,如果破了江油,走绵阳、德阳到成都这条蜀道路线更重要,并且有先例、
盐亭紫金山城,也许在玉龙的大碑垭。一是方位,如盐亭的东南西北方位,与实际地理方位有出入。例如盐亭县城的东门,是在南方。二是玉龙的大碑垭,有历史、传说可查。三是,有实际的地形地貌及其建筑遗迹可证。四是,蒙军的进军路线,是向重庆、云南方向进攻,不是到南部方向。五是,玉龙镇在南宋是水陆交道要道。六是,盐亭紫金山城得名于紫金树。等等。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5 07:26 , Processed in 0.0873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