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6|回复: 0

数学的东方曙光:李善兰与近代科学的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的东方曙光:李善兰与近代科学的融合

原创 白鹤 数学和 AI Teach 2024 年 11 月 17 日 23:58 北京

在清朝的同治年间,一位数学家的笔尖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名字叫做李善兰。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浙江海宁人,以深邃的数学造诣和对近代科学的贡献,成为了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文学世家。从小,李善兰就对数学情有独钟。在他 10 岁那年,他在家塾里偷偷地翻阅了一本古老的数学宝典——《九章算术》。令人惊讶的是,他仅凭书中的注释,就独立解答了书中所有的 426 个实际问题。这次经历,让李善兰对数学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度。



李善兰 15 岁那年,他被一本名为《几何原本》的数学奇书深深吸引,这本书是由利玛窦和徐光启联手翻译的。李善兰不仅完全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还对徐和利未能翻译的更深层次的章节感到遗憾,他常常梦想着有一天能有人将这些内容从海外带回,让他能够一览全貌。

命运的齿轮在咸丰二年转动,李善兰来到了上海,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位英国传教士——伟列亚力和艾约瑟。这两位传教士对李善兰的才华赞不绝口,并邀请他加入墨海书院,共同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墨海书院是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立的,最初是为了传播宗教信仰,但后来逐渐扩展到了西方科技领域的翻译工作。

郭嵩焘在出使英法之前,途径上海,特意参观了墨海书院。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接着,我参观了墨海书院,那里有一位名叫麦都思的西方传教士,自称墨海老人。他的居所前面是礼拜堂,后面则藏书丰富,东西两侧的窗户下各放着一个球体模型,右边是天球仪,左边是地球仪。麦都思先生非常勤奋地写作,他与一位名叫李壬叔(即李善兰)的海盐人共同校对书籍。李壬叔学识渊博,精通勾股定理。”这段历史,不仅是李善兰个人学术追求的缩影,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当李善兰踏入墨海书院的大门,他与伟烈亚力联手,开始了一项宏伟的工程——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翻译成中文,以完成利玛窦和徐光启未竟的事业。这部西方数学的基石之作,在欧洲各国虽有完整译本,但英国的版本却因翻译和校对的疏忽,错误百出。伟烈亚力自己也承认,尽管他生长在西方,但对于这部著作的深奥之处,他也不敢妄自菲薄,只能依样画葫芦,将英文版口译成汉语。而那些翻译中的瑕疵,就全赖李善兰凭借其深厚的数学功底来修正和审定。经过四年的辛勤耕耘,这部《几何原本》的完整译本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光彩,西方近代的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也随着这部全本的译作,首次跨洋过海,传入了中国。

在《几何原本后九卷续译序》中,李善兰深情地提醒后人:“未来的读者们,不要以为这部书的全本传入中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无尽的艰辛和感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李善兰的贡献是巨大的。伟烈亚力也曾谦虚地表示:“剔除冗余,修正错误,反复审查,使书中无懈可击,这大多是李君的功劳,我只是借他的手先完成了这项工作。”他还预言:“将来西方学者若想寻求这部书的善本,应当反过来向中国求取。”这表明他对这部译作的质量非常满意,对李善兰的努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共同完成《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壮举的同时,艾约瑟又向他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邀请他一同翻译英国科学家胡威力的《重学》。于是,李善兰的日程变得异常充实,白天他沉浸在几何学的精确线条中,夜晚则转向力学的深奥原理。这里的“重学”,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力学。尽管李善兰翻译的《重学》只是原作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已经足够详尽地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书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

除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和《重学》之外,李善兰还与伟烈亚力携手翻译了另一部重量级的科学著作——《谈天》。这本书原名《天文学纲要》,出自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之手。《谈天》对太阳系的构造和行星的运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涵盖了万有引力定律、太阳黑子理论、行星摄动理论以及彗星轨道理论等多个方面,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窗户。

李善兰的这些翻译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科学知识库,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努力和成就,无疑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 1868 年,也就是清朝同治七年,李善兰得到了郭嵩焘的推荐,北上京城,担任了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总教习。这个职位,如果放在今天,就相当于一所大学数学系的主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李善兰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第一位数学教授。在天文算学馆,李善兰执教超过十年,培养了上百名学生,直到他因病离世。

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李善兰以其卓越的数学成就而闻名遐迩。他的数学才华深邃,曾自信地宣称自己的造诣不亚于西方学者,甚至在近代也是罕见的。他编辑并出版的《则古昔斋算学》收录了 13 种数学著作,涵盖了他早期对中国传统数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他对“尖锥术”的独立探索。



李善兰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垛积术极限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尖锥术,建立了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以及几个重要积分公式的初步形态。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创造尖锥术时,尚未接触到西方的微积分知识,但他已经展现出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思想。这一点足以证明,即便没有西方的微积分传入,中国数学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独特路径,运用独到的思维方式,达到微积分的境界,从而实现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华丽转变。李善兰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数学自主发展能力的有力证明。

数学和 AI Teac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2 04:12 , Processed in 0.0834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