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物理世界好奇,为了个他们一个关于世界运行的简单而不失准确的解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尔切克写下了《万物原理:关于客观世界的 10 个答案》(Fundamentals: Ten Keys to Reality)一书,从十条宽泛的原理来说明物理学家究竟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许多关于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所以在这十条原理中,也有一项是如何看待我们不了解的东西。特别是关于时间反演、暗物质和暗能量。
T 对称性似乎是基本定律的一个确切特征,我不知道对它问“为什么?”能不能得到什么有效的信息。它似乎是定律的一种简洁的性质,虽然有些奇特。T对称性可能就是那个位于底线的答案。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这么认为。
为什么?第二步:神圣原则
1964 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詹姆斯·克罗宁(James Cronin)、瓦尔·菲奇(Val Fitch)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在 Κ 介子[3]的衰变中发现了一个微小、模糊的效应,它违反了T 对称性。既然T对称性已经不再是完全正确的命题,那它就无法作为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了。显然,有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大自然如此接近地符合 T 对称性,却又不完全相符呢?后续的研究表明,这个问题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效的信息。
1973 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理论性突破。这一突破建立在量子场论以及关于力的核心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还不够稳固)的强大框架之上。我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个框架是非常严格的——你无法在不破坏其一致性的情况下轻易地改变它。没人知道如何在不违反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局域性的神圣原则[4]的前提下改变它的结构。但是你可以往里增加一些内容。小林和益川发现,通过在已知的夸克和轻子的基础上再加入第三代夸克和轻子[5],就有可能引入一种违反 T 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并产生克罗宁和菲奇观察到的效应。只有两代的夸克和轻子是不够的。
瓦尔·菲奇是早期 T 对称性破缺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是个挺有幽默感的聪明人。他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主任,当时我也是那里的教授,那还是在我研究生涯早期的时候。我在把有关轴子和暗物质的新想法告诉他时[8],自然而然地提到了 T 对称性破缺,就好像那是一个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事实一般。毕竟,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它就已经被学界广泛接受了。在我们交谈中的某一时刻,他和蔼地笑了笑并对我说道:“昨天的轰动事件就是今天的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