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热力学现象的描述中,体系各组成质点的位置和速度已失去直接经验的意义。热力学的对象是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热力学状态用压强、体积等宏观变量定义,则显得自然,变量间的关系也变得简单。热力学状态的这种描述,原则上只对所谓的平衡态有效。热力学关心的是建立宏观可观察量间的必要关系而不问任何详细解释,是一种唯象的理论。统计力学根据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相互作用,研究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统计规律,即解释热力学。统计力学的成功,以吉布斯的平衡统计系综理论为标志。Domb 曾评论,吉布斯从玻尔兹曼的概念出发所构建的统计力学一般理论,“已被看作是 20 世纪里该领域中一切工作的基础。因而,将他看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伟大先驱是恰当的。”[1] 宏观物体的“力学状态”是其 N 个组成粒子的坐标和动量:(q^N,p^N),即微观组态或构象态,是 6N-维相空间中的一点。在吉布斯的系综理论里的统计力学状态是什么?是支在这 6N-维相空间上的一个分布 P(q^N,p^N)。宏观体系的哈密顿量 H(q^N,p^N) 可以凭借力学得到,吉布斯理论给出如何由 H 确定统计力学状态即分布 P 以及如何再由 P 计算热力学量的规则,并且导出热力学关系。这里的统计力学状态显然是由经验延伸出的观念,并非直接来自经验[2]。
微观粒子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这是微观粒子量子行为的基本属性之一。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粒子和“纯”波动。简单而言,物质的粒子性由能量 E 和动量 p 刻画,波的特征则由频率 ν 和波长 λ 表达。黑体辐射中光的波动性即光波的频率 ν 和波长 λ 通过普朗克常数 h 与光粒子即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联系在一起:E = hν ,p = h/λ 。爱因斯坦用光子的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他说过,“我们面对着新的一类困难。我们有两个矛盾的现实图象,二者之一都不能单独完全解释光现象,但二者一起可以。”
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德布罗意认为,既然在 X 射线的情形下既有波又有粒子,人们必须把这种二象性推广到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他也注意到,量子现象中的量子数这样的东西,在力学中很少见,而在波动现象和所有涉及波动的问题中却经常出现。1923 年秋,德布罗意在他提交给巴黎科学院的三篇短文中提出假说,声称所有物质都拥有类波动属性。他认为玻尔原子定态是 n 个结点的驻波,像光波引导光子一样,物质相位波引导粒子运动。量子力学发展走了两条路:爱因斯坦强调波粒二象性,而玻尔强调能级的分立和跃迁。海森堡不欣赏波的图象,走玻尔路线关注离散性。德布罗意显示了通过驻波条件可得到量子条件,给予波动力学希望。就在海森堡等完成矩阵力学的几个月后,薛定谔则得到貌似连续的波动力学,且稍后不久即证明了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等价性。
[1] Domb C. 热力学与平衡统计力学,见《20世纪物理学(第1卷)》(Brown L, Pippard B, Pais A 主编),科学出版社,2014. p.442—492
[2] 郑伟谋. 物理,2018,47(10):617
[3] Wien W. Eine neue Beziehung der Strahlung schwarzer Korper zum zweiten Hauptsatz der Warmetheorie.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r Akademie,1983. p.55—56
[4] Dyson F. Birds and Frogs,Notices of the AMS,2009,56:2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