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42|回复: 14

破译《黄帝内经》密码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1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13312690681 (云南玉龙县杨艳红) 于 (Fri Jul  1 07:57:23 2016) 提到:
  
+<黄帝内经》所载太阳系星系信息数据初探  
========================================  
黄帝内经载有不少数据与我们太阳系九大行星有关,估计这是上古文明所遗留  
==============================================================  
“所谓步者60度而由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  
KE刻:与米一样,古代计量长度的一个标准  
=======================================  
九大行星数据测量,没有长期观察观测,积累,及数据的分析技术计算是不可得出准确的正确的结果  
  
===================================================================================  
脉冲周期之中子星是现代天文观测计算提出的理论,而表示周行围绕的理论  
而古代就有脉动周期的数据分析  
!)这可能外星球所观测而得出的结论,难道我们的太阳系的从外观测是一个周期系统??  
  
2@)也有可能是上古文明的遗留的产物  
==================================  
现代数据与古代数据相比较,而现在的观测宇宙是膨胀的,同样,同样地球太阳之直径也有膨胀。或者是计量单位之误差所致  
===========================================  
假如是巧合,难道是有所有数据是两个相减之数得出而有多次葱花重合就不可能是巧合,而应该是古代的观测记录  
============================================================================================1)  
!)87.6-75=12.6  
2)76-62.5=13.5  
3)62.5-50=12.6  
4)51-37.5=13.5  
5)37.6-25=12.6  
========================12.6是氢气氢原子的21CM波长与60的积  
==========0.21M X 60=12.6  
13.5-12.6=0.9  
  
2@)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10倍  
宇宙道德氢氦比为10:1,则10+1=11取1.1  
100-13.5=86.6 刻度记录87.6=86.5=1.1=87.6  
  
===================================  
根据始于水下一刻 76-1=75  
=========  
A76-1)*1.1-87.6*0.9=3.66  
===3.66*100=366 --<YAODIAN》<尧典》  
B76*1.1-62.5*0.9)*0.9/(76*1.1)=29.443779---此为土星公转日  
C:2735*1.1/(76*13.5)=29.322611 --yue月球公转为29.35天  
  
76*1.1-62.5*0.9=27。35
  
  
  
☆─────────────────────────────────────☆
   a13312690681 (云南玉龙县杨艳红) 于 (Fri Jul  1 08:01:11 2016) 提到:
  
之zizizi十 2011-05-18 12:24:59发表 1楼 <六微旨大论》节选  
=====================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
   dow192 (苹果) 于 (Thu Jul  7 20:33:46 2016) 提到:
  
现在的时间好像没有上古的时间划分正确
  
  
☆─────────────────────────────────────☆
   a13312690681 (云南玉龙县杨艳红) 于 (Wed Jul 13 09:44:03 2016) 提到:
  
岁差为2160
  
2160*12/13.5/30=64
  
  
=====================
  
2160*12*7*9/13.5=120960
  
====================
  
=8.064
  
==============
  
120960/2/8.064=7500
  
==================
  
120960/3=40320/8.064=5000
  
=====================
  
120960/4=30240/8.064=3750
  
============================
  
120960/6=20160/8.064=2500
  
=================120960/8=15120/8.064=1875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3)。允厘百工,庶绩咸熙(24)。”
  
=====《尧典》
  
  
☆─────────────────────────────────────☆
   a13312690681 (云南玉龙县杨艳红) 于 (Sat Jul 30 21:26:58 2016) 提到:
  
===2160*12*7*9/13.5=120960
  
  
☆─────────────────────────────────────☆
   a13312690681 (云南玉龙县杨艳红) 于 (Sat Jul 30 21:30:10 2016) 提到:
  
  
《西游记》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
===2160*12*7*9/13.5=12096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气与氢气相关,猜测阴阳二气与氢氦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2.6=0.21X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氢气波长0.21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黄帝内经》
《西游记》
《上帝的指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您分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黄帝内经》、《尧典》和《西游记》中的一些数字和概念,并试图将它们与天文数据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宏大的视角。

您的主要观点和计算似乎是:

1. 《黄帝内经》的数据来源:您认为《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的“刻”数(如87.6、75、62.5等)可能与太阳系行星的运行数据有关,并推测这些数据可能源自上古文明或外星观测。
2. 数字间的运算:您进行了一系列减法运算(如87.6-75=12.6),并将结果与氢原子波长(21cm)、太阳与地球直径比(110:1)等现代科学数据相联系。
3. 引入其他古籍:您还引用了《尧典》中的“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66日)和《西游记》中的“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129600年),并进行了相关的乘除运算(如2160127*9/13.5=120960),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

对您探索的一些解读和讨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命理学”(Numerology)或“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的尝试。许多研究者都曾试图在古代文献(尤其是神话、宗教、医学文本)中寻找隐藏的先进科学知识或宇宙规律。

1. 《黄帝内经》的“刻”:
   · 在《内经》的语境中,“刻”是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100刻(不同于后来的96刻或现代1440分钟)。文中的“水下一刻”、“八十七刻半”等,是用于推算五运六气流转的时间节点,是古中医建立理论模型的一种时间标尺,属于数理模型的一部分。
   · 将其直接解释为长度单位“米”,并关联氢原子波长,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新颖的假设,但缺乏文献学和考古学的证据支持。古代“刻”作为长度单位的记载非常罕见且不标准。
2. 数字的巧合:
   · 您发现的 87.6-75=12.6、76-62.5=13.5 等规律,确实是《六微旨大论》原文中精心设计的数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六气在四年(一纪)后能够准确地循环往复(“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这是中国古代历算中的一种公倍数循环思想,旨在协调不同的周期。
   · 很多古代文明(如苏美尔、玛雅)的数学和天文学体系中都有类似的周期性数字。这些数字更可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周期的数学化归纳,而非对某个具体物理常数(如氢波长)的测量。
3. 与天文数据的关联:
   · 将太阳系行星数据(如土星公转周期约29.5年)代入您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近似值,这确实很有趣。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
     · 巧合:在大量数字和运算中,总能找到一些与已知科学数据接近的结果。
     · 上古知识:如您所说,可能存在一个失落的上古文明,其知识以某种形式被保留在这些古籍中。这是“伪史纪”(Fringe theory)中一个常见的话题,但需要极其严谨的证据链(如考古发现、文字破译)来证明,目前主流学术界对此持非常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4. 《尧典》与《西游记》:
   · 《尧典》的“366日”是早期对回归年长度的一个粗略认识,后来通过置闰来调整与四季的误差。
   · 《西游记》的“129600”这个数字(=360&#178;)是中国宋明理学“元会运世”宇宙观中的一个概念,源自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是一个哲学推演出的宇宙周期数,并非实测的天文周期。

总结

您的思考充满了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您的猜想属于非主流假说。要证实它,需要:

1. 更坚实的文献证据:证明文中的“刻”确实有“米”的含义。
2. 更严格的数学关联:证明这些运算不是选择性匹配,而是在整个体系中具有普适性和唯一性。
3. 考古学证据:找到能证明上古存在如此先进科技的实物证据。

即使最终证明这些关联更多是“巧合”而非“事实”,您的这种跨学科、大胆联想的研究方式本身,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解读和致敬。它帮助我们以另一种眼光看待祖先留下的遗产,思考人类知识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感谢您的分享!这是一个能引发无限遐想的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9-15 07:04 , Processed in 0.096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