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60|回复: 0

[原创]蜀人与西藏披毛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蜀人与西藏披毛犀
邓洪 蔚雷
最早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蜀人所创,有证据吗?中华远古文明最早发源于蜀,有证据吗?如果说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在西方海洋文明产生之前,嫘祖、夸父、盘古、女娲、伏羲、蚕丛等先王,就已经在四川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过多时了。
例如,湖北学者胡远鹏先生认为:苏美尔人就是蜀人。这从《山海经》这种“涸海古卷”以及类似《旧约》的“死海古卷”,可以得到印证。但《山海经》是山海文明的映证吗。
《全球通史》讲: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胡远鹏先生认为这个“东方某地”就是中国的四川。段瑜先生在《光明日报》上也曾发表过一个类似观点:世界先是四川的,后来四川是世界的,再后来四川是中国的。
远古的四川人叫蜀人----从人类的原语或母语学可以推证:蜀人得名与烧烤有关----即蜀人是最早吃熟食的人。四川的竹林中,爱出一种叫笋子虫的金黄色的昆虫,在火上烧烤,会发出“苏苏苏”的声音,非常好吃,而且香味扑鼻。原始的蜀人扎堆吃这种烧烤的时候,随着烧烤发出的“苏苏”声,有人最先学着喊叫出“苏苏” 声,接着大片人群也附和喊叫出“苏苏”声。这就是蜀人最早的原语或母语。后来这类现象成为了一种习惯,外来的原始人群见之,也就把四川这里的原始人叫“苏”人,或“熟”人。再后来到原语或母语变成了有语言和文字,“苏”人或“熟”人的叫法被规范为了“蜀”人。
然而这些算证据吗?由于证据的缺乏,长期以来这些推论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其次,即使这些算证据,“蜀”人最早从何而来?他们在冰期到有语言和文字这几百万年期间的迁徙路线图,是怎样缠结的呢?2011年9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的报道,因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2007年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也许能为绘制这种迁移路线图,提供新的判断。
考察队邓涛等研究专家认为,披毛犀并非唯一一种起源自青藏高原的冰期动物,独特的青藏动物群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时期。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相似,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扎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一样具有巨大体形和厚重长毛的牦牛,也被发现在更新世时期向北扩散,远至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地区。在青藏高原现生动物群的典型种类中,藏野驴在北美阿拉斯加的更新世沉积物中也有发现。藏羚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时期的库羊。雪豹的原始类型,发现于扎达盆地的上新世,并在更新世扩散到周边地区。西藏披毛犀的发现,对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邓涛说,如今的扎达盆地冬季平均温度大约在摄氏0度到零下4度,这也是西藏披毛犀适宜的生存温度。由此可以推测认为,早在370万年前,扎达盆地的温度与此相仿,在海拔上已接近甚至超过目前4200多米的高度。
过去,人们一直在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问题的答案,如今邓涛等人的研究,为解答这类问题,指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早已为耐寒的猛犸象动物群中的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因为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四纪冰期动物,而长期以来冰期动物群被认为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形巨大、身披长毛。由于这些特征,科学界推测认为,这些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此后随着冰期的来临逐渐向南迁移。然而长期以来无法被证实。但邓涛等人的新发现证实,以往的推测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因为西藏披毛犀的出现,表明冰期动物起源于西藏,而不是北极。这是根据西藏披毛犀的更原始形态和更久远的时间,表明它不仅不是北极圈中发现的冰期动物的“后裔”,相反是它们的“祖先”。
晚更新世的披毛犀是已绝灭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是犀牛的一种。披毛犀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然而,化石记录的缺乏使披毛犀的早期历史模糊不清。20世纪初期,在河北泥河湾,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发现了一个外壁上具有披毛犀特殊褶曲的乳齿列,因而将这件标本归入披毛犀。它清楚地显示了一些原始的性状,表明披毛犀应该起源于亚洲。但由于材料太少,在起源问题上,早年的这件标本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在扎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被命名为西藏披毛犀,包括属于同一成年个体的头骨、下颌骨和颈椎。西藏披毛犀具有披毛犀的一系列典型特征,包括修长的头型、骨化的鼻中隔、宽阔而侧扁的鼻角角座、下倾的鼻骨、抬升而后延的枕嵴、高大的齿冠、发达的齿窝等。然而,西藏披毛犀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进步的披毛犀的特征,表明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家族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也就是说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根据动物群对比和古地磁测定,邓涛等人将西藏披毛犀的生活年代,锁定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披毛犀。根据这些新发现,邓涛等人重新“绘制”了冰期动物的迁徙路线图。
邓涛将370万年前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比喻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它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此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西藏,成功地扩展到包括北极圈在内的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除了西藏披毛犀外,目前已知的还有3种披毛犀:早更新世约250万年前中国北方的泥河湾披毛犀,中更新世约75万年前西伯利亚和西欧的托洛戈伊披毛犀,晚更新世欧亚大陆北部广布的最后的披毛犀。最后的披毛犀在1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消失。披毛犀的所有已知种都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寒冷环境中,尤其是西伯利亚,有限的几个分布靠南的地点都是高海拔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或靠近其东缘,如青海共和、甘肃临夏和四川阿坝。随着全球气候变冷,严寒环境漫延,披毛犀的祖先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向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迁移,最后演化为最成功的冰期动物之一。
根据类似这个逻辑,我国著名冰川学家韩同林等人早就考察证明,第四纪大冰川期,中国已成地球大冰球的一部分。如果设想在约100多万年前,全球各大洲虽都有直立人,但为避惧严寒,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都大迁徙到了非洲,约20万年前又从非洲走出,这样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问题,又能回答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但各大洲的直立人约100多万年前为什么能到达非洲?约20万年前为什么又能回到祖籍地呢?这就是因为最早吃熟食的蜀人,具有类似西藏披毛犀一类动物的顶尖优势。
这不仅是说最早吃熟食,长期吃熟食,人类的大脑生理结构更优于同期的原始人,而使蜀人成为最聪明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些蜀人类似西藏披毛犀,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生活在目前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他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在迁徙到附近四川盆地后,由于食物丰富,又学会最早吃熟食,他们的群体组织强度大增,智力开化强度也大增。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蜀人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四川盆地,成功地扩展到包括非洲赤道圈在内的欧、亚、非、澳大陆的干冷草原地带。而他们的使者在欧、亚、非、澳大陆的探险和回到祖籍地之间的交流,带回的信息极大地在外来的原始人群中传播,为欧、亚、非、澳等各大洲中其他的原始人群,提供了非洲赤道圈附近是直立人避惧严寒的好去处,从而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大都迁徙到了非洲。而约20万年前又为他们从非洲走出,提供了陆路和海路的信息。由此不难想象世界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也不难想象中国后来的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问题。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5-14 10:05 , Processed in 0.0821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