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回复: 0

中国队 IMO 重回世界第一,数学大神罗博深的话含金量更高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5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队 IMO 重回世界第一,数学大神罗博深的话含金量更高了

原创 卷卷兔  谷雨星球  2025 年 07 月 22 日 13:31  上海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这两天最让人振奋的消息,莫过于 2025 年第 66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成绩揭晓,中国队总分高达 231 分,打败去年冠军队美国队的 216 分,拿到全球第一!

6 个孩子全员高分拿下个人金牌,其中来自上海中学的邓乐言和巴蜀中学的张恒烨,更是拿到了满分 42 分的佳绩。

有外媒赞叹:「中国队每个学生都完美地解答了 1 到 5 题,太令人惊叹了!」


■ 本届 IMO ,也是分数线历史最高的一次。金牌线 35 分,银牌线 28 分,铜牌线 19 分。

这个结果,放在 AI 早已称霸数学届的当下,也有些新的意味。

继谷歌的 AI 去年曾接近人类金牌得主水平后,今年很多 AI 都宣称「数学远超人类」。

但大模型们参加 IMO 的结果,除了 OpenAI 的实验推理模型拿到 35 分的金牌级成绩,其他 AI 几乎全军覆没,排名第二的 Gemini 也只拿到了13分。

全球网民都激动地站在了一起,仿佛打赢了 AI 这一仗:「看吧,数学领域还是人类更厉害!」



而深入观察这些 IMO 金牌得主的成长轨迹,我还发现一个共同点:

他们不仅拥有过人的数学天赋,还保持着对数学问题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够在复杂难题面前保持专注,乐于深度思考,对困难有着极高的耐受度。

比如满分选手邓乐言,对艰涩难懂的大部头数学著作都乐在其中。而另一位满分孩子张恒烨,曾专门跑到北大蹭韦神的《调和分析》课,还在北大各门数学课中旁听学习。

尤其最初的兴趣启蒙,没人逼迫,全靠热爱。坐得了冷板凳,也在拿到大奖后不骄不躁,更享受思维体操的过程。

而这样的学习路径,恰恰与全球华裔家长眼中的数学传奇大神罗博深教授所说的「AI 智胜之道」不谋而合——

「孩子们需要从大量刷题练计算中解放出来,转向锻炼更活泼的思维」。



在国内外自媒体中,罗教授一直很红。

他拥有加州理工、剑桥、普林斯顿的本硕博学历,目前在全美第一个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理工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

更为人熟知的是,曾 20 多年都没有拿过金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美国国家队,在罗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复活」,连续 4 次获得金牌。

但这已经成为过往。罗教授这两年已经在思考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

「激烈的竞争和内卷思维,也很可能不适应未来的世界,AI 时代的核心是“与人类合作共赢”,需要我们抛弃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思维,否则才真正更容易被淘汰。

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会爆发一场伟大的战争吗?不幸的是,答案是肯定的。我的目标是确保人类获胜。」

如今,罗教授此番观点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 当天直播在工作日的中午,一个多小时的互动非常精彩,很多家长说听完缓解了对未来的焦虑

01  三代人的「奇怪数学之旅」

在大众认知中,一个人如果数学非常厉害,无非是两个原因:基因好,学得好,或者两者有之,罗博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亲 Wei-Yin Loh(罗伟贤)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统计学专业教授,母亲 Theresa Loh(李月娥)曾是新加坡一所高中里的数学老师。

举家搬迁到美国后,母亲放弃了工作,并在家用难度更高的新加坡数学教罗博深兄弟妹三人做题,方法也很「东亚」:先看例题,再做更多习题。

而聪明的罗博深,也用超群的记忆力和丰富的刷题经验,尝到了颇多甜头。


■ 罗博深父亲也是一名数学研究大拿

但大概五年级的时候,罗博深发现这个方法不奏效了,有些题目怎么都解不出来。

父母没有让他刷更多题,而是另辟蹊径,去做一些奇奇怪怪的题目。比如用 6 根火柴棒拼出 4 个三角形。母亲会全程陪伴和他一起讨论,有时候半个小时都没有思路,但比单纯刷题有趣多了。

「这是一种大脑在翻来翻去的感觉,像是做体操」。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罗博深成为了一个「奇怪」的孩子。

他开始做很多难题,故意不背套路,一定要用别人没做过的方法推导出来。也不再追求每天刷完多少道题,而是会说「我今天花了 3 小时锻炼思维」。


■ 罗博深(左一)和弟弟妹妹们

成为了三个孩子的爸爸后,罗博深也将令自己获益匪浅的「玩数学」方法,复制到了自己的小家庭。

从孩子们 5 岁开始,就由罗博深的太太、加州理工大学毕业的 Debbie 负责带孩子们做题,但大家没有按部就班地上课,而是拿来一本《中学数学竞赛》,每天放学后聚在客厅,一起叽叽喳喳地解决一道复杂数学题。

令人十分意外的是,作为奥数教练的罗博深刻意不参与其中,从来不一对一带孩子们学数学。

「我太太没有数学专业背景,不懂竞赛,正好能让孩子们不怕犯错,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也希望如果有一天他们取得了成就,可以归因于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爸爸教了他们什么方法”」。


■ 罗博深孩子们曾经用来练脑子的书

罗博深的二女儿 Vivian 6 岁时,曾拿着一道用方块表示的数字规律题冥思苦想,也不问爸爸,就是以自己的方式不停试错。

其实,罗博深用奥数教练的视角看,这个问题涉及数列规律、乘法、平方和面积知识,但 Vivian 没学过,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直接用数方块的办法,一边数一边把数字写下来。

慢慢得出了答案:1,4,9,16,… ,36,49,64 。

把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再拆开,她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数字都是两个相同的数字相乘,也就是「平方」。

用这样的方法玩大的 Vivian ,对数字非常敏感,也学会了推导,不用死记硬背也能找到答案。

「数学都是有规律的,如果你忘记了一些东西,你还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总是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真是太好了」。


■ 妈妈 Debbie 和小儿子 Vincent ,以及二女儿 Vivian ,也是 Mathcounts 数学竞赛史上第一个取得宾夕法尼亚州冠军的女孩

那么,给还没上小学的孩子做初中竞赛题,会不会太难?是不是需要孩子天赋异禀才能用这个方法呢?

罗博深却说,只要孩子掌握过一点基础的四则运算,我们都可以挑选知识点比较简单的初中竞赛题让他们思考。即便孩子不奔着拿奖的心态打比赛,也建议有所涉猎。

重要的是让大脑习惯于「做体操」。

比如寻找一串数字的规律、摆火柴棍,以及找出简便算法等等都可以。一个 5 岁的孩子,如果能沉下心思考 15 分钟就已经非常好。



如果还想让孩子更加主动地挑战难题,可以让多个同龄孩子一起讨论数学。

因为孩子之间一起学习时,会互相不服气,你争我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会在听别人说话时质疑「他说的是对的吗?」。而倘若只有老师单方面输出,孩子只会照单全收,不敢说,不愿自己思考。

正如现在很多传统的数学训练,先一股脑将所有知识灌给孩子,让孩子背套路、记知识点,再学一些例题,接着大量刷。

问题是,背诵可以在小学阶段做「脚手架」,但根本走不远。因为高年级的数学又难又杂,有些定理还很抽象,而大脑更喜欢记住有逻辑有意义的东西。

孩子需要亲自体验过思考、推导的过程,才能胜任未来的数学学习。



02  传统教育与 AI 的三个错位

过去一年,罗博深一直在亲眼目睹 AI 如何改变了教育,甚至很多学生都将 AI 当成了「贴身助理」,用在写作业、查资料和作弊。

作为 ChatGPT 的深度使用者,他也一直在思考:当它什么都能做出来,比人类还快的时候,我们的数学教育将往何处走?

罗博深曾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分享第一次被 ChatGPT 震惊的瞬间。那是 2023 年的 3 月 14 日,正好是历史上的 Pi Day 。

他向 GPT 4 提出了一个棘手的数学竞赛题:求 899 的质因数分解。

ChatGPT 非常快速且准确地展示了一个做法,十分接近于人脑的巧算答案:899 接近 900 ,而 900 是 30 的平方,所以 899 就是 30 的平方减 1 ,即 30^2-1^2 ,由此可以得到 899=(30+1)×(30-1)=31×29 。

这让罗博深第一次意识到,AI 的数学已经不仅仅是快,而且更灵活,会像人脑一样主动寻找更简单的路径。



如今一年过去了,AI 的运算能力已经有了更大的提升。

罗博深十分感慨,技术已经和传统教育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错位」,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错位一:目标滞后

AI 不费吹灰之力拥有了快和准两大优点,已经在训练思维了,而我们的 K12 教育还在花大量时间让孩子刷题,算得又快又好。

错位二:教育窄化成只剩一条路

AI 时代的原动力是好奇心,然而罗博深在多年的教学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应试打掉了好奇心。

家长催促孩子拼命努力挤进前 10% ,老师在课堂上也只能看到成绩好的学生。以至于原本数学还行的孩子,小学一读完就觉得自己数学太差,失去了兴趣,早早放弃。

学习变成了赢得竞赛的工具,好奇心和乐趣让步于升学,教育窄化成只剩下「进头部名校」这一条路。

「我经常看到高年级的孩子,学知识时不再在乎是否有趣,最关心的反而是“这个知识点会考吗?”」。


■ 罗教授讲台上总是兴奋地与观众分享教育见解与建议

事实上,罗博深觉得「AI 会让教育的路越走越宽」。

过去教育太卷是因为资源不足,老师不够熟练,所以每个学生需要学很多用不到的东西(比如三角函数),才能进入这个稀缺的人才选拔系统。

而 AI 时代,工具和资源都会极大丰富。以前好大学毕业才会有好工作,未来会有上百万个新职业赛道被挖掘出来。

如今不断涌现的 AI 工具,都会变得像现在的 word 、PPT 一样易得好用,甚至可以替你打工,让你变成自己的「总裁」,一个人完成过去需要一整个公司才能做到的事。

但如果早早失去好奇心,就等于在 AI 时代主动放弃了生存权。


■ 有人整理了方便工作的 AI 工具

错位三:对「人」的敌意

教育竞争化的思维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家长和孩子将竞赛路上的一切人类「敌人化」。别人上去了自己就要下来,升学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所有人巴不得身边的人少一点。

但 AI 时代,机器会解决越来越多人的痛点、需求,人类要想继续成为世界的绝对主体,就得放下敌视,互助共赢。

罗博深就在很多场合说过,「我喜欢和人打交道,人多对于世界才是好事」。

如果所有人防着别人,只用 AI 解决友情、爱情等情感需求,那么未来 50 年、100 年,可能所有人都不结婚。从生物角度来说,世界上可能就不会有人了。

如果一旦发生人类与机器的战争,我们还会赢吗?


■ 去年,人形机器人 Ameca 被问到是否会反抗人类创造者时,当即给了记者一个白眼,令人细思极恐

03  用长期主义看未来

这些年,罗博深不断在尝试跳出教育的视角看世界。

他曾经在对冲基金公司工作过,客户把钱给基金公司,要求短期内实现资产增值。然而当我们管理自己的钱,眼光就会更长远一些,会耐心等到 20 年后再看整体收益。

「教育也需要一样的长期主义」。

罗博深判断,目前人类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依然略胜于 AI 一筹。或许 30 年后连这个优势都没有了,但在这一刻还没有来临之前,「我们依然需要确保孩子拥有一个非常活泼的思维」。

他们需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擅长挖掘人的痛点,用头脑和工具提供创新的解决办法,并始终警惕陷于程式化的套路。

这样的大脑,才有能力解决无数没见过的新问题、新情境。



这也是为什么,罗博深曾花了数千小时完成了一件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创立了一个「奇怪」的数学学习平台 LIVE 。

老师是一群高中生。

他们数学成绩在全美排名靠前,天然地更容易被孩子信服。即使再畏惧数学的孩子,也可以在同龄人的激励下迈出「试一试」的第一步。

小老师由专业演员培训过。

解决了「高中生不会讲课」的问题。他们学会了如何调整表情、语音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用担心孩子无聊。

每堂课由两名小老师讲课。

这是平等的对话,会有讨论、质疑、论证,想法对撞之中自然吸引小孩子们的注意力。

学生可以随意发弹幕。

屏幕另一端听课的孩子,可以像在 B 站看视频一样,随时发弹幕加入讨论,回答问题,提出质疑,也不害怕说错。

有人曾对罗博深说,这个想法太疯狂了,肯定实现不了。但从小热爱难题、就喜欢寻找独特解决方案的他,就真的做到了,其中一些功能还是他自己编程的。

这或许就是拥有活泼思维的个体,能不断创新的最佳案例。


■ 小老师们数学很强,上课的氛围很欢乐轻松,对罗教授的课程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罗博深数学」公众号

与罗博深教授聊到最后,他用一个「理想化」的设想,回答了我们对未来的焦虑和疑问:

几十年后的 AI 时代,不再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名校,拥有好工作,成为精英,而是涌现出上百万个新职业、新路径,99% 的人都拥有创造新东西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好。

人与人不再因为内卷拼个你死我活,而是成为紧密盟友,在机器越来越强大的世界,彼此帮助。

人们不再向下一代灌输竞争和利己,而是为他们种下一颗 something bigger than self 的种子,为人类留下延续的「火种」。

或许这时,我们将无需担忧人类的命运。


■ Netflix 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就讨论了一个核心话题:导致自我毁灭的是人类自己的骄傲、内斗和贪婪

谷雨星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8-1 22:48 , Processed in 0.0896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