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12|回复: 6

(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adslliu8343在 2008/11/01 07:14pm 第 1 次编辑]

     产生哥德巴赫猜想直观意识表象的原因在哪里?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海口府城,571101)  刘海平
一.总序
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验证(1+1)这一直观意识表象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产生哥德巴赫猜想直观意识表象的原因在哪里呢?
形者,客观存在;数者,主观意识。先有形,后有数;数是反映并服务于形的;数是不能脱离形而独立存在的,形是独立于数(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产生直观意识表象的原因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之中。
数学是研究形与数以及形与数和谐统一的科学。以往将数学定义为:“数学是研究形与数的科学。”由于没有明确指出形与数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恰恰是数学中的根本问题,所以这样的定义是片面的,片面的认识当然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错误。
由于对“数学中的根本问题”,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的错误,由此就会妨碍数学的研究,甚至会将研究引入歧途。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将脱离了客观存在的任何奇思妙想强加于客观存在,最终都是行不通的,最终都是会失败的,这是一定的。任何奇思妙想最终都必须能够落实到“物质的实处”,否则都只能是一种臆想,都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只有把奇思妙想变成“服装”并穿着于身,才能评判其美与不美。只凭空想象,事情能说得清楚吗?
化有形为无形便有了数,化无形为有形便是研究数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1页共7页
抽掉了“数的物质内核”,怎么去研究数呢?
抽掉了“数的物质内核”,哥德巴赫猜想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违背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任何高超的技巧都是一种徒劳。那种将长期无法解决(1+1)命题的原因归结为“技巧不足”的想法,从根本宗旨上错了。(以往解决(1+1)命题的方法是只见数而不见与数相对应的形。)
下面将讨论转入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1)的正题。
二.我们是怎么知道1M(米)=3尺的呢?
我们是怎么知道1M(米)=3尺的呢?这个道理似乎是不用讲的,其实不然。(简单的道理不简单,不简单的道理也简单。子曰:“下学而上达。”)
米(M)是一种长度的计量形式(单位),它是名下有实的。—对应于
“标准米(M)的实物”(制名以指实),所以米(M)这一形式(名)是“名正”的(该名是有切实可靠的根据的,即米(M)这一形式是站得住脚的。);尺也是一种长度的计量形式(单位),它也是名下有实的。——对应于“标准尺的实物”(制名以指实),所以尺这一形式(名)也是“名正”的(该名也是有切实可靠的根据的,尺这一形式也是站得住脚的。)。“名定”之后,为了确定M和尺的关系,就要“实辨”:
将“标准米(M)”与“标准尺”进行实物的对比(名定而实辨),如此而为: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形式关系就一目了然了:1米(M)=3尺。
形(客观存在)为数(主观意识)之本,数为形之度。度者,必然(必须)要确定数的客观的参照物(客观标准)。
所以当我们采用与确定“1M=3尺”时的相同的方法,就便能确定“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与否了。                          第2页共7页
(1+1)命题的数学表达式是:2N(大偶数)=S(素数)+S’(素数)  (1)
显然,(1)式在形式上与“勾股定理”的形式是相同的。与“附图”(详见第4页)相对应,我们将(1)式改写成如下的(1’):
2N(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是大偶数)=S(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是素数)+S’(另一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也是素数) (1’)  
     在“附图”中,令斜边AC上的正方形面积为大偶数2N,该面积的[1/2N]便是单位面积。由此,素数也“名下有实”了(有了相同客观计量标准),即由此可以看出素数也是“名正”的了。              
显然,与(1’)式相对应的直角三角形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详见第4页之附图。)故验证(1+1)之例不胜枚举,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否则,锐角为arctg    S’/S 的直角三角形,便是一种不存在。
这样的锐角不能存在,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由于名符其实,故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偶数及素数都“名下无实”时,如何讨论(1+1)命题呢?任何形都能被任意地等分,而数却不能被任意地整除。仅依据偶数和素数的定义,而不依据事实怎么行呢?
抽掉了“物质内核”,哥德巴赫猜想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以本人之浅见,数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数(主观意识)与形(客观存在)的和谐统一”以及“数学与哲学的和谐统一”。笛卡尔做到了“数与形的和谐统一”(创立了直角坐标系),牛顿和莱布尼兹也做到了这一点(创立了微积分)。本人是在向大数学家学习,还根本谈不上什么“境界”。
第3页共7页
“最简单的”,往往会“最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最简单的”,往往会涉及到“最根本的宗旨问题”。
顺势而为乃是一种战略大智慧。如:顺水势而开发水电;顺杂交优势而培育成就“超级水稻”;顺电路之通断,形成“0”与“1”概念,乃有“电脑”;“…顺详敌之意,…巧能成事…”(《孙子兵法.九地篇》)                    (作者注:成事之法可能很低级。--如:偷渡阴平。)
本人,笨拙者,不懂高等数学之“高级方法“。只因顺“勾股定理”之势,而破解(1+1)命题。驾小船登岸时,不将船固定,因“动量定律”,人离船时,小船退行,人落水则恐在所难免了。
“高级方法”相对而言;此时高级,彼时未必“高级”;此处高级,彼处可能“一点儿也不高级”。针灸能治病,是扎在“点子”上,不能乱扎。人参“高级”,健壮者“大补”,往往是会“补垮的”。又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形篇》)。
知道了一点“高级数学方法”,就对“初等方法”不屑一顾,就骄傲得不得了。现有的那点“高级数学方法”只是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已,须知:知识决不等于智慧!
人间的财富与智慧在“草帽”下面,决不可能仅仅是在“博士帽”下面,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第4页共7页
顺势而为的战略大智慧(有此大智慧者多得很呢,本人决不能自詡。)就不能算作“高级数学方法”了吗?                 
科学需要大气:厚德载物,厚积勃发。(1+1)命题明明是“勾股定理”在自然数范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数学界竟“三缄其口”呢?“高级数学方法”对(1+1)不灵验,其它方法再好不过,也容不得吗?
俯首于真理,掉价了吗?科学就到我为止了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解不开的“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而且越积越多了呢?这说明我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相当不足的。因此,很有必要回首数学的“当初”,很有必要学习学习唯物论的认识论,很有必要面向人文等领域汲取智慧。--世界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在附图中:AC=(2N )开平方   ,AB=(S )开平方 , BC=(S’)开平方 。
                              C
                                    (附图为直角三角形ABC)

                     A ———B                     
三.一种更为直截了当的证明
素数的本质是对自然体(如人)的“独立和完整性”的反映。如“半个人”是不存在的。—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            第5页共7页
(1+1)命题的本质是:“偶数个自然体(如人)中,必然存在着这样的 “分割巧点”,使被分割后的两部分的自然体的个数都是素数。
2N是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S及S’是(0,2N)中的素数。
如“图2”所示,AC(设AC=2N)是直线线段,B是AC上的某个点。(设AB=X,BC=Y。)可知,在图中存在着:
X+Y=2N  (1)——主观设定的外部条件。
X/Y =S/S’  (2)——客观存在。([K= X/Y 在(0,正无穷大)是单调且连续的。]
由(1)可知,在“图 2”中存在着:X/(X+Y) = S/2N   (3)
由(2)可知,在“图 2”中存在着:X/(X+Y) = S/(S+S’)  (4)
由(3)及(4)可知,在“图 2”中存在着:2N = S+S’  (5)
故哥德巴赫猜想—(1+1)是成立的。(名符其实)
为什么自2001年1月21日至今许多《数学刊物》就是不予刊载呢?上述两种证明又错在哪里呢?面子是重要的,总不如真理重要吧?
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任何高深的理论也不能违背唯物论的认识论。
涉及到认识论的根本宗旨,纠正起来的确困难,其影响面也是极大的。然而,只要放下私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点事还解决不了吗?
  A———B——————C         
   ——X———Y————      (图 2)
   ————2N—————        
   下面提供英文的证明
第6页共7页
Goldbach Conjecture
             Liu Haiping(刘海平)
(Hainan Provinc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Design,Qiongshan,Hainan,571101)
1.Proposition
Every even number not less than 6 is the sum of  two prime numbers:
2N = S+S’。  In the formula :2N is an even number not less than 6。
S and S’are some two different or same prime numbers among(0,2N)。
2.Argument
A       B        C         
—X————Y———        (Figure 2)
———2N—————        
(Figure 2)——X+Y = 2N  (1)
(Figure 2)—— X/Y = S/S’ (2)--*[Due to the value of  k=X/Y is monotony and continuous in (0,+00)。]
X+Y=2N      X/(X+Y)= S/2N    (3)
X/Y=S/S’      X/(X+Y)= S/(S+S’)   (4)
(3)and (4)      2N = S+S’ (5)
So 2N = S+S’ (5), namely “Goldbach Conjecture”,“this form
Proposition establishes”。
* “00”—unreasonable(无穷大)
第7页共7页
                    
                                                                             
发表于 2008-11-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你不是年轻人,对吧?
发表于 2008-11-2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5>基础数学</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8-11-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有时宇宙飞船,不见得比步行方面。
发表于 2008-11-3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下面引用由刘合亮2008/11/02 10:10am 发表的内容:
有时宇宙飞船,不见得比步行方面。
    对!
    步行可到北京,
    坐宇宙飞船,
               ---- 到不了北京.
发表于 2008-11-3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楼主的道理大,空,玄,不着边际,这里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发表于 2022-6-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没有靠得住的哥猜证明,确有一些靠得住的二百五,,,鲁思顺是二百五中的突出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7-5 05:11 , Processed in 0.0916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