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回复: 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纪念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去世 6 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纪念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去世 6 周年

原创  读瑞芝 数学史之窗 2025 年 03 月 11 日 05:50 辽宁

今天—— 2025 年 3 月 11 日,是徐利治先生去世 6 周年的日子,让我们重温吉林大学老校长伍卓群教授给《传奇数学家徐利治》一书所作的序言以及作者前言,以纪念和缅怀徐利治先生。





《传奇数学家徐利治》序言

杜瑞芝教授是徐利治老师的学生,学习与工作都十分刻苦、勤奋。她早年曾从事常微分方程的研究,后转向数学史方向,著述颇丰。不久前,她邀我为她主编的纪念徐利治老师的这本书作序。我已年近九旬,但头脑尚清晰,能接受学生所托,深感荣幸。

今年 3 月 11 日,得知徐利治老师仙逝,十分难过和感慨。1950 年我从湖南湘潭的普通农家考入东北工学院学习。1952 年 8 月,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我们全班同学转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刚刚创建的数学系。王湘浩、徐利治和江泽坚是建立数学系的元老。我大部分数学课程都是到东北人民大学以后学到的。在那两年的学习里,给我留下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我永远忘不了授业解惑、谆谆启迪、把我们带入数学园地的老师们——王湘浩、徐利治、江泽坚和王柔怀等。徐利治老师教过我们很多课,其中使我受益最深的是以讲授和训练分析技巧为主旨的《分析方法》课。他的课深入浅出,讲话风趣诙谐又不乏直率,板书清秀整齐,十分吸引人。在我们四年级时,徐利治老师提议组织 10 名优秀的学生成立一个数学研究小组(有相片),我有幸被选中。这个研究小组在几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做一些研究课题。我的科研处女作就是徐利治老师建议选题并指导的,这对我日后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1954 年我和李荣华等人作为吉林大学数学系第一批毕业生留校工作,很快成为数学系的骨干教师。1956 年之后,徐利治老师通过参加国际会议,邀请苏联专家讲学,举办培训班、讨论班等步骤,在吉林大学主持创办了国内早期的计算数学专业,为数学系学科建设做出奠基性的贡献。他于 1980 年调往大连理工大学工作,他不仅开创几个新的学科方向,还创建数学科学研究所,创办《数学研究与评论》杂志,对该校数学系、所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92 年,徐利治老师在大连理工大学主动要求离休。但是他离而不休,开始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徐利治的学术成就涵盖渐近分析、函数逼近、组合分析、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特别在高维渐近积分定理、Gould-Hsu 反演公式与大范围收敛迭代法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认可。他还是我国数学方法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在 1983 年所著的《数学方法论选讲》宣告了中国数学方法论流派的诞生。他长期关心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发表多篇论文,提出对高等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看法及建议。徐利治老师从 1944 年开始发表第一篇论文,到 2018 年交出最后一篇研究论文,历时整整 75 年,发表有影响的论著 260 余种。

徐利治对于我,亦师亦友。他开朗豁达,总是那样兴致勃勃,那样谈笑风生,即使在他 20 年的人生低谷时期也很少见他消极低沉。他去世后,我常常想,有几人能以 75 年的生命献身于科学,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我想,首先是他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对我国数学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徐利治老师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青年一代献身科学的激励。当下有许多孩子的梦想是当明星,多数大学生读书为的是求职,家长也是为子女的所谓前途到处奔走。殊不知我们国家目前最缺乏的是有志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才。如果此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起到点滴作用,那就令人十分欣慰了。

写了一些感想,权当作序。

                               伍卓群

                    2019 年 6 月 16 日于长春



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数学系五四届学生科研小组合影,徐利治住宅前。1954 年 7 月毕业时。前排左起:刘荫南、指导教师徐利治副教授、系主任王湘浩教授、吴智泉。后排左起:欧阳鬯、李岳生、陈文塬、李荣华、伍卓群、成平、任福尧。1997 年时 9 名学生中 8 名是教授,其中后排右 6 人都是博士生导师。

《传奇数学家徐利治》前言

在常人看来,数学家长期与抽象的符号和枯燥的算式打交道,似乎有些刻板,有些神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是怪怪的。其实,他们既是数学王国的主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上个世纪末,当时还在哈尔滨出版社工作的刘培杰老师邀我组织一套传记文学形式的数学家丛书。在当时出书比较困难的情形下,该出版社本着宣传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学的初衷,决定推出这样一套丛书是十分可贵的。《上下求索——徐利治》(2001 ,以下简称《上下求索》)就是该丛书中的一册。

由于我们当时还没有撰写长篇人物传记的经验,所以感到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好在已经有几篇(如隋允康、王青建撰写的两篇)关于徐利治的传略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为了充实内容,我和姜东光老师于 1998 年秋季开始对徐先生进行采访。我们带着简易的录音机,多次来到他在大连市科学家公寓的住宅。徐先生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非常认真地依时间顺序讲述自己的生平。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人物、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都记得非常清楚。第二印象就是他具有史学家的素养,完好而有序地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每次来访他都给我们展示一些。西南联大毕业证书(1944)、清华大学教员身份证(1949)、1957 年省报对他的公开批判,以及华罗庚、陈省身、钟开莱和埃尔特希等著名数学家的来函,与同行的交流,各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学界的评价等宝贵资料,使我们大开眼界。对这些资料,徐先生或要我们拍照,或交给我们拿回去复印。他的讲述,时而兴奋侃侃而谈(比如高尔德来信),时而感慨扼腕长叹(比如丁则良自杀)。而当他讲述自己 20 余年的坎坷经历时,坦诚而宽宏,完全没有悲戚之情,好像在说旁人的故事。事实上,在 20 年的苦难生涯中,他以超常的毅力专注于数学研究,在数学王国中避难。这位乐观、开朗、豁达的数学家,真是一位传奇人物!对他的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徐先生的事迹使我们受到教育和鼓舞。我们把采访的记录和录音等进行梳理,整理成文。形成初稿后又经他审阅,得到认可后才最后定稿。

2019 年 3 月 11 日,99 岁的徐利治先生仙逝。噩耗传来,他各时期的学生、弟子、故交、同事和好友都十分悲痛,大家纷纷以不同的方式缅怀这位把自己一生都献给数学的一代大师。有不少朋友向我询问或索取《上下求索》一书,可是此书当年印数很少,早已难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传奇数学家徐利治》,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书上篇由《上下求索》修订和补充而成。下册是纪念徐利治先生百岁诞辰的论文集,各位作者从不同侧面缅怀了徐先生对我国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徐利治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数学。从 1944 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开始,直至生命已经垂危的 2018 年末,又交给《高等数学研究》最后的研究论文,时间跨度 75 年,发表论著 260 余种。在这 75 年间,他不断克服来自政治上的磨难,生活上的挫折,殚精竭虑,上下求索,徜徉在数学王国里,他的数学人生已成为后辈励志的明镜。

阅读本书,不仅能了解徐利治先生的传奇人生,还可以部分地看到在四分之三世纪内祖国历经的战乱、建设新国家、各种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变化;可以得知解放初期国内院系大调整的一些概况;可以了解我国数学事业的部分发展历程,特别是了解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因此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感谢吉林大学老校长伍卓群先生为本书作序并题词,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给我们以启迪,使读者受益。感谢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刘培杰先生对此书编写和出版的鼎力支持,感谢各位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徐利治先生各时期的学生和弟子、他的故交好友及数学界、数学史界各位同人为本书提供的纪念文章、珍贵资料和图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以此书缅怀徐利治先生。

                               杜瑞芝

                      2019 年 7 月 9 日于大连



徐利治先生最后一篇论文手稿的首页部分

徐利治语录

“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学习任何科学也一样,必须力求透彻理解,才能对知识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数学是美丽的,它永远像童年的弹子球那样吸引我,数学使我快乐,数学使我健康,数学使我长寿。”

数学史之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 00:13 , Processed in 0.085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