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9-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多重涌现与强涌现
从对称性破缺产生多样性的要素或主体,到要素或主体之间进行自组织,产生自组织临界和混沌边缘,如果整个系统是一个多层级系统,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原有观察尺度之外全新的系统属性或系统层级,这种现象即被称为涌现(emergence)。
典型涌现是多重涌现或强涌现,因此只有在这两种涌现中,我们才会从新的尺度观察到全新的现象,以及不同层级交互反馈的因果作用。例如心智的诞生不会被还原为无数大规模粒子之间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涌现分类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对称性破缺和自组织也能包括在这几种涌现中。
此外,从复杂性来看,正如对称性一样,每一类新的复杂系统也会对应一种新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复杂性」这个词的集合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对发现的自然或人工系统,我们都可以去寻求新的复杂性对其刻画,反之,利用已知的对称性和复杂性去创造和生成新的系统,包括各种类型的艺术。下表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复杂性:
6. 控制论与跨媒介艺术:从形式系统破缺到跨系统交互
著名艺术史学和理论家贡布里希(E.H. Gombrich)在《秩序感》中说:不管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还是任何一种工艺,都证明了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
艺术与表达:从形式系统到非形式系统
无论是节奏、韵律,还是对称、比例,都源自现实世界的数学和物理特性。能被形式语言*刻画,并基于种种规则组成或生成的系统,被称为形式系统(Formal system)。例如欧里几得几何。
* 包括字符串、符号或图像等,不像自然语言,形式语言只研究语言的语法而不致力于它的语义。
与之对应的是非形式系统(Informal Systems),它包括自然系统、心智系统等,大多数艺术也是一种非形式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系统正处于形式和非形式系统之间。
埃舍尔:从形式系统到非形式系统,其中渐变的部分即混沌,充满递归和交互
对任何艺术,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表达。不同的表达媒介就是不同的物理形式,其表现能力具备各自的特点和限制。除了媒介形式外,还包含相同媒介下的不同抽象形式。例如以镜头语言为媒介电影,和以文字媒介的小说不同,但这不妨碍二者都能以非线性结构叙事,讲述相同的故事;或者在同种媒介中,例如文字中诗歌和小说,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文学的结构迥然不同。同样故事或内容,在不同的媒介、叙事方式、结构下往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里对媒介形式的表现能力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 如何在有限媒介形式中表达更多内容?
● 如何表达某种媒介形式之外信息?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书中,指出了一种横跨数学、绘画、音乐,甚至人类一切领域的「怪圈」现象:自指(Self-reference),以及更广义的递归(Recursion)。
在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中,如果一个句子直接或间接提及自身,那么就是自指。而如果直接或间接指向自身或其所属的类,那么就是递归。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其生成语法理论中,将递归性视为语言的核心属性,即「有限的手段,无限的使用」。由于存在物之间句具有一个包含等级序列(例如,无机物、有机物、动物、人…),因此递归的运用赋予了人类语言生成各种意义不同的、结构更复杂、形态丰富多样的句法的能力,从而得以表达人类心智所能存在最复杂、最细微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自然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表达能力,以至于「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就是因为递归和自指机制的存在。这也使得语言本身能够兼容多种模态的表达,例如,诗歌能以通感形式以一种感官表达另一种感官的感受。
除语言媒介的诗歌,以及更抽象的音乐外,在现代艺术之前,其它单一媒介,尤其古典艺术和造型艺术,往往诉诸表现自己媒介形式特征的内容和信息。但同样的,就如埃舍尔一样,若对自指和递归的运用,都实现表现媒介系统之外,或者试指涉系统之外其它媒介系统的效果。
然而要实际完成、而非在观测主体感觉或想象中完成,还需要另一种描述自然界的统一语言以及相应的「语法」——这就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诞生。
控制论与跨媒介艺术
在控制论中,不论是人、动物或机械都只是信息论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我向机器发出命令时,这和我向人发出命令并无本质不同。——维纳《历史上的控制论》
通过信息论和控制论,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本身可与作为跨越诸多系统统一而抽象的语言,即无论是系统状态存储,还是因果作用传递,都可以通过信息处理完成。这就为跨媒介艺术提供了底层基础。
上图是一般控制论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器对系统与环境输入输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多系统之间信息、包括符号与语义层次的递归调用和循环反馈。即控制系统本身就是递归在物理世界的实例。而由于物理世界的环境都是开放环境,因此在跨媒介装置艺术中,就可能出现超出原有系统的「失控」状态。联系前面内容可以看到,其实这和高能粒子在随机噪声扰动下自发对称性破缺本质并无不同。
米歇尔·佩桑 (Michel Paysant) :非物质书法:花束,大多数装置艺术,通过信息控制系统实现结果失控
7. 图灵机与生成式艺术:AI、演化艺术与人工生命
图灵机与人工智能
既然信息可以作为所有系统运作和描述系统的统一语言,那么对信息进行抽象处理就和自然系统信息过程并无差异。这样,对所有物质过程,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发明的图灵机就能构成了一类对任何信息和计算过程的通用模拟器(当然,这不可避免伴随着信息损失,例如在图灵机读取纸带信息时产生的物理作用)。
https://mp.weixin.qq.com/s/-k36JrGYzA3GEJTIpmsQtQ
以图灵机为概念原型,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设计并制造出了电子计算机,并能在其中对各种自然世界的信息,包括基于不同感官和物理模态的信息,例如视觉、音频、语义等进行处理;同时,根据可计算理论,人脑在计算能力也等价于一个图灵机。这就意味着,人类能够获得一个智能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将所有媒介信息统一到纯粹数字媒介进行处理。
图灵机:机械判定过程的具现化,可以作为信息通用处理装置
跨媒介艺术仅仅是基于信息传送指令,使得诸多媒介和主体系统协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下一步,就是艺术家利用或创造一个系统、利用系统本身进行艺术创作。这其中数字媒介是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数字担当了所谓元媒介的作用(原子→比特)。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字艺术都跨媒介或跨系统,例如录像或摄像这些仅仅以记录物理世界信息为主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将数字媒介作为映射工具,而非基于其本身的创造工具。
生成式艺术、演化艺术与人工生命
最典型基于数字媒介的艺术是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生成式艺术的最典型定义来自纽约大学教授菲利普·加兰特(Philip Galanter):
Generative art refers to any art practice where the artist uses a system, such as a set of natural language rules, a computer program, a machine, or other procedural invention, which is set into motion with some degree of autonomy contributing to or resulting in a completed work of art.—— Philip Galanter”
可见,与使用物理媒介或自然语言创作艺术不同,生成式艺术使用代码语言和自动算法进行作品创作,因此代码和算法与最终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横跨了两种媒介或系统。由于生成式艺术往往从一系列的算法、计算机程序、自然语言规则甚至最开始数学方程出发,因此典型生成式艺术可以归结为形式系统生成非形式系统的过程,例如,混沌/分形/L系统/生成语法/规则系统/元胞自动机/生命游戏/反应-扩散系统等等。当然,如果去除自动运行代码和算法这个限制,那么基于规则产生的艺术可视作是生成艺术,例如前面所说古典艺术对视觉或其它对称性、对图案纹理和重复的使用、或使用数学和几何作图编排和弦等等。
在广义的生成式艺术中,有一大类基于模拟人脑、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可以被称为人工智能艺术。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 RNN/LTSM/GAN/Diffusion…,或者亿级参数大模型(Text-to-image/多模态…)生成和创造的艺术。
此外,当生成式艺术和人工智能艺术分别从数学算法和大脑神经网络汲取灵感,并作为创作方法大放异彩时,另大一类受到自然启发算法的演化艺术(Evolutionary Art)也在悄然发展。在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的复杂主义背景下,演化艺术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肖像学,通过调节参数、选取适应度函数,研究基因型-表型映射,广泛利用集群系统、蚁群算法、遗传算法、遗传编程、自组织与涌现等方法,通过一套创造系统创造出了各种媲美自然系统具有高有效熵复杂度的艺术。
因此可以说,狭义的生成式艺术,或者基于神经网络的AI艺术是两种在规则和非规则端系统特化算法的广义生成艺术,而演化艺术则处于规则与非规则之间。如前所述,这里是具有最高复杂度的系统,因此就可能诞生具高度智能的自主主体或者集群智能体,并借由这种艺术家之外的主体进行创作。这就是人工生命艺术或者机器人艺术。一个典型的演化艺术过程如下:
演化艺术:通过调节初始参数和适应度函数,从而塑造最终表现型的效果
演化艺术:米格尔·舍瓦利耶(Miguel Chevalier):EXTRA-NATURAL 2021
人工生命:Karolina Sobecka and Jim George 《Sniff》, 2009
数字生态系统:Joan Soler-Adillon 《Digital Babylon》, 2005
在此,我们可以复杂系统为线索将几种艺术总结下:
● 生成式艺术:使用代码语言或自动算法进行作品创作
● AI 艺术:创作者通过使用多种媒介和算法创造一个自治智能主体
● 演化艺术 &AL& 机器人艺术:创造者创造一个能创造艺术的智能主体
8. 复杂艺术:生物、生态、加密及其它
可以看到,基于图灵机和人工智能系统,生成式艺术使艺术创作的理念和方法发生深刻转变:
1. 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人,而可能是算法、机器(创作者对称性破缺)
2. 过程可控性:创造过程不再人为可控,而引入了实时性、互动性、自主性、演化性等特征;
3. 结果预期性:由于引入了随机性和以上互动性等方法,结果几乎完全不可预期,是涌现的。
更进一步,在演化艺术视角下,自主智能体和人机协同创造也将令人们重新审视艺术和创造过程本身。
当代艺术本身就成为一种多体协同交互、共生演化的过程。例如从创作主体上,除了人和自主机器,还包括现有的生物、自然和地球生态其它主体(例如黏菌);从协作空间、规模和方式上,还包括人类作为创作者之间更大交互协同过程,例如基于合约系统的加密艺术、连接虚拟和物理空间的游戏艺术、以及种种设计共创的行为艺术等。
● 生物艺术:以其它自然现存生物为媒介和素材进行创作
● 生态艺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媒介进行创作
● 加密艺术:基于区块链合约系统调用诸多用户主体和数字对象进行创作
● 游戏艺术:基于规则,在一定时空范围以包括人在内诸多主体协同创造涌现新的秩序
下面举了一些这类艺术的典型例子:
罗伯特·史密森,破碎的圆/螺旋山(1971,位于荷兰埃门),环境艺术 / 生态艺术 / 大地艺术,多重系统与与涌现
劳伦特·米尼奥诺 与 克里斯塔·佐梅雷尔,《昆虫人》2019,互动装置,以生命系统本身作为材料进行更大互相系统的创作
PaK:The Merge,加密艺术,通过智能合约调动不同主体购买的多主体行为艺术,最终涌现出不可预期的确定结果
尾声:复杂艺术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从复杂视角看待当代艺术,不仅艺术是一种涌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也是意识和艺术共同涌现完成的。艺术从古典式的静观、模仿现代的表现、交互,其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系统的对称性破缺、自组织和涌现等过程。复杂科学和艺术结合,使得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还原论的影响,能够拥抱更多混沌和不确定性。
在 2017 年出版的《Art in the Age of Emergence》一书中,认为涌现所描述的复杂系统形式特征,及考虑涌现和意识关系,既基于科学研究,又为精神性提供了空间,可以特别适合理解艺术创造的过程,从而填补了后现代下对艺术理解的空白。
在 2008 年《The Art of Artificial Evolution: A Handbook on Evolutionary Art and Music》中,也提出复杂主义(Complexism)可以作为演化艺术的一种新的实践纲领。
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基于复杂科学和艺术在理念和实践结合的尝试是否能为促进对艺术的全新和发展,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可能,以及正在发生和探索的这些新方向。在诸多艺术领域,正在发生的这些转变和探索,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最后让我们以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话来作为本篇结尾:
The love of complexity with reductionism makes science;
The love of complexity without reductionism makes art.
—— E.O. Wilson
参考资料
[1]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Charles Percy Snow,1959
[2] 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John Brockman,1995
[3]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Arthur Danto,1985
[4] Theogony, Hesiod (8th–7th century BC)
[5] 《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P37-38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