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回复: 0

读《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原创  祥龙  Shannon  2025 年 11 月 1 日 20:07  湖南



花了 8 天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以前对杨振宁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两件事——拿了诺贝尔奖,82 岁时娶了 28 岁的翁帆。

看了这本书后,对杨先生也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

1. 相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比如邓稼先,奥本海默),杨振宁的一生确实是比较顺利,这既有时代的因素,有运气的因素,有个人天赋的因素,有成长环境的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个人的选择和努力。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在美国留过学的数学家,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华罗庚和陈省身都曾是他的学生,胡适是他的同事、领导,所以杨振宁从小成长在清华园,这样的成长环境已经远超 99% 的同龄人了。

杨振宁在学生时代一路顺风顺水,后来考上了西南联大,他的老师都是朱自清、闻一多、王力、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这样的世界级大师,报考西南联大的时候,他一开始报考的是化学系,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又转到了物理系,后来他在西南联大校园里甚至有了天才的名号,不少人觉得他将来一定大有成就,接着后来他又考取了庚款留美,去了美国留学,导师都是费米、泰勒这些世界顶级物理学家。

在美国留学期间,很多同学非常惊讶于他这样一个从战乱中走出来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不但非常前沿,而且相当的广。拿到博士学位后,芝加哥大学破格聘请他留校任教,在那里待了一年后,他又去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后来成了那里的终身教授),跟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随后,在 1956 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而在 1957 年和李政道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

杨振宁自己也多次在演讲和访谈中提到过,他自己能有这样的成就,有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在年少时就对数学和物理这方面有自己的兴趣、偏好,沿着自己的兴趣、偏好去发展下去,自然而然就会很容易走下去。



2. 杨振宁去了美国之后,曾经想学做物理实验,费米推荐他去了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但是做的并不太成功,他的同学甚至笑话他“哪里炸得乒乓响,哪里就有杨在场”(Where there is a bang, there is Yang)。后来他的导师泰勒劝他放弃实验物理,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他说自己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如释重负。他后来的成就也证明他确实更适合搞理论物理。

3.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做研究期间,曾经有段时间痴迷于一个填字游戏比赛,期望拿到 5 万美元的奖金,甚至有段时间是没日没夜地在图书馆里搞了好几天。直到有天在报纸上看到了汤川秀树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才清醒过来:“杨振宁,你得清醒一下子,你在这里做些什么事情?”。

4. 奥本海默和杨振宁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还曾经帮了他不少忙,比如杨振宁刚去的时候,帮他从访问成员身份改成研究院的雇员,解决了移民局的问题,后来有次杜致礼回台湾后,拿不到美国签证,也是他出面帮忙解决的。

5.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时,有个叫寒春(Joan Hinton)的同学(她还是 AI 教父、图灵奖得主的杰弗里·辛顿的姑妈),曾经参与过曼哈顿计划,后来受到她哥哥的影响,心怀共产主义的理想,来了中国,改行从事农场工作。1949 年她和她哥哥的同学阳早(Erwin Engst)在延安结婚,后来就一直住在中国。她有个儿子叫阳和平,在中国长大的,能说一口地道的中国话,我之前还在抖音上刷到过他的视频。



6. 杨振宁在 1971 第一次回中国时,问邓稼先寒春有没有参与中国的原子弹计划,邓稼先跟上级领导报告后,周总理让他如实告诉杨振宁,邓稼先于是连夜写了封信告诉杨振宁,中国是在完全没有依赖外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工作的,杨振宁当时看了信之后,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可以说,也正是在他的这一次回国,邓稼先才幸免于难。

杨振宁 1971 年回到中国,中国还在“文革”当中,邓稼先这样顶尖的核武专家,虽然受到保护,但是后来“四人帮”也开始迫害到他们头上。杨振宁回到中国后,接待单位问他要见什么人,他就提到了邓稼先,这也使得邓稼先可以说是逃过了一劫。——《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7.
杨去了美国后,在跟杜致礼结婚之前,他老爸还拜托过胡适去关照一下他找女朋友的事情,胡适当时十分风趣地说:“你们这一辈比我们能干多了,哪里用得着我来帮忙!”

8.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曾是他在昆明时教过的学生,那时候也不熟,去了美国后也一直没有再接触过了,直到 1949 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街上的一家中餐厅和同事吃饭时,偶然再次遇见了她,然后后面才有了往来,这也是一种缘分。杨振宁后来没有回芝加哥大学,而是留在普林斯顿大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杜致礼在普林斯顿。

9. 杨振宁的父亲知道他们准备结婚的事之后,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对于杨振宁的婚事提了一些看法,其中一点是当时杜聿明在中国还是阶下囚,应该考虑有什么影响。另外杜致礼出身将门之家,她的几个弟弟当年在昆明上学骑马当街而过给人的表面印象,也使得杨武之担心双方家世生活差距的因素。不过他们依然还是结婚了。

10. 可以说 20 世纪初欧洲的科学技术发展应该是走在美国前头的,至少可以说是不比美国差的。到了二战后,许多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如费米、沃纳·冯·布劳恩,都从欧洲转到了美国,因此近现代的科学发展中心,渐渐地由欧洲转到美国。奥本海默在 20 年代时先后就在剑桥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留学,哥廷根大学是当时理论物理世界领先的大学,他在那里结识的朋友不少都在物理学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有维尔纳·海森堡、帕斯库尔·约当、沃尔夫冈·泡利、保罗·狄拉克、恩里科·费米和爱德华·泰勒,而这些人很多后来都去了美国。

11. “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过程的启示——在解决某些难题时,需要跳出既有的思维模式,避免先入为主,敢于质疑理所当然的假设。

正如第六届罗切斯特会议中的讨论,一些科学家的讨论已经注意到,宇称守恒的成立与否是一个相关的方向。但是为什么这些讨论没有深入下去呢?杨振宁认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对称性,在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物理中极为有用,这种有用的价值,使人们自然地假定这些对称是金科玉律,当然是不可置疑的。另外由于宇称的定律在原子核物理和β衰变上,也一直都应用得很好,因此要提出宇称是不守恒的想法,就马上会碰到互相矛盾抵触的地方。——《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12.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在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论文发表后,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非常热烈的反应,直到 1957 年 1 月,吴健雄率先完成了实验,验证了“在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在她正式公布了结论后,震撼了全世界的物理学界。这个实验确实比较难做,前前后后做了半年多的时间。不过很可惜,后面评选诺贝奖时没有把她算进去。

13. 除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在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还有其他两个突出的科学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14. 从 1955 年开始到 1962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共合写了 32 篇论文,包括 1956 年的那篇《在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论文,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最早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一年杨振宁 35 岁,李政道 31 岁。即便后来他们关系破裂,分道扬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在早年间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典型的 1+1>2 ,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是承认的。所以,二人的决裂还是让人觉得有些遗憾,有人说造成这样的局面跟他们俩这么年轻就获得诺奖也有一定关系。



15. 一直以为杨振宁能活到 100 多岁,身体一定很健康,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杨振宁在 70 多岁的时候,因为心脏血管堵塞还做过手术。

16. 在科研工作这块,杨振宁比较强调品位的重要性。

他说在石溪分校的时候,曾经跟一位只有 15 岁的年轻研究生谈过,后来这位年轻的学生到普林斯顿去了。杨振宁说他对于这一个年轻学生的前途发展不那么乐观,原因是虽然这个研究生很聪明,问他关于量子力学的内容,他都会回答,可是当杨振宁问起这个学生量子力学问题中哪一个他觉得很妙的时候,这个研究生却讲不出来。杨振宁认为尽管这个学生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是他没有发展出一个好的品位,而这种能够判断科学知识的价值的能力,是杨振宁觉得做科学成不成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17. 在关于教育这块,书中提到的杨振宁的几个观点让我很有共鸣。

对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杨振宁有许多不同于寻常的看法。他曾经说,在中国人社会中的教育制度,比较强调会考试的能力。杨振宁以为,一个人太会考试,老是想考试考得好,就会产生一种认为知识都是人家已经做好的,只要等着去学习的观念。有这样思考习惯的人,不利于需要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才,杨振宁也认为,并不是每一个念书念得不错的学生,都可以在研究工作上做出成绩的。他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和老师总是有一个想法,认为如果一个小孩念书念得不错,就让他念研究生,念完研究生,就要得博士学位,假如有大博士学位,大大博士学位还应该继续念下去。杨振宁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他也特别提到,做研究工作到最后必须要做自己所做的东西,不是在那儿跟着别人跑。老跟人跑的研究工作,是不大可能有真正重要的建树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对于做学问,杨振宁不但反对苦读的观念,也不同意许多人热衷于培养神童的想法。杨振宁认为他父亲这种顺其自然发展的作为,使得他受益良多。

杨振宁相信,让一些孩子学习超前太快,很早地送他们到大学里去,会迫使他们面对沉重的压力,形成不健全的性格。他提到有一个叫罗章雄的神童,他父亲曾经来向杨振宁询问升学之道,杨振宁劝他不要急于把儿子送出国读大学,应该让他像平常孩子一样享有童年。杨振宁说他后来听说罗章雄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在草场上踢球,他很高兴。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谈到中国的物理科学教育,杨振宁在 1986 年的演讲中说,中国物理教育中认为物理就只是逻辑,以及觉得物理就是要做许多演算,都是错误的想法。而物理课程中所谓的“四大力学”,也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他特别举出自己在芝加哥大学受到费米和泰勒的启发,认为要特别重视物理的现象以及直觉下意识的推理,才是学习物理重要的方法。他说物理学除了要有基本知识作为骨干,还要有血有肉。有血有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18. 杨振宁当初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学成归国,反而后面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书中提到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新政策,不让拿了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国,于是只好暂时放弃了原来的回国计划。

杨振宁去美国留学本来并没有久留的打算,许多事也都是在做回中国的打算,譬如他和杜致礼刚结婚要买照相机,就会先打听国内有什么底片,买电唱机也要打听中国用的电的规格。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总统下了一个命令,所有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不可以到中国去,加上后来大儿子出生,渐渐不知不觉中就变成预备长期留在美国了。——《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不过我觉得也跟杜致礼的背景可能有关系,毕竟那时候她父亲还是大陆这边的政治犯。

另外在书中还提到他父亲曾经希望他回中国看看,但是他还是一直没有回来,一直到 1971 年才首次回到中国。我觉得如果他那时候回来的话,确实也挺难的,如果回国后再回美国,可能会被美国政府调查(就像钱学森、奥本海默那样,所以他后来也一直避免参与到政治敏感的科研项目中),如果是回国后直接在国内做研究的话,国内肯定没有像在美国那样的条件,而且又拖家带口的。所以,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选择未必有问题,而且后来从 1971 年开始,杨振宁后续也一直在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做贡献,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杨振宁说,他和父母亲在日内瓦见面。父亲在 1960 年和 1962 年的两次见面时,曾经劝他回中国看看,这一方面是中国政府的建议,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杨振宁说,父亲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希望杨振宁回中国看看的愿望,一方面又觉得杨振宁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学术的更上层楼。——《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杨振宁说,1962 年他们住在日内瓦的另外一个公寓。有一天晚上,父亲说起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正说得高兴,母亲打断父亲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父亲听了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门。——《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19. 杨振宁在 2004 年 82 岁时娶了 28 岁的翁帆(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反响,不过到了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并没什么问题。杨和翁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他们自己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心理包袱,而且家人们都表示祝福他们。不过我还是挺佩服他们的勇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惧外界的看法。

这其中想必也有现实的因素,杨振宁自己曾经表示不想在老伴去世后一直过那种“凄凉孤独”的生活,而翁帆之前也经历过一段婚姻,所以二人当时应该是经过了成熟的思考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对于老年丧偶再婚这样的事,杨振宁是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他在与翁帆结婚后曾公开说过,如果没有和翁帆结婚,他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他曾经举出一个例子,那就是杨振宁认为曾经做出十分重要数学工作的 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哈密顿(W. R. Hamilton),哈密顿在太太过世之后,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杨振宁说,他不要过那样的日子。

祥龙  Shanno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1-6 02:07 , Processed in 0.0743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