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1|回复: 0

国家自然科学奖走过6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奖走过60年

来源:中国科技网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颁发了包括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五项国家级科
研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由42个科研项目摘得,“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
振荡模式”项目获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此次评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可能少有人知道,今年距离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当时称作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颁发恰好60年。

见证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评选结果公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颁发国家科学奖金。当年
共有34项成果获奖,其中,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三位科学家获得一等奖。该奖虽然由中国科
学院组织评审,但实际上面向全国科技界,因此后来被追认为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首届之后评
奖中断,直到1982年举办第二届。从1987年举办第三届开始,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到1999年之
后改为每年评选颁发一次。

60年的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见证了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变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均为独立完成人,此后颁发的一等奖奖项绝大多数都是集体成果,包括1982年获奖的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等项目。其中,研究团队最为浩大
的获奖项目之一当属2009年获一等奖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该项目由四代科学家历经45
年完成,参与研究的单位有146个,作者312位,绘图人员达到164位。本次获奖的大亚湾中微子实
验项目组也有着270余人的庞大团队。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看来,这种现象体现着整个科学研究方式发生的变化。“从
小科学到大科学,从精英的科学到大众的科学。”王扬宗说,“如今,大规模的科研项目越来越
多,人员和经费也更充足。”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对此表示赞同:“随着专业细分程度逐渐增
强和科学问题愈加复杂,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项目合作加强、研究团队变得庞大就成为了
一种趋势。”

让同行评议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把回归“推荐制”作为一条主线,在拓宽推荐渠道的同时,强化
推荐主体责任。本届评审明确要求推荐意见、项目介绍和客观评价内容必须由推荐方如实出具,
其他内容现阶段虽然可以由完成人等提供,但也必须由推荐方审查并承诺对真实性负责,推荐单
位和专家原则上要亲自参加答辩。

“推荐制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越来越成为共识。”李真真说,“它能规避自报评奖的弊端,在入口
就形成公正的状态。”

在王扬宗看来,同行评议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是确保评奖质量的重要因素。“以首届国家自然科学
奖为例,当时华罗庚先生的‘多元复变函数论及代数数论’的工作有16篇论文,有人认为其可得
‘三个二等奖’,但不能得一等奖。后来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华罗庚的工作主要在多元复变
函数方面,是国际领先的工作,最后确认他的成果‘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应列为一等奖。”
王扬宗介绍说,“华罗庚也是很有个性的科学家,在对其研究上报的推荐表上,华罗庚指定的成
果鉴定人竟然是他的学生龚昇和陆启铿。他们当时都才20多岁,初出茅庐。但在华先生的眼里,
他们最理解他的成果。最终,他们的鉴定得到了其他资深专家的认同。几十年后,‘多元复变函
数论’被丘成桐等人认为是华罗庚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华人数学家在20世纪做出能超越西方
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三项工作之一。60年前的评审专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由此可见,在当年的评奖过程中,同行评议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如何保证同行评议能够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李真真认为,建立公正、透明的评奖程序,重构科学
共同体内的信任关系和塑造良好文化环境,让评奖回归科学本体尤为重要。

“报奖成了一个产业,评奖成了一片江湖,那是非常可怕的。大科学带来了多元价值的博弈,也
带来了各种利益的冲突。尤其各种利益集团的形成,正在破坏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任关系。如果
这种信任关系被消解,评奖的成本将会非常高,对整个科学的文化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被破坏的
环境下将更有利于利益团体的运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程
序及规则来避免利益集团运作和干扰评奖,进而重塑建立在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文化环境。”

把评奖放在阳光下

当然,在评奖过程中,评审专家也会有一些争论。据王扬宗介绍,难得的是,早年评奖过程的记
录,尤其是首届评奖的关键材料,都得以保留至今。“包括报奖过程、评审专家的历次讨论和评
价等。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评奖的完整过程。”王扬宗说。

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看来,保证评审机制的公正、权威、
有透明度,正是树立国家自然科学奖良好社会形象的关键。“比如诺贝尔奖,当然其透明度也不
够,在颁奖前后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它的评审过程、评审资料都有封档和存档,会在一定时期后
解密。中国自然科学奖也应在这方面予以加强,这对研究当代中国科技史很重要。”刘兵说。

对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等评奖机构也正在作出努力。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
束后,奖励办即召开公示发布会,奖励办主任邹大挺介绍说,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与
往年相比有两个“首次”:一是首次与初评结果一起,公布了参加初评会议的54个通用项目专业
评审组的全部专家名单;二是首次开展了经济效益真实性核查试点。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随着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评审工作公开透明、全方位接受社
会监督是一个趋势。是否公开专家名单、如何公开最科学,奖励办前前后后研究了三年。今后公
布会评专家名单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实施。”邹大挺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11 04:39 , Processed in 0.0824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