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进化与遗传余波新浪解读
3、走出“读经”、“反相”、“反伪”三大学派的大联合
网名“龙江墨客”的说,王洪成历经磨难,仍对党和政府无怨无悔;始终将“水变油----水基燃料”机密发明的根,牢牢地扎在神州大地。肖钦羡先生说,《科技之光》发表许驭等人的文章指出,化学元素之间存在一定转化规律,冷裂变,冷聚变,地球上元素不是在高温高压下实现的,而是在冷态下实现的,各种元素都是冷转化的结果!许驭提出,氧核吸收了光能及引力能后产生冷核裂变的碳,是处于负熵态,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热裂变、热聚变、冷裂变、冷聚变,从化学能到化学量子能和核能,是主流的理论物理家和量子力学家难迈开的坎,这是由曹栋兴到刘全慧,再到肖钦羡、许驭、王洪成等已能说明的。
1)从化学能到化学量子能或核能,再到量子色动化学能,是一次飞跃。李政道式的主流的量子色动边缘物理学家,在21世纪一开始已在我国公开耕耘。但他们讲的量子色动能源,都涉及十分昂贵的高精尖科技大型设备。例如高能对撞,能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种炽热、稠密的物质,包含有数量大致相当的夸克和反夸克粒子。据报道,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已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2011年观察到的新型反物质“反超氚”,是反氦-4出现之前最重的反物质,也是首个含有反夸克的粒子。
而反氦-4很可能是迄今观察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逐渐冷却后,会变成一种强子气体并产生质子、中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科学家们在金核相互对撞10亿次后形成的强子气体中,共观察到了18个反氦-4,证明反氦-4确实存在,其包含4个反物质粒子:2个反质子和2个反中子。反超氚、反氦并不等于夸克、反夸克、胶子、电子云、胶子海,海夸克等层次的相变的粒子,但从激光、闪电、大地震等宏观自然现象中,确有量子色动化学能的参与。
量子色动化学能,是从化学能到化学量子能和核能之后的下一个新层次。那么在没有大型强子对撞机、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的情况下,能否从化学能直接引导出外源性量子色动化学能呢?马成金工程师探索到了。1984年,马成金在四川盐亭县科协做实验,他用极少量的粉剂,放入一大碗兑有极少量盐巴的水,会使其剧烈“燃烧”,很快蒸发殆尽。2009年3月马成金先生解密,说用的是类似金属钾、硝基苯、苯酚等材料制造的粉剂。该实验有毒和爆炸性,没有条件一般不能去作。马成金属于一个边缘物理化学爱好者。1959年大跃进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他在绵阳地区农机校读中专,开水碗溅水进铁水槽发生爆炸,他由此产生寻求释放巨大能量的水很快蒸发的探索。可惜他的知识功底,使他至今仍徘徊在化学能解释的阶段。
曹栋兴教授是属于核物理化学家,他指的化学量子能的过能,来自原子外层电子向低能态跃迁在共振能量转移触发的“能穴”,是放出能量的条件。如果把“能穴”转换看成一种“微腔”的话,那么马成金从一般的化学联键想到的“油包水”、“水包油”微粒,其油膜或水膜也类似一种“微腔”。由此问量子色动化学能,有没有共振能量转移触发的“能穴”的微腔?这就是量子卡西米尔效应平板组织的“微腔”。量子色动化学过能就来自夸克、反夸克、胶子、电子云、胶子海,海夸克等层次的量子色荷云流相变,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的能量;这只有在向“点外空间”共振能量转移的触发下,才有释放过能的条件。即水中氧核不必变成碳核,就可以从液态转化为气态。许驭的氧核冷核裂变成碳的假设,也没有走到量子色动化学能认识的这一步。但马成金得到国家部级曾专职负责王洪成“水变油----水基燃料”实验的官员和科学家的严谷良司长的专程看望。严谷良司长是清华大学核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与曹栋兴教授同属核物理化学“能穴” 认识化学量子能阶梯。
2)其实在化学能阶梯、化学量子能阶梯、量子色动化学能阶梯,哪一阶梯都有工作可做。类似刘用生教授说,高尔顿的输血实验不能否定达尔文的微芽泛生基因学说一样;也类似李政道教授说,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不能否定希格斯场粒子的存在一样,量子色动化学能类似牛顿第二定律说力是空间的函数,要把能穴、微腔概念联系“点内空间” 概念,可以再重温李政道教授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宇称思维。这需要把中微子和光子,联系鸭子和鸡作对比。
鸭子和鸡都同属家禽,但鸭子类似鱼鹰能一闪一隐穿行于水中,而鸡却不行,为什么?
同理,中微子和光子同属基本粒子,中微子传输振荡运动的路线是一闪一隐穿行于“点外”和“点内”时空,是快子与慢子兼顾的物质,而光子却不能穿行于“点内”时空,,为什么?
这里把“点内空间”比作“水”,再把“水内”和“水外” 比作“宇称”的概念。进入“点内空间”能作超光速,即中微子能超光速,类似鸭子;光子不能进入“点内空间”,类似鸡。这种情况类似宇称不守恒和宇称守恒两类粒子,真有这种情况吗?这里我们再把进入“点内空间”比作人的生命进入“死亡”,是一种虚拟的虚数生存。人是有生命的生物,那么有生命的生物,被整体切割后就一定进入死亡吗?即有类似宇称不守恒和宇称守恒两类粒子的情况吗?在植物有这种情况,如植物的扦插;还有在低等生动物中,如张作人先生将原生动物的棘尾虫切去3/4的部分,剩下的部分经再生调节功能的配合也能存活。这类似弱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宇称不守恒。
李政道教授说,宇称是当量子力学开始发展的时候,人们从对称性认识到宇称的。1930年代考克斯做宇称实验,第一次实验用的是来自β衰变的电子,其束流较弱,见到宇称不守恒。第二次试着去加强,用更强的电子源去重复实验,他改用热发射电子枪,结果就与宇称守恒理论符合。但当时只质疑第一次实验,没有人质疑第二次实验,人们一致认为它才是正确的。人们不能认识“点内空间”是一种虚拟的虚数生存,也是类此情况。
3)“点内空间”联系量子云计算,也有八元数理论在探索。例如天津理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的王洪吉教授,就在研究八元数物理数学。王洪吉教授研究的八元数是四元数的一个非结合推广。众所周知,四元数类似复数的推广,复数就是承认和重视虚数的存在。就像四元数可以用一对复数来定义一样,八元数可以用一对四元数来定义。八元数的加法是把对应的系数相加,就像复数和四元数一样。八元数可以视为实数的八元组。每一个八元数都是单位八元数{1, i, j, k, l, il, jl, kl}的线性组合。也就是说,每一个八元数x都可以写成其中系数xa是实数。
八元数有道理,但“点内空间”联系量子物联网,我们以庞加莱的复值函数四维空间坐标为例,设想绕着转动的原点,如像正立方体的房子。一般人只想到绕着房子外面的前后左右上下6方的转动。甚至把复值函数,也只想成绕着房子外面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正负组合。但这都只与点外空间类似。现在设想把正立方体每边扩大一倍,成为超立方体,原来的小立方体,就类似在点内空间的房子里面的原点,其绕着原点的前后左右上下6方的转动,就类似虚数的世界。这只是其一。其二,设想房子本身有内外,但房子内都只类似一种虚数单位,那么点外和点内的前后左右上下6方,也可以各自虚实组合。即点外的前后左右上下6方和点内的虚组合,是七个八元数。再加上绕着原点的0位,一共就是八元数。
4)传统的八元数,作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数开方上的延伸,据巴艾兹 、伍尔达的文章介绍,早在文艺復兴时期,已有意大利数学家卡丹诺引入-1的平方根数。
-1的平方根是真实的存在吗?数学家跟随卡丹诺的脚步,开始运用形如 a+bi的复数,其中a和b是普通的实数。到约1806年,瑞士数学家阿尔冈提出用a+bi描述平面点的方法,a表示这个点的横向位置,b表示纵向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将复数视为平面上的点。而且阿尔冈还说明了如何将复数的四则运算,解释成平面上的几何操作。
例如在实数线上做加、减,就是往右或往左移动;而乘、除一个正实数,相当於将实数线做伸缩。若乘以-1,则是将直线左右翻转。类似的想法也可以用到复数,只是将平面上一点加上a+bi,相当於将该点往右(左)移动a,再往上(下)移动b。而乘以一个复数,则是除了将平面放大或缩小之外,还多了平面的旋转。其中特别的是,乘以i相当於将平面逆时针转1/4圈,因此将1乘以i再乘以i,相当於将平面转了半圈,也就是从1转到-1。最后,除法是乘法的相反,因此除以一个复数,是将放大换成缩小,或是反过来将缩小换成放大,然后再反方向旋转。
四元数是由爱尔兰数学兼物理学家汉米尔顿发现的。1835年汉米尔顿发现用实数对来处理复数的方法:复数a+bi也可以用两个实数a与b的某种特别记法来表示,例如实数对(a,b)。到1843年10月16日他想到:在三维空间中,如果要描述旋转与伸缩,不能只用三个数,需要第四个数。即形如a+bi+cj+dk的四元数,其中i、j、k都是-1的平方根,彼此并不相等。
四维空间描述三维空间的变化,是因为其中有三个数要用来描述三维空间中的旋转。如果用开飞机来想象,为了定向,需要控制机身和水平面的夹角这类俯仰角,这类似圈体的体旋;其次也需要像开车一样控制左右转角这类偏航角,这类似圈体的面旋;最后还有控制两边机翼与水平面夹角的滚转角,这类似圈体的线旋。第四个数则是用来描述伸缩的程度。
汉米尔顿的大学友人葛瑞夫兹,不但是汉米尔顿对复数和四元数感兴趣的引导人,而且在汉米尔顿发明四元数后又提出:已经定义-1的平方根i了,那么j和k究竟是什麼?这些-1的平方根真的存在吗?到1843年12月葛瑞夫兹自己也发明了一种八维数系的八阶数,即现称的八元数。
八元数的行为,乘法不只违背交换律,还破坏结合律:(xy)z=x(yz)。但到1845年,年轻的天才凯利也发现了八元数,并且抢在葛瑞夫兹之前发表,所以有时八元数也称为凯利数。
八元数联系到对称与弦,是在1970与198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发展出超对称概念,认为在宇宙最基本的层次上,大自然的物质和作用力具有对称性,每个物质粒子,例如电子,都具有可携带作用力的伴粒子,而每个作用力粒子,例如携带电磁力的光子,也都有孪生物质粒子。
超对称还认为,物理定律在交换所有的物质粒子与作用力粒子后,仍然要保持不变。想像从一面镜子观察宇宙,这面镜子不是普通的左右对调,而是将所有的作用力粒子换成物质粒子,而且将物质粒子换成作用力粒子。如果超对称是对的,真能描述我们的宇宙,那麼镜中的宇宙将和我们的宇宙一样。因为根据量子力学,粒子也是波。在量子力学中,物质粒子的波动是以一类数(旋量)来描述的。而作用力粒子的波动,则以另一类数(向量)来描述。
这时如果用八元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宇宙,想像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奇异宇宙,这个宇宙的维度是1、2、4或8,那么物质粒子和作用粒子的波动,就可以只用一类数来描述,而且这类数是可以做加、减、乘、除的可除代数。在这类空间中,将不区分旋量和向量,只有实数、复数、四元数,或者八元数。超对称会自然显现出来,提供统一物质和作用力的描述方法。只要简单的乘法就可以描述粒子的相互作用,所有粒子----无论是物质粒子或作用力粒子,都使用同一种数系。再当考虑到时间,在固定时刻,弦像曲线或直线一样,是一维的。而随著时间流动,弦的轨跡会扫出一个二维的曲面。这个弦随时间演变的考虑,改变了超对称自然出现的维度,使得我们得再加上两个维度:弦和时间。因此从原本1、2、4、8维的超对称,变成了3、4、6、10维的超对称。
除了弦,还有膜理论,例如二维的膜,在固定时刻看来就像张纸片,而随著时间流过,膜的轨跡会在三维时空扫出一个立体区域。如果在弦论中,是在1、2、4、8维空间再加两维,那么膜理论得加3维。因此在处理膜理论时,超对称会自然出现的维度是4、5、7、11。M理论正是11维的理论(M即膜),自然运用了八元数。弦论学家宣称只有10维的弦论理论,才没有矛盾,其他的维度则都会出现异常,让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算法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就是说,除了10维的情况之外,弦论都是失败的。所以10维弦论正是运用八元数的版本。如果弦论是正确的,那么八元数就不再是无用的玩物,它可以从根本回答宇宙为什麼是10维。因为在10维时空中,物质和作用力都体现了同一种数,也就是八元数。若八元数真是编织宇宙的织线,会有像复数等许多数学发展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史密斯,李政道,李政道访谈录,《科学》杂志,2011年第8期;
[2] 刘丹,王文研究员:追问生命终极秘密,科学时报,2011年11月23日;
[3]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4]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5]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
2008年5月;
[6] [美]伦纳德•萨斯坎德,黑洞战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新洲等译,2010年11月;
[7] [英]安德鲁•华生,量子夸克,湖南科技出版社,刘健等译,2008年4月;
[8] [美] 曹天予,《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吴新忠等译,2008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