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2|回复: 0

多位 CUSPEA 学者痛别李政道:他得诺奖时是中国人,此后改变了我们和时代的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位 CUSPEA 学者痛别李政道:他得诺奖时是中国人,此后改变了我们和时代的命运

今天,我们沉痛哀悼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李政道(Tsung-Dao Lee)教授。美国当地时间 8 月 4 日凌晨 2 时 33 分,李政道先生于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 97 岁。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后世留下了多方面的丰厚精神遗产,我们永远怀念和感激他!

1957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的科学工作见于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他是物理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1979 年,李政道教授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回国讲学,促成“少年班”,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推动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并推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等等,此外更是创建出影响深远的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项目),对中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用赤子之心与独到深邃的智慧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四十多年来,近千名 CUSPEA 学者中诞生了十多位多国科学院院士,如文小刚、汤超、王中林、谢心澄、彭练矛等,以及数百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金融家,他们在多个领域成为行业翘楚和公众名人,创造了一段披荆斩棘的史诗传奇。

受 CUSPEA 项目启发, 1981 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吴瑞(Ray Wu)教授致信李政道,表示想把 CUSPEA 方法推广到生物学科。李政道表示支持并把这一打算转达给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由此促成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 CUSBEA 。该项目历时 8 年,帮助了 422 位学子,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后来成长为国际知名生物学家,包括多位美国和中国的院士,如王晓东、骆利群、袁钧瑛、林海帆、施扬、王小凡等等。

李政道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辞世,是人类文明事业的损失!

对李先生的离世,海内外众多学者第一时间向《返朴》表达了对他的哀悼和纪念。我们在此刊发大家的悼文悼词,以共同表达我们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敬意。由于来信众多,我们将按 CUSPEA 学者和其他各界学者分两篇推送。受时间和篇幅所限,恕我们不能把收到的所有师长和朋友的悼词一一尽录,但会尽可能补充在留言区,也欢迎其他读者朋友自行发布于此。

李政道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智慧、他的贡献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功绩彪炳史册。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他所愿,薪火相传!

——《返朴》编辑部痛悼

撰文 | 楼宇庆、文小刚、王中林、董洁林、石康杰、葛惟昆、赵平、卢昌海

楼宇庆:李政道以中国人身份获诺奖,他一生是个传奇

惊闻李政道先生 2024 年 8 月 4 日凌晨(美国旧金山时间)于家中去世,深感悲恸和意外。

因为近来我正与李先生方面通信,而且就在前一天还有信息从李先生那里传递过来,当时我还特意询问了李先生的身体近况。李先生辞世真是太意外了!这竟然是最后的通讯!

我小时候就从父辈的谈论中听到李政道先生的大名。1970 年代初基辛格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李政道先生开始有机会回国,来过我家几次,我才第一次见到李先生。记得一次有李政道、叶铭汉、陆祖荫、林宗棠、楼格(我父亲),他们老朋友、老同学相见,自然讲上海话,讨论的是建加速器的事情。也提到未能见到束星北老先生之事。许多年之后,我也为李政道先生未能与他感恩至深的叶企孙老先生再度见面而深感遗憾,因为叶企孙老先生那时还健在,而且就住在我们中关园一公寓西边的楼里。我也曾随父亲拜访过叶老先生几次。

后来我在北方交通大学争取到名额,参加了李政道教授发起主持的 1980 年第一届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中美物理联合考试申请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 CUSPEA)的选拔,1981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学习天体物理。CUSPEA 项目前后十年,共选拔 910 多人赴美国学习深造。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和机遇。这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重要的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具有史诗般的传奇色彩。我们感恩李政道教授,感受到他在中美物理学界的巨大影响力,敬佩他把握时机的战略眼光和具体执行完成使命的坚韧。
我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讲述李政道教授的传奇。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

第一,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 1957 年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那时,瑞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他们俩加入美国籍是 1960 年代的事。多年来,“美籍华人”的用语并不错但也不完全对,特别是对李、杨获诺奖时的国籍身份形成了难以消除的错误印象。

第二,李政道和杨振宁 1956 年文章的最关键点是:发现到当时为止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是否守恒事实上从未被实验检验过。通过分析,李、杨陈述了检验标准,提供了若干可行的弱相互作用物理实验来具体检验宇称是否守恒。最终只能是实验结果说了算。

所以,说李、杨的文章“提出了”或“预言了”或“证明了”宇称不守恒或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都是误解。可以仔细品味诺奖委员会提供的他们获诺奖的理由:for their penetrat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 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 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第三,在加速器能量远不够高时,许多新的粒子都是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Fermi 教授的研究转向天体物理、宇宙射线和磁流体力学,他与 S. Chandrasekhar 多次合作发表文章。多年后,一次特殊的因缘,我与李先生共进午餐并聆听他的教诲,当时叶铭汉先生亦同桌。李先生说在芝加哥大学时,Fermi 教授指导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正是天体物理方面的,有关白矮星(white dwarf),当时人们无法确定白矮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他说白矮星的 Chandrasekhar 质量极限的解析表达式中有一个 η 比值的平方,η 为白矮星中平均每一个核子所对应的电子数目。若白矮星的组成主体是氢,则 η 值为 1 ;若主体是氦或原子序数更高的元素,则 η 的值为 1/2 ,那么白矮星的 Chandrasekhar 质量极限值就应当除以 4 ,成为 1.44 太阳质量。李先生通过物理分析论证白矮星的氢含量小于千分之几,故白矮星极限质量应为 1.44 太阳质量。文章于 1950 年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上,文末致谢 E. Fermi, S. Chandrasekhar 和 G. Kuiper 。这位 Kuiper 教授来自荷兰,二次大战快结束时曾率人抓捕 Max Planck ,也是太阳系 Kuiper Belt Objects (KBOs)的提出者。李政道博士毕业后,曾在 Yerkes 天文台做博士后。Yerkes 天文台位于 Wisconsin 州南部 Lake Geneva 边上,靠近 Illinois 州。在此期间以及后来去 UC Berkeley 前后,李政道先生发表了有关流体湍流和磁流体湍流的文章。

谨以此文感恩、怀念李政道教授,先生千古!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CUSPEA 80 届学者楼宇庆  二零二四年八月六日

编注:此文鉴于某些原因有少量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的一生会有几个关键的机会点,影响其整个生命轨迹。我这一生有三个机会点。李先生发起推动的 CUSPEA 项目是第二个,对我来说是逆天改命的机会。所以李先生是我的恩人和恩师。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CUSPEA 81 届学者文小刚

惊闻恩师李政道先生不幸去世,万分悲痛。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人生楷模!先生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教育做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贡献。先生为祖国的人才高端人才培养,教育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倡办的 CUSPEA 项目不但培养了 915 位留学美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大批学生出国留学打开了美国大学的大门。非常幸运本人就是 CUSPEA 中的一员。感谢先生给我到西方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现在全职为祖国工作,实现先生科学报国的愿望。终生感激李先生,沉痛悼念李先生。李先生千古!千古的李先生!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CUSPEA 82 届学者王中林

感恩李政道先生,他让我有机会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一路诸多惊喜和猎奇,最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会按照您“薪火相传”的心愿尽力服务社会。您安息。

——CUSPEA 81 届学者董洁林

惊悉李政道先生辞世,我们感到万分悲痛。

李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大师,也是我们这一代以及后来所有物理学工作者的恩师。

我们是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9 级学生,文革以后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石康杰作为李先生主办的第一届 CUSPEA 学生赴美深造,毕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深受李先生的教诲和影响。康杰的导师侯伯宇先生与李先生有许多学术交往。让康杰最为感动的一件事是,他每次寄贺年片,李先生必亲自回复,并亲切地称其为学弟,最后亲笔签名。这样一位大学者的风范,令人无限敬仰。惟昆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听过李先生的授课,后来在黄昆先生直接指导下工作,也深受那一代老物理学家的学养和教养的影响。

李政道先生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和中国现代科学的进步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先生不朽!

——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石康杰(CUSPEA 80 届学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

惊悉李政道先生逝世,震惊悲痛,百感交集。李先生是我们的大恩人,他发起的 CUSPEA 壮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给我们一代学子打开了追求真理、自由、理想和幸福的大门。我有幸考取首届 CUSPEA 到美国留学。当时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从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百废待兴、信息闭锁的国度,在不到一天之内降落在美利坚的土地。在那一刻,我仿佛开始了我新的生命。从那以后的岁月里,我多次见过李先生,在纽约、纽黑文、北京,每次和先生谈话都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我曾于 2012 年给李先生写邮件,建议召开庆祝 CUSPEA 30 周年研讨会,收到先生的回复。后来我还收到先生亲自绘制的新年贺卡。李先生是罕见的天才,他聪明绝顶,同时大爱无疆。如今先生的桃李遍天下,他的谆谆教诲让我们终生受益,他的大恩大德让我们永远难忘。李先生不仅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巨擎,他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楷模。先生度过了光彩的一生,他的贡献让全人类共享,这个世界因为先生来过而更加灿烂!先生千古,精神永存!

—— CUSPEA 80 届学者赵平

2024 年 8 月 5 日于美国加州


李政道先生日前去世,享年 97 岁。吾生也晚,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他已不教课,只听过几次他的讲演,也有过几次听别人讲演时他在座。前者印象最深的片段有两个,一个是讲对称性,讲到自然界里鲜有严格对称性时,他出示了两幅风景,一幅为实景,另一幅系半幅实景跟镜像反射拼合而成,他指着后者说 “if you are looking for scenery like this, you probably should return immediately” (如果你想找这样的风景,恐怕应该立刻打道回府),下面响起一片笑声;另一个是吴健雄先生去世后的纪念讲演,他写下中文的 “想念吴健雄”,并对“想”字作了“说文解字”。后者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某个外系的人来作讲演,他针对对方出示的一条意在显示某种增长的数据曲线上的一个下降区间提出疑问,对方似乎不认为这需要解释,双方争执几句后都有些生气了,他最后说 “come on,this is physics department”——言下之意,在物理系一切应该解释得清清楚楚。

对我个人来说,我曾拿过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是拜他的 Mini-CUSPEA 项目所赐。他并且也是我唯一与之合过影且手头有相片的诺贝尔奖得主(我早年参与过一次丁肇中座谈会后的集体合影, 但从未拿到过相片),在这里贴一下作为纪念(时为 2000 年,博士毕业典礼当日)。

——著名科普作家卢昌海、Mini-CUSPEA 学者



原创 楼宇庆等 返朴 2024 年 08 月 06 日 10:59 法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0 10:19 , Processed in 0.0929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