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文章:许宝騄先生家世及轶闻
原创 陈大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19-09-09
编 者
2010年是许宝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举行了隆重纪念活动,陈大岳教授曾撰写题为《许宝騄先生家世及轶闻》的纪念文章。今天,许宝騄先生铜像正式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落成,在此分享陈大岳院长纪念文章全文,以缅怀许宝騄先生。
许宝騄先生(1910-1970)是我国概率统计事业的奠基人,与华罗庚、陈省身同龄,早期经历也很近似,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然而许先生体弱多病、英年早逝,除了四十余篇已发表的论文、三部专著和少量手稿,几乎没有留下其他遗物。去年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为给许先生塑像,所能收集到的照片,只有区区五六张。世人对其学术成就了解不多,对其个人情况所知更少。多数回忆文章只谈他聪明过人,学问精深,诲人不倦,其他方面就语焉不详了。“对于无缘亲聆他教诲的同学们,许先生基本上是一位传说中的英雄,多少有些神秘的”。然而细读他同龄人的叙述,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位卓越的学术大师的多姿多彩的鲜活形象。“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对于他的学术是有很大影响的。从他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许先生的学术成就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许宝騄
许先生祖籍浙江杭州。杭州许氏源出富阳沈氏,居杭始于明代,清代家族鼎盛。自第十世起以“学乃身之宝,儒以道得民”一联十字取名排辈。高祖许学范,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其子乃济、乃普、乃钊为进士,另四子为举人,故有“七子登科”之誉。乃普之子许彭寿(即许寿身)及其堂弟许庚身也是进士。许宝騄先生的曾祖许乃恩系“七子登科”中最小一位,道光癸卯举人,官山东知县。祖父许祐身,同治十二年举人,历任工部右侍郎、屯田司主事、都水司員外郎、御史、山東道监察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江苏揚州府知府等职;父许引之,字汲侯,自清末至民国北洋政府期间历任中级官员,至两浙盐运使。
许宝騄先生排行第七,有两兄四姐。长兄许宝驹(1899-1960),字昂若,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党代表、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特派员、浙江省政府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1941年,与屈武、王昆仑等组建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坚持抗战、反对分裂。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次兄许宝騤(1909-2001),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广州北京多所大学任教,是“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发起人之一。1945年任《正报》主笔,参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地下组织,并在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1951年任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副秘书长。历任民革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团结报》总编辑、社长等职;是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许先生的亲属中,堂兄许宝蘅(1875-1961)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晚辈中有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原名许儒鸿,1926-1992),其作品《胡雪岩》、《红顶商人》等在大陆风行一时。“七子登科”的同时还有“五凤齐飞入翰林”。许祐身的姐姐嫁给了礼部尚书廖寿桓,妹妹许禧身则嫁给晚清末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通过联姻,许家亲戚中还有多位社会名流,其中就包括清朝大学者俞樾(1821-1907)。
许先生的祖母是俞樾的二女儿俞绣孙,其诗词遗稿《慧福楼幸草》因被俞樾编入《春在堂全书》而传世。许先生的姑姑许之雯,聪颖异常,“幼读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未半即会吟咏。所吟诗句,工整之中,有秀逸之气。” 其诗集由俞樾选刊,名为《缃芸馆诗钞》。另一位姑姑许之仙则嫁到俞家,为俞樾的孙媳妇、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母亲。1917年许先生的大姐许宝驯嫁给俞平伯(1900-1990)。因此可以说杭州横河桥许家与浙江德清俞家世代通婚,是典型的江南士大夫家族之间的特殊关系。许先生年轻时多与俞平伯游,俞平伯先生的《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一文说到,“(平伯)于二十年代,有《古槐书屋詞》,许宝騄写刻本。《望江南》三章,其第三記食品。今之影印本,乃其姊宝驯摹写,有一字之异,今录新本卷一之文。”
许先生喜爱昆曲,到了“逢会必唱”的地步,“年青时还粉墨登场过呢”。老舍先生在其《滇行短记》中写道:“宝騄先生是统计学家,年轻,瘦瘦的,聪明绝顶。我最不会算术,而他成天的画方程式。他在英国留学毕业后,即留校教书,我想,他的方程式必定画得不错!假若他除了统计学,别无所知,我只好闭口无言,全没办法。可是,他还会唱三百多出昆曲。在昆曲上,他是罗莘田先生与钱晋华女士的‘老师’。罗先生学昆曲,是要看看制曲与配乐的关系,属于那声的字容或有一定的谱法,虽腔调万变,而不难找出个作谱的原则。钱女士学昆曲,因为她是个音乐家。我本来学过几句昆曲,到这里也想再学一点。可是,不知怎的一天一天的度过去,天天说拍曲,天天一拍也未拍,只好与许先生约定:到抗战胜利后,一同回北平去学,不但学,而且要彩唱!” 许先生的昆曲爱好应源于其深厚国学底蕴,就读清华大学期间,与其兄许宝驹、许宝骙、大姐许宝驯、四姐许宝騋都参加了其姐夫俞平伯组织的谷音社,“研习昆曲,同人会唱,宝騄与焉。宝騄品娴音律,辨音极准,每听一曲,不数遍即能写出其工尺谱,试之不爽。能操二胡,时复一弄,用以自娱”,由此可以想象他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学者。他还擅长桥牌,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但“经常感到生活中的广泛爱好与献身科学之间的矛盾。”
许先生幼时体质虚弱,对他后来事业生活都很有影响。在清华念书时体重不足40公斤,1933年大学毕业,参加赴英庚款留学考试被录取,却因体重不足而落选。1948年夏曾因胃溃疡和肺结核而住院治疗,其严重程度足以令他至少病休一年,但1949年初解放军进城时就已出院。1952年再度住院;1955年他讲“概率论”课,只讲了三次,身体就不行了,只得由赵仲哲代上。赵是许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此以后,许先生未能到教室上课,改为在家里开设讨论班,“他大部份的时间是在床上过的,念书和写作时,面前放一硬纸板,背靠着软的靠垫,在床上工作;吃饭和参加讨论班时,下来坐在沙发上。”1957年因肺结核恶化,“在离北京大学很近的黑山扈疗养院住了几个月”。1963年,X光检查发现他肺上有空洞,并且他带的菌具有抗药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生的体育锻炼都应通过劳卫制才算达标,他曾自嘲说自己也通过了劳卫制,“因为我有痨病(肺结核)、胃病和痔疮。”“许先生身高1米76,但体重只有70斤”,腿很细,“最后两年,双腿肌肉萎缩,瘫卧在床,犹复孜孜不息。自言身虽残废,脑尚健好,生命力还很旺盛,尽能生活工作下去。”
许宝騄先生和他指导的“统计组”师生合影
许宝騄先生终生未婚。其中原委,已不可细考。据其兄许宝骙称,“宝騄幼年时,父亲曾为作主与南方老亲某氏女订有婚约。其后父亲去世,举家北迁,宝騄稍长,乃坚决要求退婚。母亲强之不听,无可奈何,只得勉为提出解决。” 另据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先生回忆,润民先生有一姑父名叫郭则澐,是清朝翰林,曾在北洋政府徐世昌处任秘书长。郭有一女儿,与许先生年龄相仿。按中国旧的传统来说,许先生比这位郭女士长一辈。虽然辈份不合,但郭则澐与许先生父亲在北洋政府时期是同事,郭认为作为儿女之事也是合适的。据推算,1936年许先生留英以前,两人已有往来,但相处的时间并不长。郭则澐去世后,其子反对这桩婚姻,旧社会由男的当家,长兄如父, 这样许先生的婚事就告吹了。1947年许先生从美国回来,曾经订婚。著名统计学家奈曼(Jerzy Neyman,1894-1981; 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协会院士)在其回忆录里也说许宝騄回国与恋爱有关。“据润民先生回忆,许先生给俞平伯先生的信中提到他采取的策略是‘以退为进’,现在已搞不清楚以退为进的具体含义。但这四个字是很合乎许先生的性格和他的用语特征的。” “讵料不久发现身染肺疾,乃复废约。此后终身未娶。”
许先生1945年赴美访问之前,与长兄宝驹一夜倾谈之后,深受宝驹的影响,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宝騄的两位兄长宝驹、宝骙都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许宝騄先生在美国为该组织联系海外华裔进步学者而积极活动,曾介绍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同志参加组织。1947年许先生谢绝美国同事的挽留,回到国内,“希望成为他祖国即将诞生的新社会的一个成员。”“在1948年辽沈战役后,许先生已确信‘国民党败局已定’,并对当年北大、清华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十分同情。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许先生委托江泽培致电国外友人,称“解放以后感觉幸福”(Am happy after liberation)。
在西南联合大学和访问美国期间,许先生以其高超的学术造诣深深影响了周围一批学生,包括钟开莱(Kai Lai Chung, 1917─2009)、王寿仁、徐利治,安德森(T.W. Anderson,斯坦福大学统计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莱曼(E.L .Lehmann, 1917-2009, 加州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奥肯(I.Okin)等。他们的学生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影响广泛,他们后来都在不同场合撰文表达对许先生的感激之情,尤其是许先生与钟开莱的师生之谊,堪称典范。钟开莱于六十年代以后长期任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著有十余部专著,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概率学家之一。一些概率学家(如笔者的导师)虽不出其门下却深受其影响,尊他为“学术教父”。钟恃才自傲,入其法眼者,寥寥无几。他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后转学到了数学系。据徐利治先生讲,当年西南联大学生转系非常普遍而自由,学不下去的学生要转系,学的不过瘾的学生也要转系。在数学系,钟开莱师从华罗庚先生研究数论。钟与华都颇为自负,华罗庚出的论文题目钟觉得不满意,钟就自己找题做。钟毕业之际得到许先生的赏识,留校成为北京大学的助教。当时西南联大合署办学,三校互通有无,亲密无间,但教员学生还都分属于各校的。许钟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还讨论过Keynes著作的翻译问题。看来他俩对Keynes的概率论基本思想都是比较赞赏的。”1945年两人先后到了美国的不同地方,从此天各一方,大概没再见过面,但还通信讨论数学问题。也许因为两人都籍隶历史名城杭州,“都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深的爱好和素养”,“都能写出典雅的中文文章和英文文章,”“他俩之具有高水准的东西方复合型文化的教养与素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两人间师生友谊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2]钟开莱后来一直以许先生的学生自居,并尽其所能宣传许先生的成就。“许先生对相互独立随机变量早有深刻研究,在1947年独立于格涅坚科对于行内独立的随机变量阵列,在加项一致可忽略的条件下,给出了行和弱收敛于给定的无穷可分分布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在方法上很有特色。”可能是因为晚于格涅坚科的缘故,许先生的结果未曾发表。1968年钟开莱翻译格涅坚科和柯尔莫果洛夫合著的《独立随机变量和的极限分布》一书,将许先生的手稿作为英译本的附录公开发表。1979年钟开莱与两位美国统计学家在统计学的顶级杂志Annals of Statistics上发表纪念许先生的文章,并从多元统计、统计推断和概率论三个方面全面系统阐述许先生的成就。钟开莱还在统计学家江泽培和郑清水的协助下,编辑英文版的《许宝騄选集》,把许先生在解放后所写的全部中文论文译成英文,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4级数学专业学生毕业时与老师合影
一排右四为许宝騄
可能是因为单身的缘故,许先生一日三餐多采取包伙的方式。西南联大期间,“与罗常培、郑天挺、袁家骅诸先生游,合伙包饭,仅餍粗粝。偶思‘打牙祭’,欲烹调而苦无锅釜,乃以洗面盆盛鸡豚煮食之,谓之‘吃脸盆’。”“其时宝騄生活艰苦,营养不足,体力日渐削弱”,“1943年-1944年许先生给老师奈曼(Neyman)的信中曾提到过挨饿之事。”据说他每次唱完昆曲,便去小饭馆用膳。在解放前后他包伙的小饭馆名叫“菜根香”。后来身体每况愈下,“每天主食只吃2两或3两,靠一磅半牛奶维持所需的营养。”
许先生平时穿什么衣服?这是我们塑造铜像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最后决定让铜像配上中式对襟衫。“从风度和气质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但他又是同时代人中间较早较多接触西方文化的,“非常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流”。他11岁开始学英文,高中时学过法语,大学毕业后曾担任来北京大学访问的哈佛教授Osgood的助教。留英四年使“他习惯在下午一点喝一点牛奶红茶”。从照片上我们看到许先生穿西服、穿衬衫,“在昆明时期,他喜欢穿一件风雨衣出外散步。”1948年8月他在给美国同事Herbert Robbins的信中曾写道:“请把您读过而又不准备收藏的任何杂志(如《生活》),还有纽约时报的某些合订本,用最便宜的方式邮寄给我。”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他对西方文化也同样很有兴趣。
许宝騄先生和他指导的“排队论组”师生合影
1970年12月18日许先生孤独地病逝于北京大学佟府他的住所,“一只断去‘Parker’牌号的旧金笔弃置在床头小几,数页写著未竞的残稿散落在地”。其时正值“文革”中间,他的同事们大多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叫鲤鱼洲的地方从事农业劳动,无人认真料理后事。有人提出许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于是在八宝山举行了简朴的悼念仪式,华罗庚赶来送老友最后一程。俞平伯先生曾撰联纪念:早岁识奇才,讲舍殷勤共昕夕;暮年空怅望,云山迢递又人天。
作者注:许宝騄先生葬于北京万安公墓,在李大钊墓旁不远处。
原文刋登于《数学文化》第二卷第一期 pp3-8,2011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