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5|回复: 0

我与数学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7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与数学文化

作者 : 戴晓雪

在我的眼中,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习题上那些没有感情的数字符号,更是一段历史文化。我们有时也会好奇,这些课本上的数学公式从何而来?那些伟大的数学家有时如何发现数学的奥秘的?

为了让我们了解数学文化,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基本不等式的历史。



老师先让我们看了张图(见图 2.1-3),这是 2002 年第 24 届国际数学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这风车的形状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接着,老师讲述了这“风车”图的由来,公元 3 世纪,中国数学家赵爽“负薪余日,聊观《周髀》”,他在给《周髀算经》“勾股网方图”作注时,给出这“风车图”并写道:“以图考之,倍弦实,满外大方,而多黄实。黄实之多,即勾股差实,以差实减之,开其余,地外大方。大方之面,即勾股并也。”数学老师就围绕着这段古文,将赵爽的语言符号化。如下图所示



老师让我们让我们行走在不断变化的数学文化中,在无形中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次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我对数学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起初,我觉得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也从来不会去思考一个个公理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呢,我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在上课之前,老师总是会要求我们预习,这时候我就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书上那本不起眼的一角,却成了让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所以说,只有从文化出发,我们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接触了数学文化若干次之后,我感觉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段段故事。在这一段段故事中,我们不但要去学习知识,更要去学习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是一门知识、语言、自然与社会联系的工具,又是思想方法和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的集合体。就比如说,当我在做题时,我总会去硬套公式,导致我每次都被框在这个公式的形式上,不会去利用它。但是如果我了解了这段数学文化,就会理解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去思考如何应用。这无疑在解题方面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通过对数学文化学习,能够让我们去主动思考,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进而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我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7 20:43 , Processed in 0.0903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