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冯·魏茨泽克(Carl von Weizsacker)提出了对核异构体的公认解释。冯·魏茨泽克意识到,所有的核子都有自旋(这里的自旋专指角动量),质子和中子在轨道上的不同排列可以产生不同的轨道旋转状态。如果原子核激发态与基态具有非常不同的自旋,以及十分接近的跃迁能量,将导致电磁跃迁被延迟,相应地,激发态的半衰期也可能被延长,形成自旋异构体(spin isomer)。
后来,物理学家意识到原子核可以不是球形的,由此发展了描述具有轴向对称性的原子核形状变化理论。1955 年,K 量子数的概念以及 K-禁戒跃迁理论被提出。K 代表总角动量在原子核对称轴上的投影。K 不是一个绝对的守恒量,因此在核衰变过程中,K-禁戒跃迁(forbidden transitions)只是被抑制,而不是严格禁止。因此,不光角动量的大小,角动量矢量的方向也很重要,由此定义了 K 异构体(K isomer)。事实上,在 K 量子数被提出之前,实验上就分别在 1950 年和 1951 年观测到了 K 异构体(锇-190 和铪-180 )。K 异构体理论的发展,正是基于对实验观测的异构体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旋转特性进行分析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