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回复: 0

恽之玮:从奥赛满分少年到 MIT 终身教授,一位中国数学家的“黄金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2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恽之玮:从奥赛满分少年到 MIT 终身教授,一位中国数学家的“黄金之路”

原创  数理大师  数理大师  2025 年 07 月 03 日 08:00  上海

2025 年初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办公室里,42 岁的恽之玮教授凝视着白板上蜿蜒的公式曲线。忽然,他拿起红色记号笔在某个群作用方程处画了个醒目的圈——这个瞬间,一个困扰几何表示论多年的难题找到了突破口。而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他的名字正随着“王虹热”被重新提及,成为公众视野中又一颗闪亮的数学明星。



十八岁,这位常州少年以满分成绩摘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创下中国队传奇;如今,他已成为当代数学界最活跃的探索者之一,在表示论、代数几何与数论的交叉地带开疆拓土。从普林斯顿到麻省理工,从拉马努金奖到“科学突破奖”,恽之玮的学术轨迹勾勒出中国“数学黄金一代”的崛起图景。

01  常州走出的解题奇才

1989 年,常州局前街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数学老师何文布置了一道巧算题。当其他孩子还在抓耳挠腮时,7 岁的恽之玮已举手报出答案,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个瞬间点燃了他对数学的终身热情。

“别人都说孩子智商高,其实我看见的是他把单位废弃报表当草稿纸,一年用完厚厚一大捆。”母亲居继芳回忆道。少年恽之玮的生活简单到极致:常年穿校服,身上不带零钱,唯一的开销是购买数学题集。高中时他多次独自乘火车到上海,只为向高校教授请教一道难题的解法。

2000 年 7 月,韩国大田。18 岁的恽之玮作为 “中国一号”选手出战第 41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面对 82 个国家 461 名顶尖高手,他以完美解题拿下满分金牌。载誉归国时,他行李箱里最珍贵的不是奖牌,而是一本德文版《二十面体与五次方程》——那是他在比赛间隙淘到的数学珍宝。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华人教授张伟(右二)与明年即将到任 MIT 的现耶鲁大学华人数学教授恽之玮(左二)共同获得被誉为“科学第一巨奖”的科学突破奖的分项数学新视野奖。图为颁奖现场。(美国《世界日报》摘自 MIT 数学系官网)

02  北大“恽神”的诞生

踏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后,恽之玮创造了令无数学子惊叹的纪录:本科四年 29 门数学专业课,18 门满分,7 门 99 分。拓扑学、抽象代数、实变函数——这些令研究生都望而生畏的课程,他在大一就轻松攻克。

“看数学教材就像读小说一样入迷,”室友如此形容他。当其他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时,恽之玮不用手机、不碰电脑,每天沉浸数学超过 10 小时。熄灯后的宿舍走廊常见他借光读书的身影,大二就参与研究生讨论班,在黑暗中听讲仍能精准捕捉思想火花。

更珍贵的是他与同窗组成的“数学共同体”:与许晨阳、朱歆文、张伟等人自发组织研讨班,啃读《代数几何原理》等英文专著。“有次突然停电,许晨阳在黑暗里继续讲了十几分钟,”恽之玮回忆,“那种纯粹的求知状态,成为我们最珍贵的青春记忆。”这批被称为 “北大黄金一代”的年轻人,日后将在世界数学舞台大放异彩。



03  普林斯顿的淬炼

2004 年 8 月 28 日,就在刘翔雅典夺冠的同一天,恽之玮在上海浦东机场告别父母,飞往数学圣地普林斯顿。这里聚集着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美丽心灵》原型纳什等巨匠,空气中仿佛飘荡着“数学公式”。

最初的学术探索却充满坎坷。“教授完全按兴趣讲课,若研究方向不合拍就极其痛苦,”父亲恽洪庆清晰记得儿子暑假归国时的模样:“白发点点,瘦得像插队回乡时的我。”在普林斯顿的“河流”中挣扎两年后,恽之玮终于迎来转机——在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指导下,他在朗兰兹纲领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什么是朗兰兹纲领?它被誉为“数学界的大一统理论”,试图搭建数论、几何与表示论之间的“翻译桥梁”。恽之玮的博士论文建立了整体斯普林格理论,为这座桥梁增添了新支柱。他与吴宝珠合作的成果更是解决了普林斯顿数学家卡兹的多年猜想,发表在数学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



04  突破边界的双人舞

2015 年 5 月,瑞士伯尔尼玫瑰园。33 岁的恽之玮凝视着满园花朵,脑中却盘旋着 L 函数的几何解释难题。他与北大同窗张伟的合作研究在最后一步陷入僵局。“那时我们像着了魔,非要用一切手段打开这个数学盒子不可。”他回忆道。

转机在一个月后降临。这对搭档创造性地将表示论与数论结合,为 L 函数的部分高阶导数提供新的几何理解——这如同为“数学宇宙中的 DNA ”测序,揭示了更深层的结构规律。2017 年,这项突破性工作为他们赢得 “科学突破奖·新视野奖”,该奖项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由扎克伯格、马云等科技领袖资助。

颁奖典礼上,恽之玮的感言展现了他纯粹的学术信仰:“我觉得自己像生活在童话里,能把热爱的事作为职业,虽不富裕却心灵自由。”



05  数学星空的引路人

如今在 MIT 的课堂上,恽之玮以 “具体案例教学法”著称。讲解抽象群论时,他会突然掏出二十面体模型:“看!它的 60 个旋转对称构成一个群——数学结构只有在作用中才显现意义。”这种教学哲学源于导师麦克弗森的教诲:“要像登山者熟悉岩石般熟悉数学例子,理论大厦永远建立在具体问题之上。”

他的合作者张伟如此评价:“之玮最可贵的是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础构件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在 2020 年再获西蒙斯学者奖——该奖项表彰 “开创研究先河并提携后学”的顶尖学者,全球每年仅 4 位数学家入选。

而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远不止学术。每年回国期间,他必定回到常州母校与学子交流。“不要为竞赛而竞赛,”他告诫年轻人,“要把数学思维变成终身习惯,像跑步锻炼身体那样锻炼思维。”



06  黄金一代的时空对话

2025 年的今天,恽之玮与“北大黄金一代”的故事仍在续写。朱歆文在加州理工推动几何朗兰兹纲领,袁新意在伯克利深耕数论,许晨阳回国领导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他们如同 “学术星链” ,在太平洋两岸形成独特的知识网络。

更年轻的数学力量也在崛起。王虹破解挂谷猜想,马骁攻克希尔伯特第六问题,潘略推进朗兰兹纲领——这些 30 岁上下的学者延续着“黄金一代”的精神谱系。丘成桐的预言正在应验:“2030 年中国数学将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在清华园举行的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丘成桐曾这样阐释数学使命:“真理能帮我们理解宇宙结构与社会规律。”而恽之玮们的工作,恰是在抽象世界中绘制宇宙的深层地图——那些看似无用的公式,终将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绽放光芒。



当王虹在黑板上演算复杂方程,当韦东奕在未名湖畔沉思,当恽之玮在 MIT 办公室勾勒群作用图谱——他们以不同姿态拓展着人类认知的疆域。这位昔日的奥赛少年如今正值学术盛年,继续挑战着几何表示论的未解之谜。在最近给家乡学子的信中,他写下这样的寄语:“愿你们找到人生的奇点,在真理的引力场中画出壮丽轨迹。”这或许正是中国数学黄金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不是孤星闪耀,而是整片星空的交相辉映。


恽之玮:常州走出的青年数学家_江苏省侨联

数理大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12 14:03 , Processed in 0.083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