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回复: 0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刚完,多位诺奖、菲奖得主参与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接踵而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7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刚完,多位诺奖、菲奖得主参与的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接踵而来

原创  科技大满贯  科技大满贯  2025 年 07 月 16 日 08:54  四川

7 月 8 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正式召开,本次庆典是为了庆祝有着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而特别举办的。此次盛典聚集了近 20 位之前的未来科学大奖得主(此前 9 届已诞生了 39 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施一公、许晨阳、李家洋、杨学明、张杰、王小云、彭实戈、周其林、冯小明、陈仙辉、柴继杰、孙斌勇、李文辉和任少卿等。大会分生命科学专场、物理专场、化学专场、数学专场和计算机科学专场五个领域召开了研讨会,每个研讨会分别有 2 个主旨报告,其中生命科学主旨报告人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和西湖大学的管坤良;物理领域主旨报告人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仙辉;化学领域主旨报告人为南开大学的周其林和北京大学的高毅勤;数学领域主旨报告人为北京大学的丁剑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庄梓铨;计算机领域主旨报告人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沈向洋和清华大学的朱军。



除了主旨报告,各领域专场的顶尖学者还进行了对话讨论,讨论的主题均围绕“未来”,包括了人工智能、量子、超导和核聚变等未来科学的焦点。而在当天科学峰会的闭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卢煜明院士(又一荣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还宣布了:今年十月将在香港举办 2025 未来科学大奖周活动,届时预计将有近百位国内外科学家参与,其中包括了 4 位诺贝尔奖得主和 10 多位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参与;另外还有阿贝尔奖、沃尔夫奖、唐奖和 IEEE Awards 等国际奖项的代表参与探讨如何打造成功的科学奖项等。在第二天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的活动中,冯小明和许晨阳作为代表参与了相关活动(科学 Talk Show),其中在活动上,许晨阳教授的一句话还是挺有感触的,他表示: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如果做两个博士后还找不到教职,就去做金融。看来做数学研究在低谷时既需要坚持,有时候还需要一点运气。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活动结束后没两天,7 月 13 日,2025 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2025)又在北京正式开幕了,本次大会将持续到 25 日,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将重点围绕数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丘成桐为大会主席。据了解,参加本次大会的包括了 4 位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Andrei Okounkov 、Caucher Birkar 和 Maryna Viazovska)、3 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和 David Gross)和 2 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和 Robert Endre Tarjan),另外还有多位邵逸夫奖、沃尔夫奖和狄拉克奖得主,80 多位中外院士等。在本次开幕式上,森重文、George Lusztig 、丁肇中、David Jonathan Gross 、朱棣文和 Robert Endre Tarjan 等 6 位科学家在现场接受了 2025 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这一大会的最高荣誉,王贻芳和丘成桐为年近 90 岁的丁肇中颁奖。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同时颁发了前沿科学奖。本次共有 75 项数学领域、16 项物理领域和 27 项信息科学和工程领域,共计 118 篇优秀的基础科学领域论文获奖。其中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内地)贡献了 17 篇杰出论文,包括数学领域 8 项,理论物理领域 1 项、信息科学和工程领域 8 项,从中可以看出国内机构参与贡献了总共获奖成果的约 14.4% ;而数学和信息科学和工程各占了 8 项,也可以看出我国近些年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信息科学和工程领域,占比较高;理论物理仅有 1 项成果入围,也表明该领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明显短板。





丘成桐先生也希望通过前沿科学奖能够助力世界各国科学家了解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认识中国取得的科学成就,推动我国年轻一代不断拓宽视野、树立更高的目标。在大会后期的日程里面还将安排多场学术对话和特色活动,其中将举行包括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三百余场数学领域学术报告,覆盖代数、拓扑、微分几何、组合数学、概率论、统计学、数学物理、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等学科最新发展;也将举办近百场理论物理相关学术报告,覆盖天体物理、宇宙学、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量子引力、弦理论等交流和讨论;还将聚焦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图像处理与信号处理、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综上,也可以看出,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是以丘成桐所从事的数学领域为基础,同时涵盖了数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领域的基础科学盛会,此类大会的召开对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基础研究在中国也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瞄准基础科学前沿,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上内容均取自“未来论坛”、“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等官方信息!

科技大满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1 22:48 , Processed in 0.1013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