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11|回复: 12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同时颁发晨兴数学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和新世界数学奖,举行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http://www.dayoo.com/http://www.dayoo.com/ 2010-10-07 11:36来源: 人民网 网友评论 (0)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赵婀娜)12月17日至22日,一千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大学,共同参加第五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ese Mathematicians,简称ICCM)。
  该会议是全球华人科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顶级盛会,也是全球华人数学界最为重要的会议,由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和香港实业家陈启宗于1998年共同发起。本届大会由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系主任肖杰介绍,12月17日,大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开幕式,并为多位对世界数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华人数学家颁发有“华人菲尔兹奖”美誉的晨兴数学奖。晨兴数学奖设金奖2名,银奖5名。同时还将颁发陈省身奖和ICCM国际合作奖。
  12月18日至22日,大会将在清华大学举办多场专题学术报告及数学研讨活动,届时将会有美国密执安大学数学系领衔教授邬似钰、哈佛大学教授姚鸿泽等30余位数学家作一小时报告,另外还有近200位数学家在30个分组专题中作特邀报告。
  本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之际,也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0周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诞辰99周年。为此,本届大会将隆重纪念这两位著名的数学家,以表达对他们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敬意,同时号召当代华人数学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数学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在此次大会前后,还将颁发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和新世界数学奖,并举行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以激励全世界杰出的华人数学学子追求数学真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每3年举办一次,前四届先后在北京、台北、香港、杭州举行。它极大地丰富了华人数学家之间的交流,也为提升华人数学家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联系本文记者

赵婀娜

(编辑: crawl)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



2010年09月20日08:46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9月17日,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为本次纪念大会来信。刘延东在贺信中说,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在华罗庚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数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延东指出,华罗庚先生作为当代自学成长的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后进和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科普和应用数学推广,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他的崇高追求和历史功绩将熠熠生辉,彪炳史册。
  刘延东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华罗庚先生胸怀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自强不息、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奋发有力,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彰显人生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专门为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题写了“学习华先生的科学、爱国、奉献精神。”
  天空细雨蒙蒙,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思源楼报告厅内气氛庄严热烈。主席台前鲜花簇拥,台口上方悬挂着“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是“感动中国·华罗庚”的巨幅图字,报告厅内两侧悬挂着八幅华老生前不同时期的巨幅画像,来宾仿佛亲耳聆听华老的谆谆教诲,亲身体验华老的殷切指导,场面温馨而感人。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出席大会并讲话(讲话全文)。数学院院长郭雷院士代表数学院讲话(讲话全文)。数学院党委书记王跃飞主持大会。
  会上,国家科技部张先恩司长代表科技部讲话。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代表国家基金委表达了对华罗庚先生崇高的敬意。
  华罗庚曾经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胡雪芬代表中国科协宣读了科协来信。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教授深情讲述了华罗庚先生在清华园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回顾了华罗庚先生对中国科大、科大数学系的创立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大的重要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盛赞华罗庚先生的事迹是一首永恒的励志曲,并表示一定办好与数学院合作成立的“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以示对华老最深切的纪念。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代表中国数学会深切缅怀华老对中国数学发展和中国数学会的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
  华罗庚先生是中国运筹学会的创始人和首任理事长,现任运筹学会理事长的袁亚湘研究员回忆了华老对运筹学会的发展和壮大,为运筹方法在祖国大地的推广和普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年逾九十但依然精神矍铄的吴文俊院士拄着拐棍来到会场,他深情地告诉大家,华罗庚先生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将中国数学领向世界,并在世界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乐院士回忆了华老的治学思想、杰出的工作、培养人才的观念以及严谨的学风对数学所、数学院以及中国数学的重要影响。
  华老的学生陆启铿院士和万哲先院士已是功成名就的著名数学家,他们深情地回顾了华老生前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仿佛勾勒出一幅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景象,令人十分感动。他们一个行动不便,一个刚刚做完眼疾手术,但依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细细诉说对昔日恩师的缅怀之情;中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席南华院士用诗意的语言寄托了对华老崇高的敬意。
  华老的儿子华光代表华老家属对数学院主办此次纪念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着重回忆了华老对祖国的热爱,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和培养,并代表华老家属衷心祝贺并期待着数学院为国家和数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许武,丁夏畦、刘源张、石钟慈、崔俊芝、林群、陆汝钤、李邦河、严加安、龙以明、张伟平、吴岳良等多名两院院士,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刘鸣华,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中科院兄弟院所领导、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以及华老的家属,华老生前学生、数学院院所领导、职工和研究生等200余人出席了大会。
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讲话
数学院院长郭雷院士讲话

    来源:中科院网站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纪念敬爱的华罗庚老师
           --孙耿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我们敬爱的华罗庚老师百年华诞。
51年前,我们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有幸成为新中国自主创办的新型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首届学生,更有幸成为一代宗师华罗庚老师的亲传弟子。从那时起,华罗庚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把我们科大数学系58级应用数学专业这班学生紧密地、终身地连结在一起。
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华老在数论、代数、多复变函数论等众多数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已有许多专业的评述。
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华罗庚选集》,就是华老科学贡献的丰碑。常有人议论说如果华老不曾在他才华的顶峰时期回国,他可能在数学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确实很难想象,如果华老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子。
华老为中国数学事业鞠躬尽瘁,特别是为培养年轻数学家不遗余力。在这方面,作为科大的学生,我们更是感同身受。科大成立时,华老不仅出任了数学系主任,而且倡导了“一条龙”式的高等数学教学,并亲自为我们讲授高等数学。华老本人的课程和所有的配套教学,后来以“华龙”著称。“华龙”,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史上的创举。
在华龙教学中,正如华老《高等数学引论》序中所说, “一些高的内容放低了,难的内容改易了,繁的内容化简了”,华老以他那深入浅出、独树一帜的课程,引导我们步入了高等数学的殿堂。
吸引同学们的,除了华老课程的科学魅力,还有这位大师的人格魅力。华老到科大开课时,已经是誉满天下的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学们从小就熟悉他自学成才的故事,而现在这位传奇式的数学家就近在咫尺给大家授课。
当我们坐在科大的教室里几乎是零距离接触这位数学大师时,同学们的感觉岂止是幸运!我们亲眼目睹这位大数学家对于微积分这样的基础课的教学是那样认真和投入;亲耳聆听这位自学成才的大师语重心长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这位德高望重的泰斗怎样关怀着每一个普通学生的成长……
如今,华老的《高等数学引论》已正式出版,连同华老“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等脍炙人口的学习经典,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而所有这些,对于我们身在科大校园的华龙弟子们来说,真可谓是得天独厚。
多年以后,每当我们回忆当年“华龙”教学的盛况,均感到华龙教学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每个人在不同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的无尽资本。
我们科大数学系58级应用数学专业50余名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级教育、产业部门、国防单位和政府机关等各条战线,多年来,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培育和期望,大家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同学们无论走到何地,也无论职位高低,贡献大小,都以华龙弟子而感到无比自豪,以在科大接受的教育为终生的荣幸和不断奋进的动力。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华老百年华诞。华老在科大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离今已过半个世纪,华老离开我们也已有四分之一世纪,而我们这些当年的华龙学生,大都已步入了古稀之年。然而我相信,华老的教导将永远指引着我们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华龙的弟子们,团聚一堂,共同追忆科大的峥嵘岁月,重温华老的谆谆教导,缅怀老师的丰功伟绩,弘扬老师的不朽精神。这是我们组织这次聚会的宗旨。在会议发言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的领导对这次聚会的关心,全力支持和赞助,衷心感谢当年为我们授课的给位老师冒着严寒出席今天的聚会,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同学、来宾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恩重如山的教导
                  --数学大师华罗庚指导我们做应用数学  杨德庄
(一)机缘、感悟、收获
1958年,一所新型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在北京创办,那年我有幸考上中国科大数学系。入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座无虚席,同学们和专程赶来听课的中科院和北京高校的老师们,静静地坐着等待上课的铃声。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来讲课的老师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终于铃声响了,华罗庚和他的助手王元准时出现在教室的门口,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华罗庚教授讲授数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他目光炯炯,又和蔼可亲,似乎在他的周围有着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所有在场的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当时我只有18岁,来自中国福建山区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听不懂更不会讲普通话,只有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做笔记。下课了,我还在抄黑板。华教授想了解同学们是否能听懂他讲的东西,我被叫到讲台旁。当时在场的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记者,他们记录下了这个镜头,留下了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一张照片,也是我与恩师的第一张合影,这张照片也相继登载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上。这就是我与华罗庚教授几十年亲密接触缘分的开始。
从那时起,由于强烈的崇拜、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在细心的品察、思索华罗庚教授的言谈举止,总想从大师那里多看到些智慧之光,多学点东西,多吸收点灵气,多得到些教导。与大师相处二十七年,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加上机缘巧合,我确实从大师身上得到了许多珍贵的东西。
我们尊称华罗庚教授为华老,这与尊称中国科大校长郭沫若为郭老一样,既亲切又崇敬。在华老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回顾华老对我们的教导,对我个人来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学生时代的课内外教导;留校任教时期(中国科大下迁合肥前)共同探讨应用数学普及推广之路的试点;中国科大下迁合肥时期长达八年往来书信的指导(华老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留在北京),以及亲自把我调回北京后的教导。
回京后,对我最重要的教导是华老在北京医院住院疗养期间跟我的长谈。他给我讲述了为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他个人探索开拓的人生经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关于发展应用数学的思想与观点,他评点自己的工作,也点评他人的工作,其中包括国内外的数学家,也包括他自己的学生。这些评点深刻、中肯、各有各的灵气、各有各的亮点,对我产生一种新的启迪。
那时华老让我隔一天到医院看望他一次,亲切长谈。这是我此生从华老那里收获最丰厚、数学境界提高最大、视野大为开阔、经历最为宝贵的时光。尽管每次聊天式的谈话,经常被来看望他的客人打断,但华老与客人之间的谈话,对我来说又是另一种机缘和收获。如活佛班禅大师、艺术家崔嵬、上将吕正操、教育家刘达以及当时各部委的领导人和全国劳动模范,他们对华老非常崇敬,对华老作为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给以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赞不绝口。送走他们,我们又很快恢复了无拘无束的“聊天”。今天下笔写作,所有这一切,历历在目,历久弥新,仿佛就在昨天。
我想华老每次对我的教导,意在开启我的悟性,让我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思考。他有许多话要说,但很慎重,不愿直接发表。这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初不同,那时他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如何做学问、求知识的文章,那些文章是他从事纯粹数学研究长期经验的积累。做应用数学与搞纯粹数学不同,他正在探索。因此不想以文章的形式发表他的想法。
他深知我的为人,华老说:“话说到你那儿就终止了”。华老的教导使我的认知不断深入、悟性不断上升,华老对我说:“将来时机成熟了,适当的时候可以发表他所看到的东西和他的观点”。华老仙逝之后,我在感恩的同时,也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一直致力于总结华老的思想,特别是他在中国发展应用数学的重要观点,我将放到后面的章节叙述。本章接下去的内容我将继续写机缘、巧合与收获,把在北京医院长谈的一些内容放在各个相关章节,也许这样脉络清晰,也不至于重复。识积累往往更深刻、更可贵,更锻炼人的直觉能力、洞察能力和灵活性,直接影响人的思想与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忆数圣华罗庚先生的二三事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系 刘彦佩
值此华罗庚先生100年诞辰之际, 我想谈一谈华先生在教授我们的过程中让我铭刻于心的一些事。希望会使今后热心从事数学工作的人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刚步入初中时就知道华罗庚这个名字。作为自学成才的天才数学家,很自然地成为我那时崇拜的偶像,激发了我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为此,我曾在中学时代自学过严济慈《几何证题法》一书。并在中学毕业时,首选华老担任系主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系(后分为数学系和计算机系)作为我的第一志愿。
大学期间有很多事使我留恋。入学之初, 第一堂数学课就是华罗庚老师的《高等数学》。他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为例讲数列的无限与极限。他不用讲稿即席开讲的方式使我们耳目一新。他教导我们学数学不要背,要知其所以然。从注意差别中,区分对象的不同,以避免死记硬背。不要忙于记笔记,而要特别留意老师讲的道理,以及推理的原由,课后再追记完整。通过他的课,更增进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在人们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的时期,虽然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明确,但在人们心目中已自然地放到次要的地位上了。甚至有的学校将“教学相长”理解为将老师的地位用学生替代,华老师从没有放松教课的责任,但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他常安排学生到讲台上作练习。后来,我们从辅讲老师那里知道,他一丝不苟地亲自写讲义, 并且将积分表中的公式都亲自演算过,真令我们惊叹不已。 要知道他的时间是像挤海绵一样挤出来的,直到现在都仍然鼓舞着我们。
华先生对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从他领导的系的名称就足以看出他对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预见。可是直到我上世纪70年代我访问日本时才知道在电子技术方面,我国比日本早起步两年,这时日本的电子工业,已进入了世界的最前列,而我们则远落其后,着实令人反省。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华先生在纯粹数学方面已功成名就, 但他仍主动顺应形势, 将主要精力放到应用方面来。他曾带领我们搞线性规划,并到顺义农村推广打麦场的设计,用顺口溜‘道路无回环,抓各端,最小进一站’,极其简明地解决了在带正权树上求重心的问题,还引出了对于有回环困难性的研究。直到今天,这种最优化问题在理论上仍没有得到完满地解决。这些人们认为是下乡做苦力的事,竟使我们在数学上颇有收获。
曾听一位系副主任说, 华老师在一次因病住院时想通了我国解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与图上作业法是一回事。直到1998年, 我出版《运输网络术》时,将二者同由单纯形导出才得以实现,之后才意识到在迭代型解线性规划方法出现之前都是消元型(或称单形型)的。实际上,我国的图上作业法与Fulkson的网络流理论等价,二者同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事。然而, 图上作业法的准则, 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 当我向他们提到时, 西方人还觉得很新鲜。
在将分专业之前,华先生用一学期的时间讲二次型的分类、矩阵函数及其运算、解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组等。如果说以前着重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 这次则着重综合的能力, 即从具体抽象到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他常教导我们要把1-维和2-维的情形弄懂,再看n-维的情形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了。凡抽象的理论, 都有具体的支撑。这些原则, 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 特别是在掌握新理论和提炼新理论方面,起如高屋建瓴的作用。
分专业后, 他还主办两个讨论班。一个是侧重理论方面的,参加者都是58级的,以用数论方法求近似积分为中心,主要由王元老师代管。另一个则是侧重应用,参加者中除58级的外还有个别59级的,自始至终都由他本人主持。
其中有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次, 因为他听说我在下工厂搞任务时形成的一个线性规划模型与康特罗维奇的三个模型不同, 就让我上台讲一讲。听完后,他叫我下一次接着讲解线性规划的方法。
后来,当他听我以近乎照本宣读的方式讲单纯形方法时, 马上让我下台, 并从大娘做鞋讲起,引出的带一个约束方程的线性规划, 使我耳目一新。我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他经常教导我们的要从低维做起吗,同时也意识到要讲属于自己的新东西。
实际上,求新成为我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一直追求,不能不说,完全是得益于华老师在大学期间的不厌其繁地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 华罗庚,高等数学引论I(第二版,王元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华罗庚,高等数学引论II(第二版,王元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华罗庚,高等数学引论III(第二版,王元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华罗庚,高等数学引论IV(第二版,王元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刘彦佩,运输网络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6] 刘彦佩,运筹学导引(上篇),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大师小事
        --王日爽
1958年中科大在北京建校之初,得天时、地利、人和,境遇尤为独厚。那时,中科院院长兼任校长,由研究所承办相应的系,各所长兼任各系主任,著名专家学者兼任基础课教师。这使同学们在为人、治学等诸多方面均受益匪浅。
数学大师华罗庚就是我们数学系的系主任,并亲授高等数学课程。我有幸担任这门课的课代表,目睹了大师的风范,聆听了大师的教诲,感触良多。现仅就我所亲历的几件遗闻轶事,追记出来,以此作为对恩师的怀念。
(一)办公室
大师在中科大的办公室与众不同。室中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在显眼的墙壁上挂一块大黑板,黑板上面并非是他繁多事物的备忘录,而满是他随时的思考或与别人讨论的数学问题的扼要记载,有推导也有公式;另一是室中必有一张简易的小床,我想那可能是大师满脑充溢数学问题之时忙中偷闲的休息之处,只可惜彼时我们都不便打扰,不知他躺在床上思考什么数学问题?进展如何?
(二)启发式
大师上课很放得开,对一个问题他是怎么想的,解决之道如何,怎样找到最简捷的证明或解法,是否还有别的方法等他都不厌其烦的仔细讲解。他特别看重用初等数学方法解决高等数学问题。为此,有时他在上班坐车的路上头脑里忽然闪现的问题和方法,也在课堂上讲解并演示,并非每次都完美无缺,但他锲而不舍,甚至推倒重来,直至得到满意结果为止。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特别有启发。它能让人看到大师是怎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三)上课铃
大师对待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一次,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到了上课时刻铃声未响,我到他的办公室去请他上课,他急忙跟着我就走,竟忘记了拿手杖。他扶着我的肩膀,我忙搀扶着他,急急忙忙地赶到教室。途中他口中不停地说,“别耽误了上课”,像说给我听,又像喃喃自语。
他是人大常委,经常有社会活动,为此,有时需有旁人代课。那次刚好王元老师也不在,只好由别人代课,他很不放心。在外地视察时特别给我一信,除去说他的活动及日程安排之外,重点强调他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给我们上课。
(四)不忘记
1963年毕业后,我没有在数学所工作,也没有留校。在工作单位搞了个数学应用的课题并参加了科技成果展,华先生参观了这次展览。当他看到这个项目时,对讲解员说:“这是我的学生,有什么问题让他来找我。”可见多年后华老师对他教过的学生还记得,并不忘教诲,让人非常感动。
(五)打基础
大师常说,搞学问要像戏剧演员那样,功要天天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为此他开创了“练拳园地”,发布一些小的较难的趣味数学问题供年青人思考习作。这颇能使青年人开动脑筋,从中得到启发,受到热烈欢迎。其实有些问题还是很难的。我们常常为之困扰,有时甚至焦头烂额。有次他的儿子华陵,生物系同级同学,到我系来玩,看到我们后开玩笑地说,“你们让我爸爸和王元叔叔给整糊涂了吧。”
华先生在给我们上课时,对于新出现的数学名词,常常给出相应的美文和俄文单词。如此日积月累,使后学者为阅读外文文献提供了便利。他时时处处为培养青年人成才想方设法,煞费苦心。他还说,他甘为人梯,让后人踩着他的肩膀向上攀登。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都有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如今,还有不少人成为数学阵地前沿的尖兵,数学研究的中坚青年,更有的成为院士或著名学者。
发表于 2010-10-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170字
发表于 2010-10-3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170字
发表于 2010-10-30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170字
发表于 2010-10-30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数学家将齐聚清华共飨顶级盛会届时将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陈省身诞辰99周年

170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5 07:26 , Processed in 0.0927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