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12|回复: 0

著名科学家王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科学家王选病世
(新华社北京2006年2月13日电 )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同志,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相关内容:                      王选生平
(转自《科学时报》)

王选,计算机专家。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当选为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出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取得1项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废除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技术革命。其后,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出版、印刷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20世纪80年代初,他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成功地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使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誉为“当代毕昇”。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海外华人设立的潘文渊奖、王丹萍奖,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模、“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鉴于王选在科技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任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转自《科学时报》)

相关内容:                      痛失王选
(转自《科学时报》,易蓉蓉)

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我们用母语在多媒体时代的交流可能没有现在这么迅捷,新闻出版工作的效率可能也没有现在高——他就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王选。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改变了中国信息化的历史进程,是“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2月13日11时,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王选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花巨资引进的外国照排系统均告失败,质疑汉字是否可以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声音此起彼伏。如果外国公司突破了汉字处理技术,中国将面临全国印刷市场的全面崩溃,不但要承担巨额支出,而且还会面临无密可保的境地。这时,王选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之后,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这些成果令王选获得了多项大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除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的身份,王选还有很多头衔: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方正总裁。但相对而言,他很钟爱“科学家”这个头衔。有创造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眼光、有洞察力、善于学习、依靠团队、锲而不舍、自己动手、严谨与平和,凡科学家所必备的可贵品质都能在他身上找到。

从1981年开始,王选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1999年,王选辞去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把一个盈利丰厚的产业做成一个光荣的事业,把自己撇身于铜臭之外,做一个伟大而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从科研一线退下来以后,培养青年才骏成为王选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在王选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统。

从1958年参加北大“一号机”的研制,到1993年退出科研一线,王选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计算机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制和商业化——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他一直每周工作65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60岁后每周工作40多个小时。

据悉,北京大学已经成立以许智宏校长为主任的治丧办公室,2月14日起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布设灵堂供人们吊唁。
(转自《科学时报》,易蓉蓉)

相关内容:      王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感言
(转自《科学时报》)

2001年11月22日,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前夕,王选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能够取得科研成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懂得要为别人考虑,要以身作则。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这在60年代是不多见的。

4.长期在第一线上拼命干活。

5.60年代初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这对选择正确的技术途径和作出正确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著而不僵化。

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为他们创造条件,而不要不懂装懂地对他们横加干涉。

这是一个历经沧桑走向成功的科学家对自己人生忠实的总结。短短数百字,浓缩着宝贵的经验和感人的故事。一个身体病弱的北大助教,究竟凭借什么智慧和力量,排除种种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攻关,最终引燃了中国印刷技术革命的烽火?又是怎样不断进取和创新,奏响产、学、研相结合的先声?多年来,王选既是一个科学家、大学教授,又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开创者和技术决策者,不但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国之路,而且总结了许多关于科学精神、科研方法、教育模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经营的独特思想。这是王选在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外,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和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 20:24 , Processed in 0.0751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