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美国不久的我,由于在教学中常碰到这类例子,开始寻找“为何是这样?”的答案。我曾经猜测,原因或许是这个有四万五千名学生的大学规模太大,或者是由于基础课大班超过百人的听课学生人数太多,从而使得讲课教授的教学效果不彰。其实不然,十年后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所任教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人文学院,虽然全校只有区区两千多名学生,而且从全国各地考进去的基本上都是高中母校的优秀毕业生,但班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根本没背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而,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中却出了无数个杰出人才,包括了宋美龄、谢冰心、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 Clinton)和玛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鼎鼎大名。又过了十来年,我的教授朋友请我去给他班上的学生讲点“函数迭代”的基本思想,在我准备讲稿时他关照我“讲浅点,讲浅点”。
这就能解释为何我讲授《高等微积分》学年课程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第一题,绝大多数修课的数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做不出来,因为他们在高中没有受过几何证明的洗礼。而这些答不出试卷本科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来的职业是中学数学老师。这道题是关于一个数集的上确界和下确界,该简单数集由所有分数 1/n - 1/m 组成,其中 n 和 m 取所有的自然数。尽管我早已清楚现实的残酷,讲授确界概念时花了远超教学大纲中计划的时间,翻来覆去地举例解释上确界的定义,阐述其意思:它是给定数集的一个上界,且在该数集的所有上界中,它最小,即它是数集的“最小上界”。我也用 ε-语言刻画了上确界:数 s 为数集 A 的上确界,当且仅当 s 大于或等于 A 中的所有数,且对任意正数 ε ,存在 A 中的数 a 使得 a > s - ε。这个不等式给出“比上确界更小的数不是上界”的数学表达。自然,精确理解这些等价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推理的足够武功,而这套武功的最初练武场就是中学平面几何命题证明的课堂——这个练武场在美国的普通高中不知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