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03|回复: 24

三十多年研究四色问题的总结:《四色猜测的手工证明》(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明85639720 于 2017-5-17 11:27 编辑

三十多年研究四色问题的总结:《四色猜测的手工证明——证明四色猜测的十多种方法汇编》(一)
雷  明
二○一七年四月三十日于西安

四色问题简介

四色猜测也叫四色问题。
四色猜测是1852年由英国的绘图员法朗西斯在绘制英国地图的过程中提出的。即是把一个平面分成若干个区域,给每一个区域着上一种颜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区域不着同一颜色,大概最多四种颜色就够用了。
由于法朗西斯自已不能对其进行证明是否正确,便请教他当时正在大学读书的弟弟,弟弟也不能解决,经哥哥的同意后,便请教自已的老师——伦敦大学的教授、著名的数学家莫根。可莫根也无法解决,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东西。便又把这个问题写信告诉了他在三一学院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哈密顿。可惜哈密顿并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在三天后对莫根回信说:“我可能不会很快就考虑你的‘四元组’问题”。虽然是这样,莫根仍在大力的对四色问题进行着传播。由于他的努力,四色猜测也才引起了数学界的重视。
四色猜测自提出以后,整整过去了二十六年,到了1878年6月13日在伦敦的数学会上,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凯莱正式询问四色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在次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凯莱再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在该会创办的学会会报上发表。这时四色问题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人才去研究四色问题。
1879年,律师出身的坎泊,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他证明了四色猜测;1880年泰特又根据一个错误的猜想——每个平面三次图都有哈密顿圈——也给出了一个证明。但在11年后的1890年,赫渥特构造了一个图,找出了坎泊证明中的漏洞;再过了六十多年以后,1946年著名图论大师塔特构造了一个没的哈密顿圈的平面三次图,证明了泰特的证明也是错误的。
在189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虽有大量的人才去对四色猜测进行研究,但都没有从理论上使四色猜测得到彻底的证明,直到现在,四色猜测是否正确,仍然还是一个迷。
四色猜测自1852年提出后,已有二十八年过去了,也无人知道四色猜测是谁提出的。到了1880年,四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后,提出者——法朗西斯——的弟弟才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大约在三十年前,他当时还是莫根班里的一名学生的时候,他的哥哥法朗西斯首先告诉他地图四色问题。因为他无法解决,所以才去请教他的老师莫根的。二十八年过去后,总算找到了猜测的提出人。法朗西斯后来也成为一名数学教授,任教于开普敦的南非大学,一直活到1899年。可惜他对自已提出的四色猜测并无任何建树。尽管如此,但他却是第一个提出四色猜测的人,时间是1852年。
作者从1985年开始,全部利用业余时间独立的对四色问题研究了三十多年,现将自已的研究结果,整理成此册,献给四色爱好者,或许也能对四色问的研究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作者:雷  明
二○一七年四月三十日于长安

目    录

代前言:四色问题简介                                  (3)
目录                                                 (5)
1、我研究四色问题的思想方法                              (7)
2、四色猜测是可以手工证明的                              (16)
3、无割边的3—正则平面图是可3—边着色的,四色猜测正确! (29)
4、用增加图的色数证明四色猜测的两种方法                  (41)
(1)根据不可同化道路原理,证明四色猜测是正确的          (41)
(2)根据米歇尔斯基操作原理,用反证法证明四色猜测        (44)
5、公式推导证明四色猜测的三种方法                        (51)
(1)用平面图中可嵌入的最大完全图的顶点数来证明          (52)
(2)用平面(或球面)上不存在五色地图来证明              (52)
(3)用赫渥特地图着色公式来证明                          (55)
6、不用“不可免集”证明四色猜测的四种方法                (58)
(1)用哈德维格尔猜想来证明                              (58)
(2)用图的色数一定等于图的最小完全同态的顶点数来证明    (58)
(3)用不可同化道路的条数小于等于图的密度的一半来证明    (59)
(4)用米歇尔斯基操作来证明                              (61)
7、证明四色猜测的其他三种方法                            (64)
(1)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64)
(2)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64)
(3)用断链法进行证明                                    (66)
8、附:赫渥特地图着色公式也适用于亏格为0的平面图        (69)
编后记:                                             (77)

我研究四色问题的思想方法
雷  明
(二○一七年元月十日)

1、把一个无限问题变成有限的问题
图有平面图,有非平面图;平面图中又有道路,树,圈,轮,完全图,极大图等多种种类;每一种类中又有无限多的图,每个图的顶点又可以是无限多的,每个顶点的度也可以是无穷多的;四色问题就是与这些取值是无限多的参数交织在一起,也成了一个无限问题。
1、1  平面图的着色
不管平面图是如何的复杂,着色时总是一个一个顶点去着的,当遇到待着色的顶点的相邻顶点已占用完了四种颜色时,总可以把该顶点周围的色圈想法断开,使这个色圈减少一种颜色。这就是“破圈”。
1、2  破圈着色法
可以把待着色顶点外面的色圈中使用次数最少的颜色的顶点,作为切入点,把该顶点的颜色去掉,并把该种颜色给这个待着色的顶点着上。与此同时,又将产生一个或多个待着色的顶点。新的待着色顶点周围若仍占用完了四种颜色时,就再继续的“破圈”,否则,新的待着色顶点就可着上图中已用过的四种颜色之一。
1、3  待着色顶点的着色
当图中除了待着色顶点外,所有的顶点都已着上了四种颜色的一种,也不存在相邻两顶点着有同一颜色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1、3、1  当待着色顶点的相邻顶点所占用的颜色少于四种或者该顶点的度小于等于3时,直接就可以给该顶点着上第四种颜色。
1、3、2  当待着色顶点的相邻顶点已占用完了四种颜色,且其度大于等于6时,就用破圈法;一直破下去,一定能找到一个新待着色顶点的度是小于等于5的;因为任何平面图中一定存在着至少一个顶点度是小于等于5的顶点。
1、3、3  以顶点度小于等于5的顶点构成的轮形构形,就是平面图的不可避免构形,轮的中心顶点叫做待着色顶点,用V表示,轮沿顶点叫做围栏顶点,简称“围栏”。这些不可避免的构形只要是可约的,即待着色顶点是可以着上四种颜色之一时,平面图的四色猜测就是正确的。由这些不可避免的构形构成的集合,就是平面图的不可免集。
1、3、4  若最后一个待着色顶点的度是小于等于4的,它一定是可以着上四种颜色之一的,因为坎泊已经用他创造的颜色交换技术的三种作用之一——“空出颜色”的交换,证明了这种构形是可约的。
1、3、5  所谓颜色交换技术,就是把由两种颜色交替进行着色的道路(这种道路在着色中叫做色链,简称“链”)中各顶点所着的颜色互换,就叫做颜色交换,简称“交换”。把可空出颜色给待着色顶点的交换,即通过交换可以从围栏顶点中空出一种颜色来,给待色顶点着上的交换就叫“空出颜色”的交换。这种交换一定是从围栏顶点开始的,交换的链是由两个对角围栏顶点的颜色构成的色链,但该链在两个对角围栏顶点间必须是不连通的,否则是不能空出颜色的。
1、3、6  但是,在有些平面图中却不一定都存在度小于等于4的顶点,如正二十面体所对应的图,各顶点的度都是5,没有顶点度小于等于4的顶点,所以证明5—轮构形是否可约也就成了一个关键。
1、4  5—轮构形
把5—轮构形的轮沿顶点的名称用1,2,3,4,5表示,相应的各顶点所着的颜色用B,A,B,D,C表示。这样的5—轮构形可表示成123—BAB型5—轮构形(如图1)。

1、4、1  1879年,坎泊只证明了5—轮构形中的:①无连通链,②只有一条连通链,③有B—C和B—D两条交叉的连通链和④有A—C和A—D两条连通且有共同的起始顶点2A、且链的中途没有交叉顶点的这四种情况下,5—轮构形都是可约的;而没有证明A—C和A—D两条连通链既有共同的起始顶点2A,但两链在中途又有相交叉顶点时的情况是否可约。这是坎泊证明中的一个疏漏。
1、4、2  在A—C和A—D两链既有共同的起始顶点2A,中途又有相交叉顶点(如图2中的顶点8)的情况中,也有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空出B给待着色顶点着上的构形。如“九点形”构形中的含有A—B环形链(如图2,a),和既不含有A—B环形链,也不含有C—D环形链的情况(如图2,b和图2,c),都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其他的情况(如图2,d)则是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构形。

1、4、3  1890年,赫渥特构造了一个图,图中的A—C和A—D两链既有共同的起始顶点2A,中途又在顶8A处相交叉的情况的图,但该图却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赫 特就是用这个图指出了坎泊的证明中有漏洞的。可惜赫渥特和坎泊都并没有把这个漏洞补上。
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是赫渥特图型构形的特点,把这种构形叫赫渥特构形,用H—构形来表示;而把坎泊已证明是可约的构形和所有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构形统一叫做坎泊构形,用K—构形来表示。所以就目前看,证明H—构形是否可约就成了证明四色猜测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了。
到此,我们就把一个无限的四色问题变成了一个有限的问题。
2、5—轮构形都是可约的
2、1  H—构形
2、1、1  H—构形又有四种情况:①只含有一条A—B环形链的(图3,a);②只含有一条C—D环形链的(图3,b);③既含有A—B环形链,又含有C—D环形链的;以及④任何环形链都不含的(图3,c和图3,d);共四种(如图3。图中只要顶点6和7之间还有别的顶点时,图就成了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K—构形,而不是H—构形了。为了表明各顶点间都是链,我们还是在顶点6和7间画上了其他顶点。③既含有A—B环形链,又含有C—D环形链的构形,如敢峰—米勒图在这里没有画出)。在H—构形中,A—C链和A—D链是连通的,不能交换,因为它空不出颜色,所以A,C,D三种颜色均不可能空出来给待着色顶点V;B—C链和B—D链又不能同时交换,所以也不能空出B给待着色顶点V。但可以想办法破坏连通的A—C和A—D链,使其成为不连通的,使构形变成K—构形而可约。
2、1、2  含有A—B环形链的构形,A—B环必然把C—D链分成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如图3,a),交换环内、环外的任一部分C—D链,都可以使A—C和A—D链断开,使构形变成为K—构形。这种情况与含有A—B环形链的“九点形”(图中由较大顶点构形的构形就是“九点形”构形,下同)构形则是不同的。这里的含有A—B环形链的构形是不能移去两个同色B的,而“九点形”构形则是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构形。所以这种含有A—B环形链的“九点形”构形是属于K—构形一类。

2、1、3  含有C—D环形链的构形,C—D环也必然把A—B链分成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如图3,b),交换环内、环外的任一部分A—B链,也都可以使A—C和A—D链断开,使构形变成为K—构形。赫渥特图就是这样着色的。这就是赫渥特图型的H—构形。这种情况与含有C—D环形链的“九点形”构形的解法是相同的,用的都是断链法。所以这种含有C—D环形链的“九点形”构形却是一个H—构形。
2、1、4  既含有A—B环形链,又含有C—D环形链的构形,既可以交换A—B环内、外的任一条C—D链,也可交换C—D环内、外的任一条A—B链,都可以使构形变成为K—构形。敢峰—米勒图就是这样着色的,所以敢峰—米勒图是一个H—构形。这种构形,可以单独成为一类,也可以归入以上两类的任一类中,因为该图具有以上两类构形的特点,解决办法又是用其中任一种的解决办法都可以,所以不单独列为一类也是可以的。
2、1、5  这里虽然也用的是坎泊的颜色交换技术,但其交换的目的不是空出颜色,而是“断链”,这就是坎泊的颜色交换技术的第二种作用——“断链”的作用,所以叫“断链交换”。这种交换并不是为了空出颜色给待着色顶点,而是为下一步空出颜色的交换作好技术上的准备。这种交换是从非围栏顶点开始的。
2、1、6  在H—构形中,唯独不含A—B和C—D任何环形链的构形(如图3,c和图3,d)是不能用这种“断链”的方法处理的,这就是张彧典先生的第八构形,我们叫它Z—构形,因为它是类似于张彧典先生的第八构形型的H—构型。
2、2  Z—构形
2、2、1  Z—构形的特点:在不含任何环形链的H—构形——Z—构形中,A—C链和A—D链都是连通链,不能交换;A—B链和C—D链也都是直链,且只有一条,也不能交换,因为即就是交换了只等于整个链中的两种颜色互换了一下位置,不起任何作用;B—C链和B—D链又不能同时交换。那么我们就只有先交换一个关于B的链。
2、2、2  转型交换:从任一个同色顶点B进行交换时,5—轮构形的类型就会发生改变:若从顶点1交换了B—D链,构形就由原来的123—BAB型变成了451—DCD型;若从顶点3交换了B—C链,构形则也由原来的123—BAB型变成了345—CDC型。这也是在进行坎泊的颜色交换,但交换的目的却是在于使构形进行转型,所以把这种交换叫做“转型交换”。注意,这种转型的交换也是从围栏顶点开始的,且必须是两个同色中的一个同色顶点B。
2、2、3  从“九点形”构形看,不含任何环形链、但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 的构形与H—构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Z—构形与“九点形”中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构形又有相同的特点,即A—B链和C—D链都是直链且只有一条,它一定也应是可以转化为H—构形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因为Z—构形的最简模型是一个“十五点形”,其中就有一个只缺少一个B色顶点的A—B圈,当从顶点1(或3)交换了B—D(或B—C)后,正好就使得这一缺少得到了弥补,该顶点正好就变成了B,形成了一个A—B环形链),也证明了Z—构形是可以通过转型交换转化成为赫渥特图型的H—构形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并非偶然;另外,实践和理论也能证明,Z—构形还可以通过与以上的交换是相反方向的转型交换后,可以直接转化成为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D或C的K—构形。总之,都说明了Z—构形是可以转化为K—构形的,是可约的。
2、2、4  到此,坎泊的颜色交换技术的三种作用都已经设及到了。现在还要说的一点是:当图是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构形时,一定是要进行两次交换才能达到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目的。第一次交换是属于转型交换,把123—BAB型的构形转化成为451—DCD型的构型,或者转化成为345—CDC型的构形,而第二次交换则是属于空出颜色的交换。空出来的颜色B对于原来123—BAB型的构形来说,是两个同色B之一的B,而对于新的构形类型来说,则是非两个同色D或C之外的B。
到此,我们也就证明了所有的5—轮构形都是可约的。
3、四色猜测是正确的
到此,平面图的所有不可免的构形都是可约的了,当然平面图的四色猜测也就是正确的了;平面图的顶点着色又相当于是对地图的面在染色,这也就证明了地图的四色猜测也是正确的;这也就证明了四色猜测是正确的。

雷  明
二○一七年元月十日于长安

注:此文已于二○一七年元月十一日在《中国博士网》上发表过,网址是:

原文是以与张彧典先生交换意见的形式出现的,这次录用时去掉了与张先生交换意见的部分,并对留部分的文字稍作了修改,关增加了图。

四色猜测是可以手工证明的
雷  明
(二○一七年元月二十六日)

【摘  要】从分析构形的结构入手,构造了完备的H—构形的不可免集,也证明了该集中的所有不可免的H—构形都可以转化成坎泊的K—构形,即都是可约的。加上坎泊一八七九年早已证明了的可约的不可免构形,平面图的所有不可免构形都是可约的了,这就证明了四色猜测是正确的。
【关键词】四色猜测  四色问题  平面图  构形  不可免构形  不可免构形集   链  交换  可约构形

目前研究四色问题,主要只应该研究H—构形是否可约就行了。研究H—构形的可约性问题,首先要知道H—构形有多少种,它的不可免集是什么,有多大。并且要明确什么是H—构形,才能构造出不同结构的H—构形来。
H—构形的定义:H—构形应该是既含有两条相交叉的连通链(两链有共同的起始顶点)的构形,又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的构形。H构形只是坎泊的不可免构形中的5—轮构形中的一种,即就是坎泊没有证明是否可约的那一种。
1、 H—构形的不可免集
根据H—构形的定义及其特征,我构造出了如下五种不同结构类型的H—构形。在这里,我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方法画图:一是英国的米勒所使用的待着色顶点是隐形的画法(如图1);二是我国的张彧典先生所使用的待着色顶点是显形的画法(如图2)(当然我还有我自已的画法,这里就省略不画了)。这两个H—构形的不可免集实质上是同一个集合,只是图的画法不同而已。从该集合中看,好象是有五个元素(构形),实际上却只有三个不可免构形。

以上的H—构形的不可免集中,明明画了五个构形,为什么又说实际上只有三个呢。这是因为a图中有一条环形的A—B链;b图中有一条环形的C—D链;c图和d图中都既没有环形的A—B 链,也没有环形的C—D链,而且两图的结构正好是左右相反的,实际上应该是同一个构形;e图则是A—B环形链和C—D环形链都有的构形,这就是敢峰—米勒图。e图既有a图的特征,又有b图的特征,既可归入a图中,也可归入b图中,因此,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构形。这样,集合中的构形数目,就只有a图、b图、c图的三个构形了。这就是我构造的H—构形的不可免集,其中只有三个元素,即三个构形。

2、 该H—构形的不可免集完备性的证明
2、1  这三个构形从有没有环形链角度来分:a图、b图、e图皆有环形链;c图、d图皆没有环形链。从环形链的条数角度来分:c图、d图都是0条;a图、b图都是1条;e图只是大于一条的代表。从环形链的种类角度来分:a图只有A—B一种环形链;b图只有C—D一种环形链;c图、d图是A—B和C—D两种环形链,那一种都没有的构形;e图是A—B和C—D两种环形链都有的构形。除了这些外,就再没有别的种类的环形链分布模式了。

2、2  这三个构形中的A—C链和A—D链是连通链,都与待着色顶点一起构成了一个环或圈(该连通链的本身是不能成为环或圈的);由于A—C链和A—D链的连通性,则与其相反的B—D链和B—C链就不可能再是连通的了。四种颜色所能构成的六种链中,上述这四种链已经固定,不能变动,那就只有变动另外的两种,即A—B和C—D链了。
2、3  以上图1和图2中的构形,当顶点数减少到九点形图时,分别就变成了图3和图4中所对应的各图。图1和图2中的e图也就变成了图3和图4中的a图和b图。图3和图4中的这四个图除了b图仍是H—构形外,其他的三个图都已变成了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的K—构形了。

2、4  在图1和图2的构形中,除了5—轮的5条轮沿边、轮幅边和边7D—6C只能是单边外,其他的任何边都可以看成又是由其两个端顶点的颜色所构成的色链,即其中还可以含有别的顶点。如果在7D—6C边中还有别的顶点时,图就变成了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的K—构形,而不再是H—构形了。关于这一点,读者可以自已画图试一试,看是不是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
2、5  到此,就证明了再也没有别的构形是H—构形了(四种颜色所能构成的六种色链中,四种已固定,不能再变动,可以变动的两种,各种情况已都考虑到了),所以说,我们上面的图1和图2的H—构形的不可免集是完备的。
    3、 不可免的H—构形可约性的证明
H—构形之所以与K—构形不同,主要是由于其中有A—C和A—D两条交叉的连通链而引起的,A—C和A—D链都是不能交换的。同时,也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所以说B—C链和B—D链也是不能交换的。因此,在解决这一类图的着色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把连通的A—C链和A—D链断开,使其变成坎泊的K—构形。只要图变成了K—构形,当然也就可约了。

3、1  对于a图的构形,由于有A—B链是环形的,所以它把C—D链分成了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又由于环形的A—B链交换后不起任何作用,所以,现在就只有一种C—D链是可以交换的了。当交换了被环形链A—B所隔开的任一部分C—D链后,都可使连通的A—C链和A—D链断开,使图变成为坎泊的K—构形而可约(如图5,以后如何交换,就得按K—构形的“空出颜色”的交换,只要使待着色顶点周围的顶点所占用的颜色总数由四种减少到三种就可以了。这就属于坎泊的证明范围了,也就不再画图了)。
3、2  对于b图的构形,由于有C—D链是环形的,所以它也把A—B链分成了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也是由于环形的C—D链不可交换的原因,所以,现在也只有一种A—B链是可以交换的了。当交换了被环形链C—D所隔开的任一部分A—B链后,也都可使连通的A—C链和A—D链断开,使图变成为坎泊的K—构形而可约(如图6,以后的交换同样也属于坎泊的证明范围了)。赫渥特图的4—着色就是用这种方法解决的。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构形,我们叫它类赫渥特图型的H—构形;

3、3、 以上3、1和3、2中的交换办法,我叫它“断链交换”法,是坎泊所创造的颜色交换技术的又一种应用。而坎泊在证明中只用了他创造的颜色交换技术的一种应用,即“空出颜色”的交换。
3、4  对于e图的构形,由于该图既有环形的A—B链,它把C—D链分成了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交换其中任一部分C—D链,都可使连通的A—C链和A—D链断开,成为坎泊的K—构形而可约;该图又有环形的C—D链,它又把A—B链分成了环内、环外互不连通的两部分,交换其中任一部分A—B链,也都可使连通的A—C链和A—D链断开,成为坎泊的K—构形而可约。敢峰—米勒图的4—着色用这两种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
3、5  对于c图和d图,由于其中没有环形链,而且A—B链和C—D链均是直链(即是一条道路),且只有一条,即就是交换了,也不起任何作用,图仍不会变成K—构形。而B—C链和B—D链又不能同时交换,不能同时移去两个同色B。没办法,我们就只好先交换B—C链和B—D链中的一种,先移去一个B,使图由123—BAB型转化成为451—DCD型或345—CDC型。然后,再视转型后的图的类型再进行研究。


3、6  对于c图和d图转型交换的结果,从不同的两种方向交换看,不同的交换方向,有不同的交换结果:一是转化成了可以同时移去两个同色的K—构形(如图7);另一是转化成了类似图2中b图的有一条环形链的类赫渥特图型的H—构形(如图8,b。该构形是可以通过断链交换转化成坎泊的K—构形的,如上3、2中所述)。转型交换后,所转化成的两种构形都是可约的。
3、7  这里所说的交换,具有转换构型类型的作用,所以我叫它“转型交换”法,这又是坎泊颜色交换技术的第三种应用。
4、 有环形链的H—构形一定可以通过“断链”交换转化成K—构形的证明
4、1  有A—B环形链的断链交换可转化成K—构形的证明:
因为在A—C链和A—D链中,至少有两对顶点6C与7D和4D与5C是直接相邻的两个顶点(如果没有这两对顶点的直接相邻,图就不可能再是H—构形了),所以,无论A—B环形链是从哪个地方穿过A—C链和A—D链的,也无论是只穿过一条还是两条都穿过,A—B环形链的某一侧至少是存在着这样的两对顶点之一对的。这就保证了无论从其中的哪一对顶点进行C—D链的交换时,都可以使A—C链和A—D链的一条或两条断开,使构形转化成K—构形。赫渥特图就是这样着色的,敢峰—米勒图也可以这样着色。
4、2  有C—D环形链的断链交换可转化成K—构形证明:
因为在A—C链和A—D链中,至少有顶点2A和顶点8A是两条链的公共顶点(如果没有这两个公共顶点,图也就不可能再是H—构形了),所以,无论C—D环形链是从哪个地方穿过A—C链和A—D链的,也无论是只穿过一条还是两条都穿过,C—D环形链的一侧至少是存在着这样的两个公共顶点之一的。这就保证了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公共顶点进行A—B链的交换时,也都可以使A—C链和A—D链的一条或两条断开,使构形转化成K—构形。敢峰—米勒图也可以这样来着色。
4、 3  用以上的两种断链方法对图1和图2的a图以及图1和图2的b图着色时,要注意的是两种构形断链时所用以交换的链是不同的。如在a图中有环形的A—B链时,交换的是C—D链,而在b图中有环形的C—D链时,交换的则是A—B链。赫渥特图中只有环形的C—D链,所以其只有一种断链的方法,只能任意交换环形的C—D链两侧的A—B链,使图变成K—构形;而敢峰—米勒图中既有环形的A—B链,又有环形的C—D链,所以其不但可以交换环形的A—B链两侧的C—D链,也可以交换环形的C—D链两侧的A—B 链,都可以使图变成K—构形而可约。
4、4  到此,就证明了有环形链的H—构形一定是能够转化成为坎泊的K—构形的。

(未完,接下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31 21:20 , Processed in 0.1066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