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9|回复: 0

郭雷院士:欲成才 先有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雷院士:欲成才 先有德
作者:潘 希

来源:科学时报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十分关心现在的科学家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以及在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是否有机会、有条件被培养成‘大家’ ?”7月26日,
2011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数学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一位营员直言不讳地向主席台
上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抛出了这个问题。

在郭雷的回答中,“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涉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并非一个点就能解决的。

然而,众多的尝试都是在试图破解这一难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钱学森之问’ 会有被解决的一天。”
郭雷也表示了自己的信心。

《数学院里的“年轻人”》是此次夏令营开营仪式上郭雷报告的题目,虽然照片上
的 “年轻人”很多已白发苍苍,但在郭雷眼中,他们在青年时期所取得的成绩,
已成为中科院数学院的历史和传奇,“这是一块可以培养年轻人成才的沃土。”

中科院数学院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产生 24 位院士,“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青年
时期就大有所为。” 郭雷在报告中以华罗庚自学成才,陈景润甘于寂寞, 吴文俊勇于
创新等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为例, 向在座的大学生们讲述他们的成才之路。

“中科院不仅仅是出成果的地方,更是出人才的地方。”郭雷说,每年有众多学生
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而他本人招研究生的标准,可以用 “德才兼备”四个字来概括。

郭雷认为,要想成为合格的人才、未来的科学大家,首先要有品德。“德,是我在挑选
人才时看得最重的,其次才是良好的数学基础,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准则,还要具备
科学研究上一定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目前,以发表 SCI 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 “硬指标” 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仍不在少数,
但是,在近年来, 中科院数学院已经取消了这一做法。郭雷说,在对青年人才的
培养上,中科院数学院一直以来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的研究员一年只发表
一篇论文,但这篇论文的质量会非常高。”

郭雷表示,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依赖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
而数学的未来发展在于青年。“现在,数学院还有大批三十多岁,潜力很大的青年
科学家,他们充满朝气,继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正在续写着数学院的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4 10:52 , Processed in 0.1117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