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25|回复: 2

[原创]李后强:向高专业的化学进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四、李后强:向高专业的化学进军
沈致远先生问的第一问:超光速难道不违反狭义相对论?沈先生说,纠缠光子之间具有超光速作用,是许多实验证明的客观存在,这是无法否定的。我们必须放弃主观偏见,承认纠缠态中超光速传递信息是客观事实。沈致远先生说的是“实数”超光速论,这同1973年开始的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几十个搞基本粒子的同志出版的《新物理探讨》的大型期刊专集,搞的超光速新物理“快子”探讨的观点相似。也许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到美、英等西方科技强国的类似沈致远先生这样的第一代华裔科学家,谈论基础科学,如果入不了美、英等西方科技强国的弦膜圈说主流,会常回国求助国内思辨的创新力量。
这类思辨如新华网论坛的“遥望星河”网友说,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讲: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后来发生了大爆炸,温度急剧下降。随着温度的下降,宇宙开始膨胀。但根据数学上极限的概念,无穷小的极限是零。这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在过去是一个零!零即是无,怎么可以无中生有呢?数学上的一个零怎么可能变成今天的宇宙呢?只要是稍有点常识和思维正常的人,都不可能相信今天的宇宙是从一个所谓高温、高密度和无穷小的奇点开始膨胀的。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谬的结论呢?这是因为相对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相对论的谬误 就在于错误的假定了光速不变狭义相对论基于两个基本前提:相对性原理及光速不变原理。而网友“宇宙611”说,2010年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5月27日在香港公布得奖名单。3位美国学者被认为在解开宇宙年龄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天文学奖得主。因为评审会认为,3位美国学者领导的探测器实验,测量结果开创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对天文学、宇宙学和物理学产生重大影响。但看来评审会主席就是不懂天文地理的洋奴才!!!
不论类似《物理学的困惑》一书的作者斯莫林这样的国际著名圈论科学家如何攻击弦论,实际,美、英等西方科技强国弦膜圈说主流内部的斗争,并不是使弦膜圈说前沿科学瓦解,而是飞速在使国际前沿科学弦膜圈说专业化方面争经费。这种标志证明是,反“暴涨宇宙论”和弦论的国际著名扭量论科学家彭罗斯出版的《通往实在之路》的巨著。《通往实在之路》一书通过对人类几千年来在自然量子形式体系方面研究的总结:如对“古代定理和现代问题;物理世界里数的种类、奇幻的复数;对数、幂和根的几何学;实数微积分;复数微积分;黎曼曲面和复映射;傅里叶分解和超函数;曲面;超复数;n维流形;对称群;流形上的微积分;纤维丛和规范联络;无限的阶梯;时空;闵可夫斯基几何;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经典场;拉格朗日量和哈密顿量;量子粒子;量子代数、几何和自旋;纠缠的量子世界;狄拉克电子和反粒子;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量子场论;大爆炸及其热力学;早期宇宙的推测性理论;测量疑难;量子态收缩中的引力角色;超对称、超维和弦;圈变量;扭量理论”等32个阶梯的梳理,使她成为既是一本弦膜圈说的大百科全书,也是一本弦膜圈说的专业教科书。
在对斯莫林、彭罗斯等弦膜圈说主流内部斗争的认真研究分析,可以看出这仅是西方弦膜圈说内部各方之间的名利、资源争夺使然,并不是他们之间在学术高难度、高专业、高实验方向上有根本的分歧。实际,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物质无限可分仅类似实数的、球体粒子型的连续和间断的观点,至今在大多数民科和官科的创新中,也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区别在于毛泽东主席逝世前,这类层子、快子前沿科学的优势,是在我国还比较一统,但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到今天,已分裂创新得五花八门,看似繁荣,却更不可信,且对前沿科学实验没有任何冲刺的力量。我国何时才自己的弦膜圈说的大百科全书和专业教科书呢?这就是“山风”网站创办“弦膜圈说”专栏的起因。
这里沈致远先生既然说到纠缠态的两个光子,具有超光速相互作用,测定一个光子的自旋,远处的另一个光子自旋立即相应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怪异的超距作用”---最近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光子纠缠实验中,测得其速度至少超过光速一万倍。奇怪的是,国外已承认印度科学家森的虚数快子学说,国内要么只做不说,要么还是原来的实数快子观点。如2008年回到中国科大全时工作的潘建伟教授,已经与同事一起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实现了首个“量子中继器”。2009年初潘建伟把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整体搬回了国内,在合肥市5个不同地点之间建成了秘密通话的世界上第一个可自由扩充的多节点光量子电话网。潘建伟、彭承志等的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还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实现了16公里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是由于在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方面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家已为他们启动了最终实现空地、星地量子通信、全球化量子通信研究的资金。这一切其原理,也就是沈致远先生说的量子隐形传输。
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即处于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的量子关联,坚持“去虚数存光速”的经典观念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但承认印度科学家森的“虚数快子”加“存光速”的互动,就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超经典力量,并可以成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和“万无一失”的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但这一切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到西方科技强国深造过的类似潘建伟这样的第一代中国科学家,为了避免与经典的爱因斯坦“去虚数存光速”观点作“内斗”,是多做少说,着重工程技术的进展。而类似郭光灿这样短期出国深造过的中国科学家,量子纠缠隐形传态虽也着重工程技术的进展,但与沈致远先生类似,仍坚持难言之隐类似“去虚数保实数”的快子,也就在所难免不非难专业化的弦膜圈说。
这是为什么呢?这同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大批专家也并没有解决好“无中生有”的量子纠缠,从经典过渡到量子力学的自旋有关。但“无中生有”既然是古代就提出的老子自然国学问题,就不能没有人在研究。南京大学教授沈骊天博导说:“三旋生万物”。量子纠缠与无中生有相关,无中生有与自旋相关。因为如果把汤川秀树说的基本粒子的自旋是一种内禀现象,和卡鲁扎--克莱因遗产中的第五维是微小圈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50年前萌生的三旋环量子理论。一个环量子类圈体能作面旋(如圈体的滚动)、体旋(如圈体的翻动)、线旋(如圈体表层绕中心的免动)。在存在不动点质心的情况下,一个全对称的环量子类圈体能不相矛盾具有62种自旋状态,即31倍于球量子粒子客体自旋态。所以对沈致远先生说的量子纠缠隐形传态的超光速的“实”,从环量子类圈体模型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有了这种三旋模型,量子纠缠就存在于非粒子环量子圈态客体的三旋之中。
现在我们来具体说明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发现的量子EPR效应。众所周知,指南针在地球各地除两极外,都能定向相同指向南方。这个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地球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引起的。因此也说明如航天飞机或人造卫星离开地球,或在受磁性材料干扰的地方,用指南针定向是不适用的。但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陀螺罗盘,不需靠磁力线的作用来定向,而是利用陀螺本身的多层自旋来定向的。这种自旋定向的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中自旋调制耦合功能的EPR效应普遍存在。然而在宏观物体身上是很难做到。非粒子量子圈态自旋客体,因为三旋是它的自然属性。因此是一种天然的超级陀螺罗盘。在EPR实验中之所以曾经耦合过的光子,在分开以后还会出现整体效应,这正是因为像陀螺罗盘在出发之前经调制一样,耦合过的光子,它们像经过调制的陀螺一样,离开地面的陀螺罗盘的方位测量,是跟它调制配对时的陀螺罗盘的方向测量一致的,因此在EPR测量中,两者的量子效应是一样的。但这不能完全说明潘建伟、郭光灿教授那类完全无线通讯的空地、星地量子通信的量子纠缠。这使笔者想起了李后强先生的分形分维研究。因为分形也包含有由虚化实的另一类量子纠缠的无中生。
李后强,重庆市云阳县人,1962年8月生。笔者认识他,25岁的李后强还是川大化学系的研究生,他就类似把弦膜圈说和分形研究结合起来,向高专业的化学进军,给中国弦膜圈说启示了应向专业化前进的方向。这是在1987年6月9-14日,全国全息生物学第四届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他在大会作的建立生物全息律数学模型分形集的报告,根据张颖清发现的穴位分布全息律,采用三分康托尔集:一条线段分成三等分,舍去中间的一段;按这种办法把余下的两段继续下去,其极限的情况就是康托尔集,它的分维数约为0.6309;李后强以此作研究人体经络穴位分形的数学方法,计算出穴位分布分维值D≈0.631,结论为人体穴位是沿着若干条,对应拓扑维数为零的点和对应拓扑维数为1的线之间的复杂途径而分布的。生物体是由分属于不同级并且具有不同分化程度的全息元组成,具有全息性的生物体是分形体,树的生长及形状也具有分形性,毛细血管和癌细胞的扩散的分形度D=1.68(二维);2.50(三维)。这不是在把类似弦膜圈说的弦线和分形研究结合起来吗?这行吗?笔者向他请教,人体经络穴位与弦线中间间断相去甚远,这种数学方法进攻的方向是什么?李后强说,这最大的好处,是康托尔集能给人体经络穴位一个定量的具体数值。这是专业科学家追求的一个方向。并说他早就知道笔者。原来李后强在川大化学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郑老师。郑老师的爱人尧汝英老师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作责任编辑。《大自然探索》杂志在四川创刊后,笔者在盐亭县科协每年都要向《大自然探索》杂志投很多次稿,而不管他们登不登,这在他们编辑部内成为笑话。
笔者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精神,首先应该感谢张颖清先生能公开发表生物全息律的突破,使笔者继后1982年也能在北京公开出版的正式刊物《潜科学杂志》第3期上,发表《自然全息律》。该文也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报道弦膜圈说的线旋研究和宇宙自旋网络碰撞研究的文献。然而这之先,笔者追求自然全息弦膜圈说的发表,近20年不得成功,才从大城市又转回农村。就在这1982年,张颖清在当时著名的我国高级科普刊物《自然杂志》第四期上,长篇发表了《生物全息律》,影响顿时轰动全国。笔者那时刚调到盐亭县科协工作不久,得知这个消息后,笔者冒昧给张颖清写了一封信,建议他申请筹备召开全国生物全息律学术讨论会,并说明这应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协联系。1983年9月16-20日首届全国生物全息律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集宁市召开,张颖清对笔者说,这正是他采纳的结果。在大会上笔者宣读了《生物全息律是开创我国科学未来的先声》的论文,其中就提到分形与生物全息的联系,但并没有深入下去。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李后强:向高专业的化学进军

事情的复杂还有源于1974年,王国雄先生帮助打印《前夸克类圈体模型能改变前夸克粒子模型的手征性和对称破缺》失败后,18冶公司宣传处宣传科科长柴志良老师建议笔者,改写成科幻小说的形式,在其中阐述自己的弦膜圈说研究。笔者照办了,写出《研究生遇爱因斯坦记》的科学小说,其中写了主人公中学时代,从舞台幕布的分开、对撞,自然全息到圈子的结耦结网成宇宙的自旋网络;主人公的这种类似弦膜圈说的宇宙幕布的撕裂分开、对撞的研究,在文章投寄给成都创办的《科学文艺》后,最后被主编封杀。所以当笔者1981年到盐亭县科协后,就积极支持盐亭县科协主办《科学盐亭人》铅印科普小报,并在该报发表了《研究生遇爱因斯坦记》的前半部分。《科学盐亭人》被人指责“刊名不通”,不准办后。1982年1月又积极支持盐亭县科协主办《科学知识》铅印科普小报,该报先后发表了叶眺新的《生物全息律和自然全息律》、《圈态密码和物质心脏的夸克》等短文。北京《潜科学杂志》1982年第3期发表的《自然全息律》,正是盐亭县科协铅印小报《生物全息律和自然全息律》一文改为《自然全息律》的转发。而能发表,正是因为当时是我国张颖清生物全息律热的时候,夹带的量子圈态新概念才得以成功。
由于有这些经历,所以笔者向《大自然探索》投稿,也就比较随便。由于稿子太多,尧汝英老师也请她爱人的研究生李后强等帮助审稿。在福州的见面,李后强知道笔者的情况后,建议向分形专业化研究的先驱曼德尔布罗特学习,走的弦膜圈说专业化的道路。他以自己的化学专业举例说,高分子能生成凝胶,给化工生产带来困难。因此,预测凝胶点,控制凝胶的生成,是高分子学家们奋斗了多年的目标。然而,在70年代中期以前都未完成此使命。但70年代后期诞生的标度律和分形理论,为重新认识高分子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后来笔者才知道,当时李后强已经开始在探索把分形理论引进化学专业酶和蛋白质表面分维的计算中。李后强实际是个在化学领域运用弦膜圈说的大家。他虽比笔者小17岁,且比笔者接触分形理论晚。但正是从这时起,在与李后强的交流和帮助下,在积累了近30年弦膜圈说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的研究才进入专业弦膜圈说的快车道。
1、用李后强的三分康托尔集与人体经络穴位联系的分形数学方法,推证沈致远的量子纠缠超光速量子隐形传态中的虚与实。量子纠缠或量子缠结,与虚实相间的分形的自相似性原理有等价联系。不说1967年曼德尔布罗特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首创揭开分形“无中生有”的答案,即海岸线弯弯曲曲的长度的不确定性,与分解到分子、原子的尺度,所测得的实际长度类似天文数字的无穷大,实际体现的是类似超光速反冲量子辐射或喷注信息的隐形传输。这种“虚”的隐形传输的“物质”基础,就联系类似三分康托尔集,被抛弃的中间那段弦线,或那段间断空间的自相似性的反演。
人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类似有超光速隐形传输一样。即类似当此时的谈话。或触景生情的实路线,接通了彼时类似康托尔集中被抛弃的间断空间的自相似性反演路线,或许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这里,彼时先前的三分康托尔集的基础“长度”的弦线,实际决定了这种超光速隐形传输的谱线或频谱。
众所周知,三分康托尔集合的作图是,取一个线段的一段,将它分割为三等分,舍弃中间的一段,余下左右端的两段。如果把它看成弦膜圈说的弦演化,“显”的是继续将余下的两段重复以上步骤时,又得到4个线段,如果一步步地继续下去,其极限的情况就是康托尔集合。按分形自相似公式计算它的维数,可以设康托集合的源多边形长度为1,生成元为长度各为1/3的左右两端弦线。则有D=ln2/ln3=0.6309•••。这也是前面李后强说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形维数定量数值。这种无穷多个分散的点状的类似圆锥体辐射分布的极限情况的康托尔集合,显然和我们看到的人体形状是不同的。那么,康托尔集“隐”的是什么呢?
这要想通那舍弃中间的一段“空缺点”,也是圆锥体辐射分布的时间反演,即人体形状实际是和这种“空缺点”时间反演分布的压缩合成体等价的。而康托尔集各种的源多边形基础弦线,构成的谱线或频谱,也许就包含映射了各个人种、民族、地区、集团、家族、血缘等的谱线或频谱。其次,康托尔集分形的演示,对应的是1维的弦线,也可以对应0维的弦线。三旋在0维的映射,除中性的点外,或是一个阴性的点,或是一种阳性的点。将此抽象放大,如果是一个阴性的点,类似在纸上用针扎一个小孔,放大这种图象,并取这个孔眼的剖面,它类似一条线段舍弃了中间的一段。如果拿来映射对应康托尔集合,即使由中性点组成的物体,这种“空缺点”的时间反演的压缩合成体中,这样的圆锥体辐射分布的点有无穷多个,这正是所有量子纠缠超光速量子隐形传态虚与实路线的秘密。
2、1988年李后强在川大化学系完成研究生学业,再读川大化学系著名教授赵华明老师的博士研究生。1989年李后强作为组委会秘书,全力参与打造7月13-16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分形理论及应用研讨会和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形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集。1990年李后强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分形与分维》一书。1992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教授。同年8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李后强解决四大著名难题---在用分形理论研究酶结构方面领先世界》。李后强在四川作为分形研究的领军人物,明的是把分形引入化学物理,暗的则是只做不说地把弦膜圈说引入化学物理。例如在大分子科学相关领域中的一些分形理论应用,他说,大分子链可视为由链段构成,而链段又由链节构成。链段本身受溶剂、温度等的影响,其大小、形态随时发生着变化。根据分形理论,大分子链有很好的自相似性,其形态可由分数维(D)来描述。通常求算D值很困难,特别是复杂的大分子。但他给出了酶、核酸和蛋白质等表面分维计算D值的一种简便方法。这是从数学上描述大分子的空间构象。类似酶和蛋白质的大分子链,无论链线弯曲、封闭等类似丝卷的无规行走,或“树近似”的凝胶渗流等,如能找出局部链节或链段聚合标度,以此形态和整链形态缩影作比较判断,可分为线型链、支化链和网状链等具有明显的简单的分形特征。
沿着这种暗的弦膜圈说思路,能回采酶动力学的本质及其计算问题,也能梳理量子力学或粒子物理学的自旋和自旋网络问题。这里简单的对应特征是,酶动力学大分子链局部的链节或链段聚合标度,分为的线型链、支化链和网状链等,作的分形生成元,也可在拓扑结构的类圈体上,选定一点来标记它的自旋轨迹,进而求出单粒子的类圈体线旋、面旋、体旋各类的行走轨迹路线,作自旋分形形态特征分类的生成元。这各自类似丝卷的曲线形态缩影,为量子场论和多粒子行走整体形态缩影的自旋网络或自旋,提供了一般性的类似变分法和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数值描述或计算基础。这比纽结理论研究量子场论自旋网络,提供了一种更简便计算的方法。
反之,结合1984年以来类似美国数学家琼斯把纽结理论与统计力学相联系,建立的一套计算纽结和纽结链的方法,发展弦膜圈说,能将某些场的能相图变为形相图来作分形D值计算,也能将形相图改为对能相图来作分形D值计算。
具体的道理也类上:一个物体作平动,取其一标记点的轨迹,可以看成一条流线,能与一条未打结的绳线对应;自旋一周则与未打结的绳圈结对应。用这种思想处理类圈体三旋的62种自旋状态,单动态是未打结的环或封闭线的纽结结构;双动态和多动态是不只一个环的纽结结构。纽结可以用二维图(平面图)和琼斯多项式,即纽结不变式来描述。琼斯方法的特点是,可从能量函数的角度处理纽结不变式在拓扑量子场论中的推广。但这类纽结理论更多地是从纯数学上运用自旋,因此三旋的渗透能更好地体现其真实的物理意义。例如把三旋的62种自旋态对应的纽结,可以看成是简单纽结或基本纽结。它们是各种能相或形相纽结图的62种生成元。因为即使在混沌的能相轨迹图中,也能分离这类生成元。
最有意思的是,拉长一个立方体并把它的上下表面、左右表面、前后表面胶合到一起的轨迹拓扑的三流形环面,它类似克莱因瓶;可用琼斯多项式的类似纽结来表达,它映射的正是面旋、体旋与不平凡线旋结合的多动态。因此三旋的62种自旋态是62种纽结生成元,而且只是三旋的一个循环周期。它只能类似量子场局域的一些小系统;量子场全域的大系统则类似纽结的更普遍型式如纽结链。纽结链与纽结的关系类似纽结的网连。把一个场看作是定义在离散网格上的一系列场在离散网络的间隔趋于零的极限情形,那么二维纽结自旋模型的连续极限就是一维量子场论。各种各样的纽结具有许多应用,但很多纽结是人工形成的,所以自然产生的纽结就有新的意义。例如联系手工用针线缝补衣物,常会自然产生线打结的现象。这可以近似看作是在以无穷远点为端点的线上的纽结,它丰富了类似单线单结,单线变为多线单结、多线多结、单线多结等纽结内容,也揭示了其中隐含三旋隐秩序。其次也联系混沌、孤波、分形、量子起伏、纤维丛、时空、小孔成像、多元多极对立统一等现象的认知。
3、化学专业的弦膜圈说回采。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例如在所有气相分子反应中,新化合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两个反应物之间的碰撞而达成的。每一个反应必须先经过一个“过渡态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反应物分子中的旧化学键即将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即将生成。而所有的反应碰撞都是在特定的碰撞参数条件下,通过过渡态区域而进行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好量子数”,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是守恒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相当于反应体系特定的转动量子态,一般被称为“分波”。由于反应过渡态寿命非常短(飞秒量级,1飞秒等于10的-15次方秒),分波一般在能量上很宽且重叠在一起,因此很难在实验室观测到单个分波的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完全量子态分辨的交叉束实验测量的微分截面也是不同分波叠加后的平均值,因此,观测单个特定的分波结构是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大挑战。但据报道,如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小组,通过设计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首次观察到了化学反应中的这种分波共振---转动量子态为12、13、14的反应共振态分波所引起的3个振荡峰,三维图类似圆盘生日王冠蛋糕,王冠上面的三个锯齿峰,正是观测到的三个振荡峰。分波共振的这个实验事实,也能联系14年前,笔者发表在《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2期上的论文《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的三旋规律》的推论。其中也凸显了弦膜圈说的奥秘。这处回采,正是李后强老师最先作的建议。
这说来话长。在1987年福州的全息生物会上,笔者在大会上宣读了用弦膜圈说写的论文《环境与基因》,其中的类圈体三旋给李后强留下了印象。回川后,在李后强的推荐下,《四川大学报》1988年10月8日发表了笔者写的《诞生在中国的三旋坐标学说》的短文。这是表达最开始的自主知识产权弦膜圈说,是类圈体的三种自旋的发现。与李后强的讨论中,笔者也说明三旋坐标与分形、自然全息等,都有等价之处。但李后强认为,“三旋坐标”这个概念,从英文翻译,传播区分上说都不好,而统一用“三旋理论”更好。1989年一开春,李后强就来信告诉笔者,为了在川内学术界把“三旋理论”这个名称打出来,并在川内正式学术出版物上发表,下半年成都要召开第一届全国分形理论及应用研讨会,组委会对论文审查很严,希望笔者认真准备论文,这是一个受专业考验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李后强:向高专业的化学进军

当然这也是李后强先生出的一道难题。把三旋弦膜圈说与分形结合,当然也是笔者和李后强认识后一直在学习、思考的问题,幸好这时找到一个经典范例的突破口:吃烟吐烟圈,如同滴一点蓝墨水在碗里的水中,形成的墨水线旋圈,甚至类似现在的冰岛艾雅法拉火山,一月中也能喷出一个在空中可观测到的蒸汽圈,这是蒸汽和气体喷发物从狭窄的火山喷发口喷出时所形成的,就好似从吸烟者嘴中吐出的烟圈一样。联系宇宙大爆炸,会不会也类似吐烟圈式的暴胀来完成的呢?
专业科学家最重视数学模型和公式计算,笔者想到李后强先生也是这样。于是把暴涨宇宙论和宇宙大爆炸论看成是同一件事情的前后两个不同侧重点。因为按照圈态结耦分形的自相似,三个圈才能形成一个新圈。暴涨宇宙的基圆的圆圈,必须要有适当大尺度的半径,这正是由类似吐烟圈式的暴胀来完成的。而吐烟圈的类似演示,这也是一种分形的自相似嵌套结构:例如滴一滴墨水在水中,这立即会形成一个墨水线旋环,但这线旋环不久会变成几个较小的线旋环,如此这样不断分裂下去,类比宇宙的相变,是按类似墨水线旋环的方式由时空点的量子环圈来结耦、结网的。那么如果基圆的圆圈太小,就只能形成轻子、强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一类微观粒子。正是由暴胀形成了基圆的大圆圈,宇宙弦圈结耦、结网才在一个新的基点上进行演化。
其次,三旋弦圈联络结耦的支付选择,也是一种起伏变化。因此说,暴胀起伏模型和宇宙弦模型都能用三旋圈态结耦的分形研究来综合;并且该分维图形还能具体地揭示大爆炸宇宙机制中过去未曾考察到的情况:即开始的爆炸不是象一个不断胀大的气球的表面那样爆炸,而是象吐烟圈式的爆炸,然后才象水中线旋环的奇异变化一样,所有的物质粒子才开始互相远离,即宇宙在三维方向才开始作扩张,但同时又还有物质粒子向中心区域集聚,形成明显的等级式成团结构的现象。原子有中心,太阳系有中心,银河系有中心……就是这种等级现象的明证。即三旋大爆炸宇宙的分维分析,能形象地对宇宙膨胀作出说明。于是笔者根据分形曲线的分数维数定义:D=lgN/lg(1/r);推论计算得出宇宙起源圈态结耦分形的D=1.26179。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圈态结耦分形的维数值,与国内外一些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的分形结构,测得的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约为1.2相近似。新的天文观测因揭示出宇宙中一些引人注目的、未曾预料到的结构,如宇宙中巨大的空洞和星系链,某些星系分布的“片”状结构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平等的宇宙”。目前解释不平等的宇宙起源的有暴胀起伏模型和宇宙弦模型。而通过三旋圈态结耦分形的维数计算,证明这两种模型实际是等价的。
笔者以此内容写出了《三旋理论与分形、分维》的论文,提交大会,并在198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形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集中发表。据说该论文在大会组委会审查讨论时,争论很大,但因组委会中有著名分形学家文志英教授、李后强博士等年轻科学家们的支持,终于得以通过。
这次学术讨论会后,李后强先生对笔者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他说,如果弦膜圈三旋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必须对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公认的科学理论进行回采,说得通过得去的才算数。他对其他的专业不太了解,但他对他的博士导师、川大著名化学家赵华明教授研究的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的顺旋和对旋是了解的,这是属于著名的分子前线轨道理论问题。在化学中顺旋和对旋与三旋是什么关系?具体如何表达?这篇论文写好了,如能把他说服,他会推荐去发表。他甚至说,他之所以要考赵华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赵华明教授在这方面的造诣很深。赵华明教授在美国留学时,就向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学习;伍德沃德因合成甾醇和叶绿素等有机化合物的贡献,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伍德沃德与霍夫曼共同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霍夫曼因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而与福井谦一共同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也就从50-60年代开始,赵华明教授在有限物质条件下从事“分子轨道”及“物理有机”方面的研究,用分子轨道法处理芳香过渡态----用分子轨道理论证明了对称守恒原理与芳香过渡态理论的一致性。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在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中有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认为,反应物的分子轨道应按对称守恒的方式转化为产物的分子轨道,当反应物与产物的轨道对称性相合时反应易于发生,而不相合时反应就难于发生;其中有一个难题是,以直链共轭烯烃两端的碳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相联而变成环状分子的电环合反应,所得到的产物都具有立体专一性为例,如实验发现共轭己三烯两端有取代基R时,在加热条件下闭环只得到对旋产物,这时两个R在环的同侧;但在光照条件下闭环又只能得到顺旋产物,这时两个R分布在环的异侧。这里的“对旋”和“顺旋”规律,虽然能用日本学者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得到解释,但如果弦膜圈说类圈体三旋理论,也能给予正确解释,这种对比就更能证明弦膜圈说的三旋理论的能力。因为三旋理论既然是专门研究类圈体的自旋,那么对旋和顺旋应该是它的题中之议。
笔者和李后强先生的交往,既不像学生时代,与赵本旭老师是一个孤点的见面;也不像才走上社会,与王国雄老师是一段长时间里的较常的见面。由于大家的工作已较定型,作为民间的业余科学爱好研究,纯粹是一种义工劳动,一种对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万物的起因、宇宙的奥秘等认识的痴迷,对实践空间-时间、量子-引力与宇宙理论的发展和变革的追求。而李后强先生在大学,虽算是一个专业分工的科学家,但是他对笔者的引导,是没有任何的报酬和任务的,也是纯粹是一种义工劳动。所以那时我们每年只有一两次的见面,有的还是因工作的顺便。所以,当李后强提议应解答化学里的顺旋与对旋现象后,他没有再说什么;笔者也既没有问他要看些什么书,也没有问他完不成下一步如何办?化学不是笔者学的专业,虽然在大学里自学过量子化学,那只是一种泛泛的了解,实际只有高中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还是先后买来了《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物质结构》、《量子生物学》等书来业余自学。
几年自学时间过去,笔者终于有了收获:三旋弦膜圈说参加到有机化合分子的最简单的一段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中去,反应物分子中的旧化学键即将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即将生成的“过渡态区域”,被称为“分波”;这个反应过渡态的寿命是非常短的,它的特定的碰撞参数相当于反应体系特定的转动量子态,要认识的关键,是它的多层次动态定位性:①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从一根直链变到一条圈链,直链两端以及中间的碳原子决不是很顺从地规则卷曲合拢的。它们之间的布朗运动,和自身的面旋转动、体旋翻动相比,后者更容易简化定位。②以上的各类运动,以及键长、键角在平衡位置的变化,把它们推到极端而又要照顾到相互间的协调,能反映微观分子运动的这种极端而又协调结果的莫过于趋圆性。
三旋对应的多粒子正多边形映射,取的正是这一瞬间的情况。把多烯分子追溯到强子、轻子、夸克、前夸克等层次的圈态群落态,会出现多圈链的纽结状。1987年日本数学家福原提出:假定一个纽结是由一条一定长度的柔软的线首尾相接而形成的,这条线上带有分布均匀的同种静电荷;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纽结的任何一部分都会尽量远离其相邻部分,从而使得纽结的总静电势能达到最小。这个最小能量就是纽结的一个不变量。1991年,日本数学家证明了:纽结越复杂,其最小能量就越大,而且对于任一给定的数值,能量不大于此数值的本质上不同的纽结只有有限多个,1993年美国数学家史蒂夫•布赖森等又证明:最简单的纽结,也就是说能量最小的纽结,确是人们所预期的普通圆圈。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节点正多边形反映的是趋向理想瞬间的分子轨道能级圆周。所以我们用碳链圈的体旋和面旋的实转与空转,能简便、迅速、具体地判断共轭多烯在加热或光照条件下进行电环合反应的顺旋、对旋规律。其次,类似物质、时空、宇宙等的卡西米尔效应(类似膜圈)和能量隧道效应(类似膜圈)的缠结,也说明了为什么球量子和环量子是共存的。即球量子类似是对应卡西米尔效应,环量子类似是对应能量隧道效应。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超弦理论、超膜理论和圈量子理论统一起来。即大尺度结构的无标度性实在,和小尺度结构的无标度性实在,也能够统一。这就是1996年,笔者在《延边大学学报(自)》第2期发表的《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的三旋联系》论文背后的故事。
2010年,是笔者完成弦膜圈说专业化约70万字的《三旋理论初探》书稿的10周年,该书渗透了笔者弦膜圈说近40年探索的艰难历程。最终也是在李后强先生的支持、帮助、策划下,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才得以出版发行。这里以此文说明我国民间科学,为什么近50年间能跟上国际前沿科学主流弦膜圈说不断飞速前进的步伐,并藉此感谢我国科学殿堂内、外,像赵本旭、王国雄、李后强等等支持、帮助过的老师、朋友、同志、领导和亲人。
参考文献
[1] 李后强,陈光钺,分形与分维,四川教育出版社,暴永宁译,1990年9月;
[2] 叶眺新,隐秩序和全息论,自然信息,1985年第3期;
[3] [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4] [英]S•W•霍金,[南非]G•F•R•埃利斯,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6年6月;
[5]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6]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7]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8] 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9] [美]保罗•哈尔彭,伟大的超越,湖南科技出版社,刘政译,2008年4月;
[10] [美]L•斯莫林,物理学的困惑,湖南科技出版社,李泳译,2008年4月:
[11] [美]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年12月:
[12]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13]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14]  [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技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15] [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宏魁译,2004年2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5 07:35 , Processed in 0.0890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