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mark]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
---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3)
习强
摘要: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等三位科学家,该因他们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及其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此殊荣,但实际隐含了对弦论和大爆炸宇宙论的肯定。对此,我们汉语文化圈有不少同志对英语文化圈的这两项成就持异议,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和交流不好引起的,实际也还存在电子版与印本版的差异和交流不好等因素。这里我们以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电子版 理念 庞加莱猜想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等三位科学家,皆因他们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及其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此殊荣,但实际隐含了对弦论和大爆炸宇宙论的肯定。对此,我们汉语文化圈有不少同志对英语文化圈的这两项成就持异议,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和交流不好引起的,实际也还存在电子版与书纸版的差异和交流不好等因素。这里我们以物质多元一体与理念大道归一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电子版与印本版的整体性和互弥不足
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更有作为的中国。这是科学理念大道归一的精辟引导。
今天的学术、科学传播面对全球化,有人说,印本版已是传统的方法,电子版才是未来的方向。但这是否能解决科技出版国情存在的写书难,出书难,发书更难的格局---国家科技出版社有的出书不卖书呢?或许具有革命性含义的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和多媒体化科技出版,就会改变这一格局呢?2008年11月11日《科学时报》的报道作了一些讨论。
1、大道归一是钱吗?
有人认为是同行评议的弊端和缺陷,影响了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其实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其次改变出版模式,也不是解决眼下同行评议问题的根本。因为如果出版发表科技论文,是否就像互联网发博客文章一样就好?例如一些科学博客正在形成社交网,这是否就或许是一种比现有期刊更前沿的成果发表平台?是否科学怎么都行?网络自由论坛发文章和办刊、出书,就不需要遵守传统的规则,不顾及现有的评估体系以及将来的种种可能性呢?
从印本版和电子版的从业者来看,底线还是钱。例如讨论的双方心里都明白,虽没有人质疑,当开放获取成为主流后,可以为学术交流省钱;但对有人说,今天开放获取期刊的生存问题,是既得利益出版团体对新出版模式的阻挠时,也有人回答是,开放获取期刊有主编、编委和同行评议,本质的区别是对读者的免费---只要能上网,读者便可以无限制地阅览下载。但这些期刊生存的条件,还是要面向作者收费,或依靠其他形式的赞助作为经济来源。毫无疑问,如果刊物有经济后盾,比如有富裕的学会、社团或效益好的公司做靠山,期刊本身不盈利也可以维持下去,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而对一般的开放获取期刊来说,作者交的版面费通常是很高的。
论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中很多人实践,今天不管交流的是电子版还是印本版,还是说钱。从从业者来看,这是无可非议的。据了解,交版面费或赞助费,科技期刊已达到一个字一角钱,科技出版已达到一个字5分钱。在科学殿堂外,论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者比印本版和电子版的从业者更少钱,但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论文被人理解,而且是完整的。正是在这方面,印本版或电子版都有缺陷,印本版和电子版结合才是出路。
科学殿堂内外,论文不能被完整理解,主要原因是论文的印本版不能送到科学殿堂内外大多数同行手里,或是科学殿堂内外大多数同行不愿意看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者正规出版的科学书籍。例如不用弦论或更高的维度等方法,而能将引力和其他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等基本理论统一起来,国内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这就是三旋理论和庞加莱猜想的结合。论述这项工作的约90万字的专著《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2007年9月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这之前还出版了《三旋理论初探》、《解读《时间简史》》等专著,以及公开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论文。今天讲解第三次超弦革命的《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专著,作者手里还有近700本书发不出去,就是事实。
2、论文不能发表是同行屏蔽之罪吗?
(1)儿有娘,树有根。我们民族传统的主旋律是炎黄文明,她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大道归一,炎黄文明多年来说是发源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到20世纪末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等多元一体的古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再到汶川大地震后的2008年,科学发展观更认识到:“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有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的历史总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四川省盐亭县的许多老人说,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盘古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把炎黄文明和盘古文明结合起来,是把“三个代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加完整的阶段.。北京的刘波先生在评论《汶川记忆》一书时说,我们虽然讲科学发展观、强调环保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多少年来,我们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总是讲“战天斗地”、“改天换地”,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向大自然挑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许多地方使得空气污染,河流干涸,山林光秃,耕地锐减。
炎黄文明是讲团结互助英勇抗灾,但盘古文明讲团结互助英勇抗灾,也讲科学认识自然规律。有人说黄话、开黄腔,不认识这一点,事出有因,也不为怪。其实炎黄文明发源于盘古文明,也包含了科学认识自然规律。但有人说,这是神经病,不承认有盘古文明。这种说黄话、开黄腔,也正表明炎黄文明存在有缺陷的一面。四川省盐亭县的地方方言“说黄话、开黄腔”,一层意思是指说外行话,另一层意思是指说话不认帐。这正是把炎黄文明存在的这一缺陷,印记四川蜀人的“母语”中,让世代相传牢记不要“说黄话、开黄腔”。
但在集大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两部巨著中,却查不到“黄话”、“黄腔”的注解。在互联网搜索,“黄话”、“黄腔”被注解为说黄色的话。但在盐亭县的地方方言中,说黄色的话是指说下流话或脏话。《现代汉语词典》注解“黄色”, 一层意思是指说黄的颜色,另一层意思是特指色情。把“说黄话、开黄腔”戏称“色情”,也许是想把“说外行话”、“ 说话不认帐”的历史原因掩盖起来。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说戏言,1933年叠溪大地震不说戏言。
“母语”,类似指当人类点燃第一堆篝火时的呼喊声说的源语。现代语言学家把世界所有语言追溯到遥远过去所说的一些源语,发现各民族、各人种、各大洲都有相近之处。利用现代的母语说或源语说结合四川省盐亭县地方嫘祖传说,考查“说黄话、开黄腔”的母语或源语的起因,不难发现它与盘古文明向炎黄文明过渡有关。
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远古传说,这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而且还是盘古王的故乡。《金二伯射黄帝》的故事和涉及《天垣盘古王表》的龟子石、盘母石,在这里流传都非常久远。1862年天垣举溪河畔出了一位穷读书人,他叫何拔儒。由于盐亭当时榉溪河两岸距今8000年左右的山寨聚落遗址犹存,它们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这些与他读过的古书记载的蛮荒历史无一相似,因此他对大禹立盘古王表的传说深信不疑,并多方寻求解答的钥匙。
机会终于来到了,1902年何拔儒被清庭颁布的新政选派到日本留学。于是他悄悄地携带着早已临摹在手的天垣龟碑上的“盘古王表”文字出国,在异国他乡向众多国际友人讨论和寻求破译盘古王表的智慧。1906年何拔儒从国外学成归乡,继续通过实地对四川5000多年前的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遗址的考察,终于破译了在天垣场盘垭村发现的盘古王表,并且补上了夏代大禹后的列朝君王。今天这个天垣“盘古王表”也不是孤证。如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公布的尧年王表也与此多有相似。如果说四川人何拔儒研究“盘古王表”是神经病,难道浙江人钟毓龙说有“盘古王表”也是神经病?
不管研究“盘古王表”是不是神经病,传说何拔儒的奇谈趣论很多,如他猜想四川盆塞海的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先于古希腊、古罗马;如果把当时中国西部的部落大联盟比作抗战时建立的联合国,那么五千年前的古联合国的总部就不在美国东部的纽约,而是在中国西部的绵阳地区。而《金二伯射黄帝》的故事传说的是,由于四川盆塞海面临干涸,海洋文明存在管得过宽,重视自然超过重视人本等缺陷,再加之从盘古到夸父等三千多年间,古联合国的多位国王亲自出马离开盆塞海到海外传播大同世界文明,多数都一去不归,于是嫘祖设计把古联合国的中心转移到当时还落后的正在壮大的中原黄河流域。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正确的决定,使中华民族没有遭到类似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那种文明断裂的情况。但嫘祖与黄帝的完婚,遭到盐亭县衣落山古联合国观天象台的主持人金二伯的异议,以至发生金二伯射黄帝的严重未遂事件。也许正是由于金二伯射黄帝影响了后来盘古文明记载的历史,或许是嫘祖设计让后来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去体验、比较人本主义与先前海洋文明的自然主义的区别,而达到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炎黄文明和盘古文明结合的完美目的。但嫘祖害苦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所有历史学家,让他们都得了失语症;也害苦了两千多年的外国所有历史学家,让他们都跟随中国历史学家得了失语症。
然而1933年叠溪大地震唤醒了浙江学人钟毓龙,他的巨著《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大胆地研究了尧年那场惊天水灾的起源以及记载了神话的《尧年王表》,弥补了著名四川盐亭学人、历史学家何拔儒和蒙文通的小胆与只做不说的策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将这些信息多次写信告诉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亲自回信给予了鼓励,他发表的《走出疑古时代》也照亮了中国历史学的前程。赶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前的2007年8月,李学勤先生亲自又赶到北川,为“大禹故里”授牌,体现了今天中国历史学家走出疑古时代的硬气。这不可能是神经病之举,也不是中国历史被欧洲格式化。
(2)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是靠科学“堤坝”筑成的。筑这个大坝的“土壤”既有成功的创新,也有不成功的创新,还有“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科学论文的同行评议,主要是减少“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同行评议当然不一定评得准,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功能。因为既然是有人评议,他们就要承担今后的社会责任。例如陆家羲的组合数学的论文,先在国内科学院没有被通过,后来在国外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了,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这一事实在国家媒体上的不断公开,国内科学院评议陆家羲组合数学论文的人,自然会受到承担欠缺的责任。即使你是世界数学之王,也是这样。著名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他们的数学论文曾受到国外著名科学院的科学大师的阻挡,但时间检验伽罗华和阿贝尔的数学论文是成功的。这些事实在国际上的不断公开,阻挡伽罗华和阿贝尔的科学大师,自然也承担了欠缺的名声。
一个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的科学“堤坝”如何筑?国际上是没有人管你的。它可以全部用不成功的创新,甚至“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筑成,这并不会影响国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钱就可以买国际上成功的科技产品。而作为科学殿堂里的人,他们有国家科研经费,集体创新的科学成果,无论怎么说,也是国家的科学“堤坝”。当然他们能进入科学殿堂里也不容易,也经过同行评议的结果。但对科学殿堂外的人来说,“说黄话、开黄腔” 的创新就有所难免。
他们收入一般不高,没有国家科研经费。即使是有成功的科学创新,也不能通过单位的渠道报上去评国家大奖,或评高级职称。所以说他们论文的发表或出版,从金钱上说类似“颗粒无收”。但科学殿堂外的人为什么还要十年、二十年地干下去呢?或许这正是也有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的情结。
从科学大堤级高的类比标志来看,现在一般有四级:1)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2)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3)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4)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牛顿经典力学创新层级开始于20世纪以前,类比的知识已成为大中小学教材。量子及相对论创新层级开始于20世纪初,在科学殿堂外传闻很多,但在大中小学教材里讲授很浅,成为我国科学殿堂外的人筑科学大堤创新情结的热点。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开始于整个20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当时没有特殊的环境原因,科学殿堂外的人不会涉及很深。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开始于整个20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由于内容新、数学深,媒体反而介绍得浅,科学殿堂外的人涉及的也多,但抵制的人也多。一个科学大国或科学强国筑的科学“大堤”要跟踪国际形势走,所以科学殿堂里由国家科研经费产生的集体创新筑的科学“大堤”局势,和科学殿堂外由自我经费支撑的分散创新筑的科学“堤坝”苗头,会有差异,也会有冲突。同行评议会限制其中有成功的科学创新,也不奇怪。
例如1965年到1966年间,我国科学殿堂由国家科研经费筑的科学“大堤”要跟踪国际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形势,产生集体筑的层子模型“大堤”,是跟踪国际上从强子由更深一层次的粒子所组成的观点出发进行的最早的系统研究之一。这次科学“大堤” 筑得又长又宽又结实,1966年在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报告时,得到与会各国物理学家的好评。很多后来提拔的院士在层子模型的物理图象和物理效应方面提出了很多想法,在这项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与国际夸克标准模型创新层级发展方向比,还“筑”得不高。正是由于这次科学“大堤” 筑得又长又宽又结实,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内所有的科学杂志对不同于层子球面模型方向的科学创新层级论文,给予了退稿处理。但时间检验说明类似闭圈的环量子数理论文,在国际上也是成功的。
当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超弦理论、圈量子引力论等这些事实在国际上的不断公开,科学殿堂外的这类自主知识产权人,自然明白这些又长又宽又结实的科学“大堤”的护堤同行评议人,每年十月都在承担欠缺的名声,也许到永远,直至类似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堤”高高建起。也许有人说层子模型的方向有国外伟人说的物质可以无限可分有关,但这位国外伟人也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或许还有人说层子模型的方向有国内一些伟人说的物质可以无限可分有关,但这些国内伟人也说过:“反对本本主义”、“不唯书,不唯上”。
(3)为了解决科学殿堂内外收入一般不高的人没有国家科研经费,又有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的情结,有人说用成真正的开放的电子版获取,就有利于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国接触到更多的科技文献,这是最大的利。但也有人说把期刊订阅费转变为发表费,即使这些钱足够维持开放的电子版获取系统的生存,也不能充分实现开放的电子版获取的根本效益。因为低收入者、低收入国过去订不起期刊,现在发表不起文章,其窘境没能改变,只是改换了窘境的形式。但问题还不在这里,开放的电子版商家背后的老板或单位,有的是钱和公款;低收入国和科学殿堂内低收入者的背后,有老板或单位,有的是钱和公款,买一份可以克隆很多份、而论文发表成功,能评奖、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是有效益的。所以背后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殿堂里由国家科研经费产生筑的科学“大堤”局势,和科学殿堂外由自我经费支撑的分散筑的科学“堤坝”苗头,有差异,也有冲突,电子版与印本版的高收费,能名正言顺有效地屏蔽科学殿堂外大批“说黄话、开黄腔” 的挑战者。
(4)有人说,论文发表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术交流。这很对。但如若说多媒体有助于学术交流,未来期刊和网站的区别会越来越小;虽然期刊论文要求更专业。而多媒体化后的期刊也会和会议报告有所重叠---同样具有声音、图像的优势,所以眼下投稿者,需要做的事、花的精力,是使科研成果更加可视化;出版者配备更高级的软件、更大的带宽以及信息化技能更强的专业人员,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投稿者、获取者为多媒体老板的表现形式买单,是值得考虑的。开放获取期刊作为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挑战之一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就已经创建了多种免费的在线版期刊;在2001年底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后,更受到广泛关注。但谁为科学殿堂外的投稿者的买单、效益考虑过呢?
整个社会都控制在科学殿堂、电子版与印本版等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玩得科学殿堂外的人团团转。为了满足电子版需要大量的投稿者、获取者,他们中也有帮助攻击同行评议的,说开放的电子出版有其快速价廉等优势,期刊开始上网,电子化期刊一统天下---所有的科技期刊、书籍都数字化,订户、读者不再能收到纸本期刊、书籍,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的区别越来越小,在线出版已是现状。为什么电子化出版不能在短期内将书籍印刷出版“赶尽杀绝”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大众的阅读习惯仍以“一书在手,一目十行”为主。不少学者在网上查到了文献,若打算精读,经常是打印出来以后慢慢看。这种习惯和方式是维系印本期刊的生命线。因此,它们最终是否真的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仍需拭目以待。
在这里,他们中也有补充说明的,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发表无论怎样,同行评议的初衷和根源在于科学交流过程中的精髓和本质,是同行的自然认可不能改变。因为控制在科学殿堂的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的电子版科技期刊、书籍,仍有同行评议;参加同行评议的是人,他们连同编辑、制版者等员工,也需要钱。这类似说他们背后,国家没有管他们、老板没有管他们,单位没有管他们,他们是为国家、老板、单位创收。难道国家、老板、单位给予他们的宽松环境、优厚政策也没有吗?
(5)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发表无论怎样,同行的自然认可不能改变。我们是赞成的。印本和电子版同时存在,它们互利互补、交相辉映,而且发展方向是多数逐渐转向以电子版为主、印本为辅的局面。我们也是赞成的。投稿者,需要做的事、花的精力,是使科研成果更加可视化。我们还是赞成的。但在没有宽松环境、优厚政策下的科学殿堂内外收入一般不高的大多数投稿者,事情并不如愿。例如汉语和英语的都能完整地表达科学论文要求,但解放后国家向苏联看齐,绝大多数中学都教俄语,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多数都教英语,但不能阅读、写作英语电子版与印本版论文的投稿者、获取者仍是大多数,能很快改变吗?
又如电子版与印本版对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都能完整地表达,也会电脑打字,但有人只会对印本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不会对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能很快改变吗?控制在科学殿堂的大媒体的利益集团手里的电子版科技期刊、书籍出版,为了出版有其快速价廉等优势,需要投稿者提供电子版的原稿,这类对不会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的人,不能不说只有选择不要电子版原稿的印本版出版社投稿了。
如果说论文发表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术交流,那么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国内存在的也不少。但它们中大多数有的由于没有大量经费,网络论坛制作得不完善。投稿者即使会对电子版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进行完整地表达,但注册登陆后,其论文中的图形、复杂的数学公式也不能在这类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上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更不要说我们这种只会电脑打字,不会电脑绘图的人。所以文字说明成了这类真正的开放的不收钱的电子版网络科学论坛的主要交流形式,于是带来科学殿堂外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干下去的,为筑国家、民族科学大堤情结的、类似超弦及宇宙膜创新层级的自主产权的知识,不能得到同行、同志或反对者的完整理解。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们不习惯看、或不愿意看,和无法得到看印本版的这批专著。他们给予评论的只是一些不完整的、在网络科学论坛流传的文字说明的论文或介绍。陈国海先生的《大道归一网》有一些文章就有这类情况。
[/waterm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