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3|回复: 0

张奠宙:对中国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奠宙:对中国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代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22-02-24 15:08

2011 年 5 月 4 日对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关于如何评价当今中国数学教育,将中国数学教育特色概括为课堂导入、尝试与探究、师班互动、数学思想方法、变式练习等 5 个方面;如何认识凯洛夫(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和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数学教育思想。


图 1 张奠宙

01  中国教育

中国数学教育有哪些是重要的?20 世纪数学史发展得很好,21 世纪的今天如何看待自己的数学史,中国人要有自信,可以向任何国家学习。

中国教育方面现在好像都是外国的,似乎看不到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提到中国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家比较多,如孔子;近代的教育家有蔡元培、梁漱溟等,都是学校校长;建国后中国现代没有教育家。但中国人不能轻视自己,从古到今,特别是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数学教育一定有自己的好的东西,有自己良好的传统,可解放后就不行了,自己的东西不重视了。改革开放向国际拿来东西,但自己没有了。有些东西应当立起来,西方有自己的理论,中国也应该有强于西方,不同于西方的理论。

西方主要讲建构主义理论,而中国的课堂讲究创设情境,这是西方没有的。有人批判中国的教育不以人为本,课堂满堂灌,似乎是自己骂自己,但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把几千年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学完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中国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点

第一点要讲的是导入,中国的课堂讲究导入,西方则把认识论当成教学论。导入和创设情境是有区别的,不可能在每堂课都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不能天天搞,而导入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比如说耍猴的在开场前要开锣,敲锣和耍猴没关系,只是在创设情境。而假如一个老师教正弦定理时拿尺子测量三角形的边长,然后得出等式是成立的。这样则不对,因为正弦定理不是量出来的,不能搞情境。在三角形内部作一个高,左边角的正弦是这条高比斜边,右边角的正弦也是这条高比另一条斜边,这条高是中间变量,把等式联系起来。正弦定理的思想方法是同一条高的两种不同表示。就像我们两个人不认识,但都认识代老师,通过代老师我们俩就认识了,这样跟同学们讲,就很容易理解了。平面几何有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平面几何是定性的,引入三角的好处就是把平面几何定量了。


图 2

导入是从苏联的凯洛夫开始的,到赫尔巴特的“五段论”,导入的价值和实行的办法是要思考的问题。导入强于创设情境,导入作为艺术在中国已经成形了,导入的价值,实行方法应该立起来,每节课都要导入。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讲的是尝试与探究。尝试是每天都可以做的,错了也没关系,尝试能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尝试是天天用的,可以有错的结果。探究是属于尝试的一部分,是要有正确结果的。

第三点是合作学习。美国的课堂学习是分小组学习,分小组讨论后一个人说结果,但小组讨论效果不好。而中国是师班互动,不分小组学习。师班互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是一大创造。举个例子: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学者要求到最普通的农村小学听课,课堂是讲正方形的特征,讨论什么是正方形。上课后,教师问学生:“什么是正方形?”学生回答:“方方正正就是正方形。”教师又问:“什么是方方正正?”学生回答:“四边相等。”教师在黑板画出菱形,问学生:“这个图形是否是正方形?”学生说:“不是,因为它不正。”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矩形,学生回答:“不正确,因为这个图形不方。”……这样诸多回答。教师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的结论都写在黑板上,回答不正确的不写,最后加以补充总结,抽象出正方形的定义,写在黑板上。这样一节课,通过师班互动就将正方形的性质全部呈现在黑板上,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学生很容易记住。这在中国人看来十分普通的一堂课,令美国学者十分感动。咱们东方不分组,学生较多,老师也照顾不过来。我曾经到美国的课堂听课,是分小组讨论学习。讲的是多边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在练习本上画心形,课堂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所以说,我们中国的课堂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图 3

第四点要讲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西方人不搞这个。华罗庚先生提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徐利治先生也写了《数学方法论选讲》(可以在历史文章中搜索查阅),思想方法的总结是我们的又一个特色,应在《课标》里强调。未知数相当于不认识,拉一个关系就认识了,相当于等式。

第五点是熟能生巧。变式练习是中国的主要特色,包括问题变式、概念变式等。香港很多博士论文做变式练习,研究华罗庚的思想就是熟能生巧的表现,他说:“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书里面隐藏的东西太多。我们看书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结论与结果,写作的艰辛过程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要挖掘,去了解和探索它的过程,再提炼它的精髓。练的目的是要把背后的东西搞清楚,这就是“熟”,把重点的、好的东西总结出来就是“巧”。有些问题深入地挖掘一下,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西方心理学解决不了我提出的这些问题,他们做的实验都是在小学中,只能解决一些小学生的问题,到初高中就不一定适用了。美国的小布什专门建立数学委员会,重视数学教育,中国就没有,中国开设的学科太多,国家标准不单提学科,只是总的框架,虚的。单单重视数学教育,语文怎么办?历史怎么办?少数民族的东西应该在教科书中增加部分少数民族特色的东西,新疆的一位老师对我说:在教科书中加入一个帐篷能怎样呢?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现在也用帐篷。蒙古包就是圆柱加圆锥。教科书的编写应该照顾少数民族的学生,每本教材里必须有少数民族的东西。用农村语言体现数学文化,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就是我们中国的特色,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五四”运动以后,提出应该以科学救国,但抛弃了中国传统。拿外国的理论来批判中国的传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教育,其实“五四”运动只是批判,并没有继承外国就比较注重自己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把传统的和现代的能融合在一起。美国就比较注重文化的多元化,能吸收外来东西也不放弃自己的传统。德国的山区、平原等多种地域的特征都反映在他们的论文中。

数学史方面,未来的中国公民应该知道数学文明最早不是在中国出现,最早是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最早提出位置记数,负数的引入和算法体系等。要知道中国的数学史,对现代数学知识的融入也要重视起来。

02 教育家凯洛夫


图 4 教育家凯洛夫

有人说,凯洛夫的教育理论有很多人在批判,虽然当时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我最喜欢凯洛夫了,凯洛夫的东西是客观真理。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实用主义教育在战争年代比较实用,因为战争时期时局动荡,社会就是学校,在实践中学习,但在和平年代不行,还是凯洛夫和赫尔巴特(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传统教育思想更适用于中国现代的教育。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很多职业不允许创新,没有基础怎么创新?比如说护士不能随便创新,弄不好会死人的;交通警察必须遵照交通规则指挥交通。创新是在熟悉这个职业之后,有一定的经验才可能有所创新,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供后人学习借鉴。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理解了就是创新,不理解还让他们创新什么?

我们家装修的时候铺电路,我和那个小伙子聊天,我问他是什么学历,他答说是小学四年级,我说电路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小伙子说是在实践中学到的,小伙子说数学知识最重要,其实实践中需要很多数学知识。比如说看指针表的时候必须通过一定的换算才能看懂,这就用到最基本的数学常识。我们的应试教育批判的太多,建设的太少。应试教育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所致。

03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图 5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要想了解弗赖登塔尔的观点就得读原著。关于弗赖登塔尔,我想说他的理论,一个是再创造,另一个是数学化。就这两个名字、两个词,大家像灌机油一样到处抹,我觉得弗赖登塔尔绝不是这么简单。我刚才说的思辨与程序性数学的区别,他也有很多好的案例,比如说我引用的“冰冷的美丽”,也是我从他的书中摘出的一句话,大家也都在说“火热的思考,冰冷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彩的话,这是弗赖登塔尔的话。我也常引用他的“巨人的手”这样的案例,我觉得“巨人的手”这个案例非常深刻地体现了弗赖登塔尔的思想。他并不是光说空话,现在我们很多教育家空话连篇,具体案例没有。他的具体案例不是小孩子玩游戏那种东西,他有深刻的内涵在里头。《数学教育再探》里面,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增加了大家所了解的弗赖登塔尔思想的精髓。因为现在讲创新,所以再创造就被大家所认识,其实再创造对我们数学是很关键的。我们不能重复前人的道路,应该更有效地把前人失败的东西去掉,把更加有效的东西进行理解。现在有文章讲,是不是要重走科学家当年发掘的道路,这个行不行呢,这个不行。重走这个道路,你变成科学家去摸索,那不行,在这个重走里面你给我加一个限制词,怎么一个重走法,再创造怎么一个“再”法,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弄清楚的,笼统地说,再创造重走有什么,我听见这种话是有点骗人的,话说得很漂亮,现在教育文章看起来要不就看不懂,要么就是漂亮话漂亮得不得了,什么以人为本、绿色的、什么生命之树,都讲这种东西。生命之树怎么生命化,数学学不好不及格怎么生命化,这些方面都没有,所以我觉得教育不能光说漂亮话。弗赖登塔尔不是说这种漂亮话的人,他是很实实在在地寻找一些规律。

04 函数概念的演变

初等和高等这两个观点,现在偏向就是说高等是现代的、正确的,而初等那个是粗糙的、不正确的,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函数的本源还是在变化,还是在变,我觉得初等这个是本源函数里对应是看不见的,在普通的生活中,你看不见对应,看得见的是变化,你看见变化互相有这个关系。说一个老总上班看一个报表,这个报表就是一个函数,看看报表中我们定的价格合适不合适,产量高了还是低了,价格是销量的函数,销量大了,价格还可以提高。他是看这个变量,没有看哪一个集合,哪一个和哪一个对应,他看哪一个发生变化,今天销量太低了,那是不是价格要调整,要下调,他就看这两个变化,所以我觉得初中的是本质的。对应是我们的一种数学的表述,可以有多种表述。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说,函数是描写变化的,但是它是形而上学的,就是飞矢不动,一个时刻只在一个地方,这个时刻只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动,它只是形而上学地描述了一种对应关系,它的变化、它的动态没有描写出来。

那么到微积分的时候就把这个动态给描写出来了,就是不光在这一点对应了什么,还有它的周围、它的邻域里面对应着什么,光一点画不出切线出来,讲速度一点画不出切线来,是飞矢不动的,旁边两点一弄,就有速度出来了,所以一旦有微积分出来之后,函数就活了,从初等阶段到高等的对应阶段到微积分的局部和整体的处理关系,这样 3 层就把函数的本质揭露出来了。过去在中学里面函数只有对应,现在看来只有对应不能描述函数。描述变化就必须加入局部,我们现在讲邻域,ε-δ 邻域,就是说旁边也有点,没有旁边的东西,函数还是不清楚的,它还是固定的一个点,所以像这种东西说的人比较少,函数概念本身的发展想作为一篇论文的话,我希望用一下美国的 David Tall 的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就是《数学高级思维》。他就认为函数是一个高级思维的对象,他有很多例子判断是不是函数,这里都是研究小学生的,小学生的思维过程,专门研究高级思维过程,这里面是以函数作为基本代表的。APOS 理论也是以函数作为代表的,有很多教育理论来研究函数的著作,这方面除了函数本身概念发展之外,怎么教函数,怎么理解函数,现在需要更多的研究,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有什么特点应该加以注意,像 APOS 理论这样的说法对于函数教学还不够,函数教学还应该有一些像微积分加入以后对函数更深入的理解,就事论事谈函数的话,得不到太多的结果。


图 6 映射

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5 03:50 , Processed in 0.099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