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06|回复: 3

[推荐]原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这样(作者:冯殿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这样(作者:冯殿忠)

    在30多年前,人们热火朝天地庆贺大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陈氏定理的时候,当时我还特别年轻,就已经在这一喧贺声中,发现了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的秘密。按我所发现的秘密,能够准确无误地得出任意偶数中的全部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个数。我当时就试图加以证明我所发现的秘密,可是,由于我也是不自觉地按照几百年来所形成的数论已有的证明思路,就是证明不了它!说白了,就是明明知道那是对的,就是无法说明为什么那是对的。这可不同于哥德巴赫当时猜想它是对的那样。因为当时哥德巴赫是从多次实地数学计算,总是算出是对的,可不是发现什么素数组合秘密以后,无法说明这个秘密为什么是这样。
    当时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自然辩证法研究学家于光远先生,曾在一次全国逻辑学学术讨论会上,有一个发言。发言中涉及了几句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话。他说随着偶数的增大,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1+1的素数组合个数也在不断增多,这算不算是一种证明呢?为此,我当时就写信给他,既赞赏他的卓见,又纠正他讲话中的不够准确之处。于光远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我在信中向他指出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个数并不与实际偶数的大小成正比例分布,二者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我当时正在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的研究人员,给他写信当然也有希图他发现人的意思。这封信的无有回音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在那次报考、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唯一一次招考中,我被录取了,从此总算步入了科学研究之界,可以吃这碗研究与工作的饭了!
    我的研究兴趣,比较广泛。核心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又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研究。在美学上存在已久的美的本质之谜,确信我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已经解开这个美学之谜,取得了这一研究成果。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面,只能算是我的一个兴趣;本来不想去碰它,因为自知虽然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既然人们说它如何如何的难;大数学家们都说,即使陈景润证明了1+2,成为陈氏定理,但是,在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几十年后也不敢说能够证明它,因为它实在太难了。既然人们都这样说,我一个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人,凭什么老去想这一问题呢?我也不是非要依靠它出我的科研成果!就是因为,我在那30多年前,一次偶然中,发现了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的秘密。由于无法说明它的怎样才是必然的,所以,才不断地思考它,可是,30多年过去,总是碰壁,总是自我推翻自己,总是发觉它的不成立之处!
    在30多年前,我就写有多篇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稿,当时我是用集合论等来说明的,现在看来那是没有说出什么的,充其量只能是记载了我在30多年前就已发现了那个哥德巴赫猜想1+1的素数组合秘密,而且是在试图说明它的必然性。可是,这个必然性,就是这样的不好说明!几十年都不成功!为了这一点,曾经留下大量的草稿纸,由于太多了,大部分清理出来当成废纸卖给废品店了。可庆幸的是,还精选留下一些,足有厚厚的一大包;只有保存在那儿,以作纪念!
   我在互联网上发表《谈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一文时,当时是我又一次地试图证明其必然性的失败。当时想,必然性的证明虽然一想又不妥,自己否定了自己,但是,觉得我所发现的这个秘密,则是确定无疑的!这是跑不掉的!于是便想,将它宣布出来,也是好事。于是,我便在《新浪论坛》的《科学探索》栏,粘上了我的《谈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正是在这之后没过几天,我的脑中突然出现这样的想法:顺着数学家们那样的思路去想,老是证明不出,为什么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干什么不可以另外想一想?——这样去做的结果,竟令我喜出望外!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怎么就这样成功了!尽管在自己庆幸得到成功之余,又出过几次自我问难,可喜的是,都自己解决了!可以肯定,这个成功是必然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当然可以利用车比雪夫的素数基本定理,但我认为,那仍然是不够准确的,虽然车比雪夫定理,是足够精确,但它并不能准确无误地逐一判明素数。因为它是用微积分的极限方法做出的,而不是用数论方法做出的。说白了,它不是用筛法做出的。我所要求的证明成功,必须是用真正的数论方法。
    最后说: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的证明成功,原来这个证明是这样的简洁与明瞭!1+1可以宣布为定理了!
    定理1:任意偶数,必然分解为两个素数相加。
    定理2:任意偶数,必然能同时分解为多个两个素数相加。
    定理3:任意偶数,必然同时存在素数与奇数合数相加、奇数合数与奇数素数相加。
    此处所指任意偶数,是指≥6的任意偶数,不是指只有大偶数;而任意大偶数,当然也包含在其内。这里强调的不只是指大偶数,是说大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他在用他发现的三角和估值法中,曾证明了奇数是由三个素数相加这一另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大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的证明,止限于位数在400位以上的大奇数。我这里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1+1,没有此限,是指任意大小的偶数都成立!
发表于 2008-11-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原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这样(作者:冯殿忠)

    朋友,你的:
           “   最后说:哥德巴赫猜想1+1素数组合的证明成功,原来这个证明是这样的简洁与明瞭!1+1可以宣布为定理了!
   定理1:任意偶数,必然分解为两个素数相加。
   定理2:任意偶数,必然能同时分解为多个两个素数相加。
   定理3:任意偶数,必然同时存在素数与奇数合数相加、奇数合数与奇数素数相加。
     朋友,你的断语很不严密,更不能称之为定理。举例:定理1: 2就不能;
      定理2:6就不行;  定理3:前后半句,意义重复;8也不行。
     朋友,注意逻辑,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08-11-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原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这样(作者:冯殿忠)

jingl 先生:请问冯殿忠就是你自己吧。你向别人介绍“原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这样”,是怎样?怎么别人一点也看不出来你是怎样做证明的。人家要看的是你的论文,你讲的全都是废话。介绍别人也一样,要把你认为别人正确的论文登出来,这样才有意义。
发表于 2021-6-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笑话)继鲁思顺——定理:鲁思顺是个二百五!——之后,陕西雷明举重若轻,轻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下面介绍一个同位语或者同谓语:

鲁思顺——二百五         或者       二百五——鲁思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18 00:59 , Processed in 0.0974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