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回复: 0

恭喜!中科院今年首篇数学四大,周正一与李驰合作在顶刊《数学新进展》发表重要成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0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恭喜!中科院今年首篇数学四大,周正一与李驰合作在顶刊《数学新进展》发表重要成果

原创  科技大满贯  科技大满贯  2025 年 10 月 09 日 09:00  四川

2025 年 10 月 7 日,中科院系统正式迎来了今年的首篇数学四大文章;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李驰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周正一合作,以“Kahler compactification of  C^n  and Reeb dynamics(C^n 的 Kahler 紧化与 Reeb 动力学)”为题,在数学四大顶刊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摘要为:令 X 为光滑复流形,假设 Y∈X 是一个 Kahler(凯勒)子流形,且 X\Y 与 C^n 双全纯。该研究证明了 (X,Y)  与  (P^n , P^(n-1)) 双全纯;随后研究了 C^n 的某些 Kahler 轨形紧化,并作为应用,进一步证明在 C^3 上,平坦度量是唯一的渐近锥形、Ricci(里奇)平坦 Kahler 度量,且其无穷远处度量锥具有光滑链。作为关键技术工具,该研究利用 S1 等变正辛同调,推导出孤立 Fano(法诺)锥奇点极小偏差的新刻画。



该研究是复几何与辛几何等交叉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在理论创新和技术贡献上均有突破。据了解,该研究最初版本于 2024 年 9 月上传在了预印版平台 arxiv 上,2024 年 11 月《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期刊收到投稿,2025 年 9 月 3 日文章被正式接受,10 月 7 日正式在线发表,还是算挺快的了。



本文的作者之一的李驰,高中毕业于四川的蒲江中学;他 16 岁从高一直升高三并参加高考,2000 年考入了北京大学。他于 2004 年和 2007 年,先后取得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 年博士则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田刚院士。博士毕业后他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讲师,2015 年他加入普渡大学,先后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21 年他又加入了罗格斯大学,任副教授至今。李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复微分几何、复代数几何和几何分析等,他曾多次跟许晨阳和田刚等合作;他在复几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曾获斯隆研究奖,并受邀在 2022 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的代数与复几何及几何分会作了 45 分钟报告。



本文的另外一位作者周正一,他高中毕业于常熟中学,2013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基地班,2018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 Katrin Wehrheim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 年他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晨兴数学中心 & 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至今。周正一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辛拓扑与切触拓扑等,这在国内相对比较小众。值得一提的是,他此前与三位国外合作上传在预印版平台上的关于“无辛填充的紧切触结构无处不在”的文章,曾引起了不少关注,并被知名的《Quanta Magazine》(量子杂志)专门报道过。该研究最新版揭示了高维球面的切触结构,证明了在五维及以上的所有奇数维标准球面上,都存在 tight 但没有辛填充的切触结构;还证明 tight 与可强填充之间存在“最大差距”,能为任何七维或更高维的流形找到既紧又不可填充的切触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是中国科学院系统今年发表的首篇四大文章,也是国内机构今年参与发表的第 8 篇数学四大文章。我记得去年中科院系统无四大文章发表;据了解,除了这篇已在线发表了之外,中科院系统今年另外还有一篇已被其中一本四大顶刊接受,应该很快就会“放”出来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科技大满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0-14 04:13 , Processed in 0.1054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