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里隐含着伪科学或赝科学(pseudo-science)的定义:逻辑不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为伪科学。你可以证伪“单身汉们是否都 happy ”,但你无法证伪“单身汉们是否都 married ”这一语义命题。以上是在讲一个好的理论“大道至简”的道理。这里的“简”是指推论逻辑的“简”,这里的“大”是指可预言的结果尽可能多,从而使理论有更多被证伪的机会。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可证伪性是奥卡姆剃刀效应的逻辑基础。
显然,“平面纺锤形”理论(b)可以用来解释 A、B、C、D 的经验事实,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做各种实验去证伪理论(b):当大部分实验都在平面纺锤形区内,理论(b)就是对的;一旦发现了区域外事件 E ,则理论(b)就被证伪了,随后我们必须用“三个三角形”构成新的理论(c),它当然包含 E ;然而当域外事件 F 出现,理论(c)也被证伪了,然后我们建立理论(d),以此推演,最后我们得到最简单的理论——“圆形”理论(e):它只有一个参数——半径 R ,只需改变 R ,就能包含所有事件。
Mazin 还探讨了为什么不提供任何理论解释的实验文章很难通过“高档次”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这一关。事实上,提供了理论解释的文章虽说有第一性原理计算支持,然而因其使用的大量可调参数,实际上并不支持任何东西。笔者认为,实验物理学家看到的“理论”预言有可能只是某种“有效近似理论”的结果。不过,近似成立的条件有时十分苛刻,不满足这个条件时实验证实理论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