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40|回复: 60

简述世界近代数学四道名题的直观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18-1-29 00:05 编辑

简述世界近代数学四道名题的直观真相

       本人认为,对这四道名题的解证,荣获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的中国民间学者周明祥的表述,
真可算得上是大道从简的。为证明本人所言非虚,特将他在一些国内科技杂志上和人民网科教论坛上
的论述,简要抄摘在此供数学爱好者网友鉴赏。由远而近述之——
      一,1637年问世的费马大定理:n>2,z^n=x^n+y^n_(1)无正整数解。
     其实,只要发现勾股弦数是三对应的谱性函数,问题就有了内在构造根据。这个函数的内容是:
z=b+2tw+2t^2w^2/b、x=b+2tw、y=2tw+2t^2w^2/b_(2),其中,b∧t∈1、2、…分别名谱号与谱序数(
也就是二元自变量),当谱号b是平方数写w=√b、否则写w=b而名w是同谱固定参数。其 z、x、y
的正整数解组与平面座标第一象限内无限整点全对应,可列成表册。其中,令b=1、t=1、获w=1就
得其最小解组:z=5、x=3、y=4。它们与平面座标第一象限内的角整点对应。
当写(2) z、x、y为三平方数时,它们就恒有0解等式关系,因而可写成下述恒等式:
(b+2tw+2t^2w^2/b)^2=(b+2tw)^2+(2tw+2t^2w^2/b)^2_(3);而当写(2) z、x、y为大于3次的三同次幂
数时,它们就皆只能有大于0的不等式关系,因而只能写成下述同一的不等式:
n>2,(b+2tw+2t^2w^2/b)^n>(b+2tw)^n+(2tw+2t^2w^2/b)^n_(4)。这就是费马大定理的直观真相!历
史上对它的复杂化的诸多“间接证明”可以休也。
       二,1742年问世的原始的歌德巴赫偶数1+1猜想:大于4的偶数一定可以写成二奇质数之和。
      其实,数学人在未发现递缩联分数列,而只有等比与等差数列及筛法概念时,想证明该猜想是不
可能的,但有了谱法的递缩联分数列定义,就有了从3起而止于某2N-1有N-1个奇数的一条奇数谱
上,可定义它们只存在两种奇数:一是以小于√2N 的K个前生质数ivP构造的K项ivP首奇数_ivPc,
二是K项ivPc的剩余,大于√2N的后生质数wP,构成对1联分等式1- K∑ ivPc=wP_(5)。而K项ivPc
在谱上占有的比率ivPcL,是恒定的——1vPL=1/3、2vPL=1/5(1-1/3)、3vPL=1/7(1-1/3)(1-1/5)、…、
kvPL=1/kvP ×(1-1/3)(1-1/5)…(1-1/`k-1vP`),即它们是一种谱函数模型——是21世纪初新发现的一
种函数数列,可名周氏“递缩数列”。故据(5)表述wP在谱占有的比率wPL,就有很明确的直观真相:
        K     1        i-1             1                       k             1         2    4    6  10        kvP-1      2
1 - ∑   ——      ∏    (1- ——) = wPL=      ∏  (1- ——)= —×—×—×—×…×———>—— _(6)
      i=1   ivP  1vP∈3         vP                1vP∈3        vP        3    5    7  11          kvP       kvP
    如此,用上述一条奇数谱为模,作成同向两条谱错一个数成并谱,与异向两条谱齐头成并谱,皆
可得N-2列数对。如此,任意大于4的偶数,通过构造上述并谱,就把它含后生孪生质数对wP-与后
生偶数1+1质数对wP+的量,找到了计算公式;其中,wP-的含量与wP+的下界值,当同一计算为:
                                    K              2
(2N∈wP-)=(N-2)  ×    ∏     (1 - ——)_(7)。据(7)加乘wP+应有的上浮波动系数,就将原1+1猜想,
                               1vP∈3        vP
通过wP-向wP+的递进关系,而得到验证为——“1+1”数对的主集wP+,可计算为:
                                      K             2            Q     ivP-1
(2N∈wP+)=(N-2)  ×     ∏    (1 - ——) ×     ∏   ——— _(8)。
                                 1vP∈3       vP      ivP|2N   ivP-2
上述谱法的创新公式(6)~(8)实在是很直接和很直观。它不就是主流数学界想寻找的数论计算式吗?!
那种自认为拓展筛法理论,素数定理,能证明歌德巴赫偶数1+1猜想,只能是坐井观天了!
三,1852年问世的地图四色猜想:只需四种颜色就能将地图上的相邻地域染成不同的颜色。
其实,这就是中国易学五形相生相克定律与近代西方乘法公式挂钩的一个应用问题。
据五形相生相克就决定了地图上无五地域全邻,而只能有四地域全邻。如此,我们可假设地图上
有4n(n=1、2、3、…)+r(r∈1、2、3)个地域。r个零星地域显然是三色可染的,所以,我们证明为
数众多的4n地域是四色可染的即得。居于此,我们在地图上任意提出四个地域来进行考察,就发现
它们只存在两种构形:一,四地域全邻,必须用四种颜色才能实现“相邻地域染成不同的颜色”;二,
四地域不全邻,用三种或三种以下颜色就能把“相邻地域染成不同的颜色”,正是由于这两种四地域,
看上去有区别而实际上隐含着染色共性,但长期没有被发现,才给点染色玄论造假证明提供了机会。
现在,我们发现了四地域有“外露”共性,可定义为:四地域中若有地域不能与构形外的地域构成相
邻关系,是内藏地域,其所染色名内藏色;否则是外露地域,其所染色名外露色。由这个定义,就使
中西数理在碰撞中产生了共鸣:任意四地域的外露颜色不超过三色!即地图上四地域都有染色共性是:
在给定四色源内,只用其三种或两个种就能将其外露地域染成不同的颜色,剩余一种或两种,就是内
藏地域应着之(不同的)颜色,且可作为下一个四地域的起染色,而将地图四地域染外露三色延传下去。
据排列乘法公式,从四种元素中取三种,可得4×3×2×1=24种排列,故可判定四地域在四色源内任
取外露三色染是可延传的程式,且染色结果,同样据排列乘法公式可判定,地图四色可染,起码可得
不同版本在24种以上。这就是地图四色染的真相!
“四色猜想的证明只是一个语言表述功夫问题”说得很中肯,人为臆想的点链二色相间多通道的
各种复杂构形染色,让人在所谓玄妙的换色技术中滚爬了近百年,还是找不到出路,可以休也!
四,上世纪问世的考拉兹运算猜想:3x+1回归1成立,a>3,ax+1回归1不可能全部成立,
何谓“考拉兹运算”?作者集网上众家之说,简述为:“任取较大奇数xi乘以a再加1,则恒得偶
数,然后去其偶幂因数”,提取出奇因数为x`i+1`,如果x`i+1`=1,就叫考拉兹运算一步归1。否则,就重
复前述“…”步骤,再提取出奇因数为x`i+2`,如果x`i+2`=1,就叫考拉兹运算二步归1,否则,仍重复前
述“…”步骤,提取出奇因数为x`i+3`,…,这样的运算可能是无穷尽的,如是这样,就叫考拉兹运算
发散。否则,有限步骤后必能得x`i+j`=1,就叫考拉兹运算辗转收敛归1。
现在诸家之研究,都没有从axi+1=2yi_(a)这一方程入门,对它所具有的全方位谱性质加以研究。
其实,以奇数a∈3、5、7、…作谱号,各谱xi依1、3、5、7、…作序数,则得诸axi+1=2yi_(a)的无
限解,构成诸等差2a偶数谱,共模为2yi=2×{xi+[(a-2)xi+1]/2} _(b),其全部等差2a偶数列的解,
也与第1象限内整点一一对应。各谱有“偶幂”生成的共同规律:以“2、2^k、2、4”为模段,诸谱
上皆以4个偶数依次含“2、2^k、2、4”幂因数为节,轮番逐次向前发展;诸模段界内的“2^k”恒表
示偶数含偶幂的次数在3次以上,表示它只分布8、16、32、64、…这样的“偶幂”因数,而使诸含
2^k因数这样的偶数,在谱中成等距分布。据此,就使得诸谱上“相邻4个偶数的偶幂因数平均值”,
皆可以计算为“2+2^k+2+4≥4。如此,诸等差2a偶数谱就有共性为:其2yi=2×{xi+[(a-2)xi+1]/2}
实表2yi=4^k时,它就是各谱上考拉兹运算天然一步归1的偶数解。除此以外,就只能有:当考拉兹
运算运以a=3作运算时,上升倍数平均为=3、下降倍数平均为≮4,故运算不可能发散总能辗转收敛
归1;而当以a=5、7、9、…作运算时,上升倍数平均为=5、7、9、…,下降倍数仍平均恒为≮4,不
能相适应为≮6、8、10、…,故运算就有可能出现发散(包括个别运算坠落为“循环”),而不能全部
收敛,从而归1。
概言之,考拉兹运算只能说是属于概率定理的一个初等应用,并无高深数论内涵可述。
    本网文完,如有错误,请网友们坦诚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沟道效应 于 2018-1-29 00:08 编辑

读者认为有错吗?
发表于 2018-1-2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了哥猜部分,有些意思,好好的整理,借鉴,有望抓到问题的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本论坛最有成就的筛法顶尖高手lusishun网友,也很困惑——“倍数含量重叠规律”
跑那里去了?啊!这就是“ivP首奇数_ivPc”定义更上层楼的谱法之妙处。
发表于 2018-1-3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谈怪论!“据五形相生相克就决定了地图上无五地域全邻,而只能有四地域全邻。”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把完全不相干的事硬往一块拉。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无非就是揭露了泊来品二色相间染点染色法,是一个玄论,就成了“奇谈怪论”吗?我的证明是
通过《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7期发布的,有不同看法,可以要求他们撒消我发布的论文麻,何
必发恨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何况,只要地图上有四地域全邻现象存在,二色相间就行不通,还谈什么点染色构形?
发表于 2018-2-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8-1-31 03:17
看来,本论坛最有成就的筛法顶尖高手lusishun网友,也很困惑——“倍数含量重叠规律”
跑那里去了?啊!这 ...

》》。也很困惑

有什么困惑,您就提出,咱们共同讨论解决 ,

您要看,“倍数含量重叠规律”
跑那里去了

可搜索:倍数含量筛法,就直接看。若困难的话,看本刊的,哥猜,孪猜(鲁思顺)的普及版,解释的比较浅显。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小于√2N 的K个前生质数ivP构造的K项ivP首奇数_ivPc”这一谱法定义,就把
“倍数含量重叠规律”当垃圾处理了,代替它的是ivPcL,它是恒定的递缩联分数列函数:1vPL=1/3、
2vPL=1/5(1-1/3)、3vPL=1/7(1-1/3)(1-1/5)、…、kvPL=1/kvP ×(1-1/3)(1-1/5)…(1-1/`k-1vP`)。
有了谱,这样筛那样筛,还有加强筛,就全都成了过时代的笨办法。
发表于 2018-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沟道效应 发表于 2018-2-2 09:58
有了“小于√2N 的K个前生质数ivP构造的K项ivP首奇数_ivPc”这一谱法定义,就把
“倍数含量重叠规律”当 ...

》》》“倍数含量重叠规律”当垃圾处理了

哈哈,利用倍数含量重叠规律,也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我是设不得当垃圾出理的。
也可能你有你的理解,但用倍数含量重叠规律,也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您是无法推翻的。

具体的你是否真正的用您的理论解决了这两大猜想,还有待社会慢慢认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慢慢讨论就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3 03:48 , Processed in 0.1266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