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8-2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团队介绍
邵晓鹏,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西安市计算成像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先进光电成像与器件实验室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
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新体制光电成像与感知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激光红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光电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兵器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为媒体技术实验室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
国防工业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空间精密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Ultrafast Science 副主编,《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学 精密工程》《光子学报》《应用光学》《光电技术应用》《数据采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邮电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成像研究的人员之一,在新体制光电成像与感知领域攻坚前沿基础研究并促进技术工程应用,率先在国内开展散射成像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 80 余项,获省部级奖励 5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KW 前沿创新、863 专项、GF 预研基金、GF 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 60 余项,年经费保持在 1000 万元以上,获 JD 科技进步奖、GF 科学技术进步奖、航天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倡导举办 4 届全国“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提高了计算成像在光学领域的影响力。带领团队成员研制了广域相机、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红外导引头、偏振相机、激光陀螺仪光损耗测试仪、辐射计量辐射光源稳定功率系统等,成果和样机用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促进了新体制成像技术的装备应用。
刘飞,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成像研究所主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菁英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光学成像交叉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市计算成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先进光电成像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美国光学学会(OPTICA)西电分会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光电信息控制与安全技术GF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Journal of Nanophotonics 期刊副主编,Cells 期刊 Computational imaging for Biophotonics and Biomedicine 主题 Guest Editor,OPTICA Travel Lecture(全球巡讲讲师);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子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JOSA A 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自 2012 年开始进行计算偏振成像技术的研究,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等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年均到款经费超过 300 万元,并在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累计引用超过 700 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产学研转化 2 项。受邀参加首届 JKW“四季青”青年论坛、CVPR 等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进行成果汇报,并连续获得最受欢迎报告奖、最佳论文奖西安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韩平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偏振成像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内的多项项目,主持项目经费超 200 万。在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完成产学研转化一项。发表教改论文 2 篇,主持包括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在内的多项教改项目。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第一完成人)、西安市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多项荣誉。
李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Optica Member。
主要从事偏振三维成像、高精度偏振信息解译,以及超分辨率成像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委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在 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7 项,并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担任 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 等期刊审稿人。
卫毅,博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高精度水下偏振成像,水下三维成像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 SCI 论文 7 篇,EI 论文 8 篇,合作申请发明专利 5 项。2021 年获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三等奖和 “计算光学成像”创新挑战赛二等奖;2020 年获西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分别于 2020 年和 2018 年获第四届与第三届全国偏振与椭偏测量研讨会最佳学生报告奖;2018 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委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4 项。
杨奎,博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偏振成像、深度学习、水下清晰化增强与重建。在 Optics Letters、Applied Optics、Acta Physica Sinca、IONS、FIO 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数篇,发明专利两项。在硕博期间,主要完成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蔡玉栋,博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于偏振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已发表 SCI 论文一篇(第一作者);已参会并投稿国内会议 3 项(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 3 项;参与完成偏振 3D 人脸成像创新技术合作项目,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曾有 2 次国家级,1 次省部级机器人大赛参赛经历,并获有国家一等奖。
孙少杰,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水下偏振成像技术研究。在 Acta Physica Sinica、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期刊发表论文两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硕士期间,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19-2021 连续两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021 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 年获 2022 届陕西省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参考论文
[1] Han P, Cai Y, Liu F, et al. Computational polarization 3D: New solution for monocular shape recovery in natural conditions[J].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2022, 151: 106925.
[2] Liu F, Zhang S, Han P, et al. Depolarization index from Mueller matrix descatters imaging in turbid water[J].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22, 20(2): 022601.
[3] Li X, Liu F, Han P, et al. Near-infrared monocular 3D computational polarization imaging of surfaces exhibiting nonuniform reflectance[J]. Optics Express, 2021, 29(10): 15616-15630.
[4] Yi Wei, Pingli Han, Fei Liu, Jinpeng Liu, Xiaopeng Shao. Polarization descattering imaging: a solution for nonuniform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arget surface[J].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21, 19(11): 111101.
[5] Fei L, Shao-Jie S, Ping-Li H, et al. Clear underwater vision in non-uniform scattering field by low-rank-and-sparse-decomposition-based polarization imaging[J]. ACTA PHYSICA SINICA, 2021, 70(16).
[6] Wei Y, Han P, Liu F, et al. Enhancement of underwater vision by fully exploiting the polariz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Stokes vector[J]. Optics Express, 2021, 29(14): 22275-22287.
[7] Xuan L, Fei L Xiao-Peng S. Research progress on polarization 3D imaging technology[J].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21, 40(2): 248.
[8] Liu F, Li X, Han P, et al. Advanced Visualization Polarimetric Imaging: Removal of Water Spray Effect Utilizing Circular Polarization[J]. Applied Sciences, 2021, 11(7): 2996.
[9] Yu-Dong C, Ping-Li H, Fei L, et al. Polarization-based extracting diffuse reflection from light-field of object surface[J]. ACTA PHYSICA SINICA, 2020, 69(23).
[10] Han P, Liu F, Wei Y, et al. Optical correlation assists to enhance underwater polarization imaging performance [J].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2020, 134: 106256.
[11] Liu F, Wei Y, Han P, et al. Polarization-based exploration for clear underwater vision in natural illumination[J]. Optics express, 2019, 27(3): 3629-3641.
[12] Liu F, Han P, Wei Y, et al. Deeply seeing through highly turbid water by active polarization imaging[J]. Optics letters, 2018, 43(20): 4903-4906.
[13] Wei Y, Liu F, Yang K, et al. Passive underwater polarization imaging detection method in neritic area[J]. ACTA PHYSICA SINICA, 2018, 67(18): 184202.
[14] Han P L, Liu F, Zhang G,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method of underwater polarization imaging [J]. ACTA PHYSICA SINICA, 2018, 67(5): 05420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激光杂志社”,编辑:张新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