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3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21世纪新弦学概论
综合以上所述,弦学场论类似隐含著名的欧拉公式方程eiπ=-1。这里自然对数的底e=2.71828和π两个无理数,以及虚数的单元i,是联系着数轴的原点0,自然数的起点1的集成,形可变而数恒定类似弦、膜、圈混合的会聚技术,机制图像可用服装行业叫的魔术贴、粘贴扣、粘扣带、尼龙铆钉、龙凤贴、粘贴扣式扭线环等比喻,能揭示弦可以相互穿越重新接合的神秘,也能成就夯实弦学外景的轨形拓扑学。
3、现转谈联系场论数学的椭圆函数和自守函数,类似单变量周期函数性质的原理,在自然现象中反复出现,是弦学量子生育观场论粒子增多的基础。如三角函数sinz有周期2π,即sin(z+2π)= sinz。就是说,当变量z增加2π时,z的正弦函数回到它的初值。再联系数学,周期性是一种普遍性质也是特例,如一个椭圆函数,比如说E(z),有两个不同的周期,比如说P 1和P 2,使得E(z+P1)=E(z),E(z+P2)=E(z)。当变量由它自身的可数无限多个线性分式之一代替时,某些特定函数的值还原,所有这些变换才形成一个群的。
1)设z被(az+b) /(cz+d)代替,那么对于a,b,c,d之值的某个可数无限集,有z的一些单值函数,例如F(z)为其中之一,使得F[(az+b)/(cz+d)] = F(z)。进而,如果a 1,b 1,c 1,d 1,和a 2,b 2,c 2,d 2是a,b,c,d的值集中的任意两个;又如果
z先被(a 1z+b 1) /(c 1z+d 1)代替,然后在这个式子中,z被(a 2z+b 2) /(c 2z+d 2)代替,得到比如说(Az+B) /(Cz+D),那么这里不仅有
F[(a 1z+b 1) /(c 1z+d 1)] = F(z)和F[(a 2z+b 2) /(c 2z+d 2)] = F(Z),而且有
F[(Az+B) /(Cz+D)] = F(z)。更进一步,如上面解释的那样,保持F(z)的值不变的所有置换z→(az+b) /(cz+d)的集合形成一个群:集合中的两个置换相继实施的结果
z→(a 1z+b 1) /(c 1z+d 1),z→(a 2z+b 2) /(c 2z+d 2)仍在集合中。这里a=1,b=0,c=0,d=1,集合中就有一个“恒等置换”,即z→z;最后,每一个置换有一个唯一的“逆”,即对于集合中每一个置换,有一个单独的另一个置换,如果把它作用到第一个置换上去,就产生恒等置换。即F(z)是一个在一个线性分式变换的无限群不变的函数。这里置换的无限是可数的无限,不像直线上的点那样多,这样的函数称为自守函数。
2)弦学把椭圆函数理论作为一个细节包括进去。在同一个群下不变的自守函数,是由一个代数方程联系起来;反之,在任何代数曲线上的某个点的坐标,都能用自守函数来表示,因此可用一个参数即变量的单值函数来表示。弦学的三角函数cost,sint是椭圆函数的特例,而弦学的椭圆函数又是自守函数的特例,而弦学的自守函数是多值根式代数方程的特例。一条代数曲线是其方程具有P(x,y)=0的曲线,其中P(x,y)是x,y的多项式。例如,中心在原点(0,0),半径为a的圆的方程,是x2+y2=a2。把x,y表示成t的一个单值函数的自守函数,是可行的。因为如果x=acost,y=asint,cos 2t+sin2t=1,那么开平方并相加就得出x2+y2=a2。
从以上可以看出,21世纪新弦学的现代理论,类似通过无限扩大算术的领域,以及把代数方程纳入数的范围,使弦学方程理论、代数曲线和曲面的系统理论,以及数本身的真正性质,在三旋的一些极其简单的公设的坚实背景上变得极为明显。弦学三旋理论所做事情揭示的广阔视野,相当于把20世纪的弦论从过于狭窄的20世纪量子场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识粒子和识弦学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后,发展到50年代,基本粒子已成为物理主流。粒子能统一世界吗?是的,覆盖地球的大气是气体分子粒子;充盈大海的是水分子粒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社会也是一种粒子;星球在太空也是一种粒子。而弦论则是一个意外发现,它分为两期版本。一期是对核力的研究,此阶段它是有实验证明的。这始于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威尼采亚诺,他在寻找能描述原子核内强作用力的数学函数时,发现有200年历史之久的欧拉函数,能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这个函数,可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一样扭曲抖动的“线段”,即“弦”。两年后,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等人也认为核内有弦。由于强子是基本粒子和核物理中的前沿课题,所以弦论让强子成为“王者归来”;反之,强子也让弦论成为“王者归来”。
二期是朝此方向,建立一个类似的基本粒子体系描述,所有物质都由引力传播相互作用,此阶段它是遇到了类似物质质量起源的实验检验等困难。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正以每秒4000万次的速度处理数据,它可以模拟宇宙形成瞬间“宇宙大爆炸”后的状态,以寻求证明像希格斯玻色子这样神秘粒子的存在。因为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万物的质量之源,在宇宙诞生之初,希格斯玻色子将尚没有定形的粒子变成了固态。在此之前,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彩色图像的形式输出数据,这是它以不同方向喷射彩色粒子时拍摄的。最近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科学家首次将这台对撞机生成的海量数据转换为声音:远离内部光束的粒子变成声音的音调,粒子的能量被转变为音量,曲调的时间长度则显示粒子旅行距离。虽然由此出现的声音可能没被称为是音乐,但目前实验也还不能从这些声音了解到太多信息。
1、此阶段的1984年,由于施瓦茨等人排除了南部阳一郎等人的困难,并发现弦论中自动出现自旋为2的粒子,可将引力子纳入;后又经威滕等人检验,发现弦论可重整化,弦论从冷门一跃而成为显学。但20世纪并没有像21世纪新弦学那样能实现,从弦到流形及场的算术代数几何的物质质量起源的计算或数学上的证明。这是由三个版本促成的。
1)第一个版本是1996年我们发表的《物质族基本粒子质量谱计算公式》,把质量的起源基于宇宙创生的视界模撕裂产生的。如果是弦,撕裂当然需要能量,这让质量与能量有关,且裂断需要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以此思路我们推导得:M=Gtgnθ+H,m上=BHcosθ/(cosθ+1),m下=B-m上(或B=m上+m下),B=K-Q(或K=Q+B)等一组公式,能够计算出夸克、轻子和规范玻色子的质量。实际这不但是质量谱公式,也是物质能量公式和宇宙方程式。
后来我们发现基于撕裂的质量谱公式,与射影几何通过投射锥和取截景、交比、连续变等证明的一些著名定理相通。如与帕斯卡定理:“如果将一圆锥曲线的6个点看成是一个六边形的顶点,那么相对的边的交点共线”,和逆定理:“如果将一圆锥曲线的6条切线看成是一个六边形的边,那么相对的顶点的连线共点”等相映。因为这里理解基本粒子体系标准模型描述的两组、三类、六种夸克系列,轻子系列,以及对应的规范玻色子等基本粒子质量谱公式的自洽,就不难知道弦学整体还原全息互补原理的道理。
2)第二个版本是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他们认为质量起源是宇宙大爆炸时,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由此预言存在6种夸克。1995年,6种夸克都被发现。小林-益川理论是基于卡比博提出的在强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分代”思想。
21世纪初,我们把质量谱计算公式发展成从宏观到微观,或微观到宏观之间演化描述协调的量子引力统一体的大量子论----这是一个放大到类比宏观世界是类似长江河流的流动和长江三峡大坝的图景。这里大坝是有船闸的,而“船闸”模型使长江既相通又不相通---试看来自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的轮船,进入船闸的第一段后,先关闭轮船的后面的闸门,使长江三峡大坝上游不再与下游相通。然后再放开轮船前面的闸门,使在放水的“自发对称破缺”中,轮船开进船闸的第二段,类此逐步进入三峡大坝下游区。反之,亦然。
用船闸模型于大爆炸宇宙,这也类似卡比博的“分代”思想。d和s夸克是强相互作用本征态,而在弱相互作用中,类似轮船进入船闸的第二段,即第一段先关闭轮船后面闸门。现在是要放开第一段轮船前面的闸门,使在放水的“自发对称破缺”中,轮船才真正开进船闸的第二段。这时类似会有代量子数不守恒,d和s夸克是以一定的线性组合方式存在的。类此模式,轮船能逐步进入长江三峡大坝下游区,又能回答今天正反量子是不等量的观测事实。但卡比博只讨论了二代夸克情形,而小林和益川却推广到了三代夸克,这类似描述了长江三峡大坝船闸的全景,而获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